端午安康,艾灸养生不可少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一直以来,中国人在端午节都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那么这些习俗因何而来,习俗盛行的背后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1 1 1 端午的时间 先说“端午”这两个字,“端”是开端、开始,“午”就是炎热的夏天,午时是11:00-13:00之间,是一天里最盛热的时候,端午则是一年之中最盛热时候的开端,也就是盛夏的开端。 端午节与夏至密不可分 在中国,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习俗,这些习俗往往都是围绕着节日主题展开的,端午节也不例外。据称在一年中的24个节气里,夏至节气与端午节的关系最为密切相关,每年端午节都会在夏至之前到来。 夏至到来以后,气温开始显著升高,高温天气持续不断,这种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尽管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也给细菌滋生创造了条件,很多常见疾病开始高发。所以古人也称端午节为“恶月”、“恶日”。但是,秉持着遇到困难迎难而上、主动正视并解决困难的信念,中国古人认为端午节是一个吉祥的日子,所以端午节的主题有辟邪迎吉之意。 1 2 1 端午的典故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被楚王杀害,后来伍子胥奔向吴国,帮助吴国伐楚,五战而入楚都城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他的儿子子夫差继位,当时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来讲和,夫差同意了。 伍子胥建议:应该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到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相信了,赐给伍子胥宝剑让他自刎。 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之后便自刎而死,夫差听说伍子胥的话之后大怒,下令将伍子胥尸体装在皮革里,在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作辞颂扬。因此,也有人说端午是纪念曹娥的“孝节”。 1 3 1 端午风俗有哪些?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相传划龙舟是为了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 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一度春秋,一度梦回辗转荡风,与君共度时光荏苒,端午已至粽香浓浓,龙舟赛舞诗词歌赋,琴瑟箫管纪念屈原,端午安康 “端”,始也;“午”,阳也。 从端午开始,炎热的夏天真正来临。 《黄帝内经》讲,“夏养阳”。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伤津”即是“伤脾”。《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为涎,涎为口津。端午吃的粽子,其主要原料是糯米。医圣孙思邈认为“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本草纲目》载:“糯米,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可见:糯米是补脾益气生津的,端午吃粽子是有渊源的。 端午过后,因气温升高,毒气始发,疫病萌生。 古代人认为雄黄是可以“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 酒医史渊源《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 清明插柳,端午挂艾。 在蝇虫滋生、细菌迅速繁殖的时节,艾草那浓烈的香气是可以驱虫除菌的。 端午前后,天气比较闷热潮湿,人体也更容易出汗,这样容易导致阳气外泄。此时可以艾叶熏灸穴位,则温经通络,流畅气血,调和脏腑,可提高肌体免疫力。 五毒月小心这4毒! 第1毒:肠热是毒 现代人喜欢吃烧烤,尤其是晚上吃烧烤,热性食物夜间存留肠道,难以消化吸收,留在肠道里面,久而积热,很容易便秘。还会引起痤疮、口气、口干、口苦、失眠等,建议大家近段时间少吃肉,多吃新鲜蔬果,多喝水。 第2毒:津液亏虚是毒 农历五月的高温易使人体水分散失,津液亏虚,如没有及时警醒,预防,就比较容易导致自身气血淤滞,诱发梗塞。夏天脑梗、心梗多发也是这个原因。 如何避免呢?主要还是喝水,早晚一杯温水,之间适当饮水,不要等渴了才喝,另保持心平气和,忌大喜悲,忌郁闷。 第3毒:脾胃虚弱是毒 脾胃虚弱在毒五月的十分普遍,因夏至前后,阳气太盛,外达体表,气血也更多的运行在体表,使得体内虚寒,虚寒最直接影响的就是脾胃,使脾胃虚弱,内寒,易出现腹泻。 所以在五毒月,尤其要注意避开寒凉,饮食以温热为佳,还有尽量不要吃剩饭剩菜,以防腐败伤脾胃。 第4毒:精元损耗是毒 毒五月生命活跃,燥热,人体消耗大,所以除了正常的工作学习,应减少对身体的额外消耗,如节制夫妻生活,减少心血管的负荷,古人就很聪明,主张妻子在毒五月回娘家。 三、端午排毒,当然少不了艾灸! 「端午艾灸」祛湿扶阳 过去民间有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端午节前后因气温、湿度都比较适合细菌的繁殖,容易造成如感冒等的流行。而艾草含桉油精,有抑制微生物生长、杀灭微生物的作用,而且具有特殊气味,有很好的驱虫效果。 而在保健方面,古人会将艾叶加工成“艾绒”,再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温通气血,加强身体免疫力。 进入6月,随着梅雨季节的到来,湿热的天气会给人体带来诸多不适。一般有内湿的人,再遇到湿度大的环境,很容易诱发各种疾病。所以这个季节,不妨借助艾灸来除湿保健。 艾浴:驱寒又祛毒! 在欧洲导致超过百万甚至千万人死亡的流感大流行,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出现过呢?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民间广泛流行的端午节挂艾叶、熏艾烟、洗艾澡的习俗发挥了重要作用! 洗艾澡 根据古代医药书籍,艾草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而艾浴是药浴疗法的一种,药浴疗法的应用,最早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战国时期,士大夫们已盛行用兰草、艾叶等香料香药煎煮沐浴,以达到芳香爽身保健作用。 端午这样灸,给五脏排毒 1、少府——脾 2、尺泽——肺 3、商丘——心 4、太冲——肝 5、涌泉——肾 艾灸方法:用木艾灸盒或者悬灸,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左侧,后灸右侧。头面部每穴20分钟,胸腹部30分钟,背部四肢25分钟,一周休息1-3天,循序渐进。 四、粽子也是食疗:健脾又利湿! 每年到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有吃粽子的习俗。相传它起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殉国,以寄托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哀思。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国人到五月初五食粽子的习俗,而很多人不知道是,小小的粽子里也有大学问! 尽管我国南北方的粽子风味、特点和做法不同,但都以糯米和粽叶为主料。中医认为,糯米是粮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据“本草”中的药性分析,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 粽子的配料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如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而火腿、鸭蛋黄、鲜肉等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 更值得一提的是,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 端午正值立夏之后,食粽能于清淡中平补,在平补中清化,确实是一个适时的食补、食疗的绝妙处方。当然,食用时也应有所节制,糖尿病者、老人及小孩不宜多吃! 相关阅读 女人不排寒,必有小肚腩! 排出残奶,一生轻“胸”! 夏季养生!重在扶阳祛湿! 教你诊断大姨妈,女人都要学! 盘点:子宫最怕的九件事,女性必知 女人夏季做艾灸的十大好处!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2821.html
- 上一篇文章: 吴门医派中药炮制技艺内ldquo
- 下一篇文章: 蛇虫叮咬高发期,一定要小心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