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学名艾草,又叫艾蒿、青蒿、医草、大艾,全国各地均有分部,多生长在南方各省。

《本草纲目》中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理气血、有清热凉血、退虚热、解暑、止血安胎等功效。艾草除了可入药,还可食用,南方多地有用鲜艾草和糯米粉制做成米粿,在春季食用的习俗,更有用艾草熬制成汤,在端午节用于洗浴的传统习俗。

一、艾与端午的关系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五月初五——端午,也称端五、端阳,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相传,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有纪念伍子胥说……作为传统节日,我国民间过端午节的活动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习俗是插艾叶、挂菖蒲、吃粽子、抹雄黄酒、洗艾浴和赛龙舟等等,可见艾草和端午节有着多么深的渊源。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过端午节最重要的民间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家家都会将庭院打扫干净,并将艾条和菖蒲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为了避邪,乞求吉祥。

而如今,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即便是住进了高楼小区,大家过端午时,都不忘在门前插上艾叶、菖蒲,以为端午佳节增添浓浓的节日气氛。

二、和艾有关的历史

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和艾有关的传说故事。

南宋末年,德祐二年()我国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又被造谣诬陷。为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技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插艾叶在当时古代端午节中是一项多么重要的习俗,通过艾叶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的热爱,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奔赴国难的士大夫形象。

三、用艾洗浴的功效

民谚说:“洗了艾草浴,一年身上好”。

医书记载,艾草浴有驱寒气、湿气、除菌、止痒、润肤、活血、通络的好处,对预防疾病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端午,天气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到了端午节,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而古人用艾叶插在门上,或用其烟熏,或用其煎水洗浴用来祛除各种毒害,预防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针对热性体质的皮肤瘙痒有明显保健治疗的效果,还能预防各种皮肤湿疹以及疥疮等等。

作为古代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洗艾浴,不仅发挥了其良好的保健治疗作用,也为我们的端午节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项传统习俗也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民间流传至今。

四、儿时,艾与妈妈的回忆

很小的时候,体弱多病的笔者出过一次麻疹(客家话称作“麻子”)。从那以后,皮肤就一直不是很好,常常会在每年四五月份的麦收季节出疹子,身上常常会长出各种不知名的红色丘疹,瘙痒难耐。所谓单方治百病,妈妈每年在端午节这天都会按照老一辈客家人的方法,买上一些艾叶、菖蒲和其它几味中草药配方在一起,煎汤为我洗浴。从此,洗艾草浴就成了我们家过端午必有的一项环节,也是从此,每年的四五月份,身上的肤疹再也没有复发过了。

岁月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

如今,已为人父的我每一次在端午期间看到街上有卖艾草、菖蒲的,总会想起妈妈为我洗艾草浴的场景:小院里,屋檐下,一小屁孩坐在大木盆里,妈妈不停地用艾叶汤擦拭着孩子的后背,小屁孩不停地嘻玩着汤水,水花飞溅到木盆四周,妈妈身旁大锅里的艾叶汤还不停地翻腾着热气……

一盆艾水、一锅艾草、

这是母亲与儿子,在那些年端午节里,

最美、最有爱的美好记忆!

(完)

招募:

点击下方蓝字进入

?客家志愿者?客家正能量?客家90后

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cd/10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