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它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

七律端午

文/兰邻竹友

五月掀开记忆门,孩时端午泊乡村。

逞威王字额头写,点赞龙舟浪里奔。

闻得粽香流口水,采来蒲草湿鞋跟。

阿爹说毕屈原事,我亦躬身奠一樽。

七律端午

文/乐客

犹悸隔离晨复昏,转眸端午又临门。

欣除口罩遮颜苦,且试雄黄兑酒浑。

艾草添香图避疫,菖蒲焕翠欲禳瘟。

从来世事难全顺,何不今时笑满樽。

七律*屈原(进退格)

文/芷若晗烟

心潮何似汩罗潮,千载悲歌一梦遥。

欲付英谋酬故国,徒留遗恨寄离骚。

楚风清绝文坛颂,士子忠贞华夏昭。

功过是非谁复论,年年众墨祭诗豪。

七律*屈原

文/望海

又闻端午左徒声,冤屈屈原长不平。

既是忠臣空向楚,何关昏主误疏卿。

谗言祸国留邪曲,正道招魂叹直行。

天问三闾大夫意,世间混浊孰能清。

文/芷若晗烟

楚天万里寄英魂,熟艾飘香忆旧恩。

人俗千年尊一脉,每逢重午共寻根。

汩水沧茫浣净根,楚天万里寄英魂。

奈何朝野兴奸佞,壮志无从效国恩。

君王无道岂施恩,文杰投江殉故根。

浊浪滔天倾忿愠,楚天万里寄英魂

节日起源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屈原。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cd/10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