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老杭州记忆》作者:桑广书。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杭州的民俗特色

据老杭州人说,大多数的杭州人,对于一日三餐的菜肴非常讲究,认为一顿好的饭菜能给人带来很好的享受。因此,老杭州人在清明节上坟的时候是不能只带清明团子和水果的,如果只带这些东西的话,会被人们视作简陋。

清明祭扫

在杭州,清明上坟的时候,一般人家都会亲自烹制菜肴,这些菜肴必须是去世的老人喜欢吃的菜,如卤鸭、白斩鸡、红烧鸡爪等。除此之外,咸鸭蛋也是必备的菜肴。当然,清明团子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带清明团子上坟的话,就跟没有上过坟一样。

祭拜完之后,有些坟前墓碑上的字迹可能经过时间的摧残而变得模糊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小辈借助金粉或者红漆把字再描一遍。在以前,祭拜完之后还需要往坟头上添土,大多是由儿子或者孙子来完成,添完土之后再把坟头周围的杂草拔掉,用这个方式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关心和尊重。

清明节前一天为何要将杨柳插在门上或头上

据老杭州人说,旧日过清明节的时候有很多习俗,有的至今还在延续,有的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清明插柳”便是曾经老杭州人过清明的一个习俗。

据说杭州过去流传着一句俗语,即“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意思是说在清明节期间,老杭州人都会把杨柳插在门上或者头上,这样就可以辟邪了。原来在古代,人们认为清明节是三大鬼节之一,而柳在人们心中是具有辟邪作用的,为了防止鬼的侵扰,人们就在清明时插柳戴柳了。

关于清明插柳的习俗,还有人说是为了纪念农事祖神是——神农氏的。有的地方还利用插柳来预报天气,古语有言:“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柳树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有句俗话说得好:“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所以柳枝插到哪里,活到哪里。

老杭州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又被称为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除此之外,还有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曹娥等人。端午节现已列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您知道老杭州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吗?老杭州过端午都有哪些习俗?

在杭州关于端午有一句俗语,即“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意思是说老杭州人过端午的时候,就会把艾草、菖蒲绑在一起,挂在门楣之上,寓意着招百福、斩千邪。

老杭州“五黄”

农历五月,老杭州人把它称为“五黄月”。“五黄”指的是在五月上市的五种带“黄”字的食物,分别是雄黄酒、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而吃“五黄”便是老杭州人过端午的习俗之一。其中,因为雄黄带有毒性,所以老杭州人都会用黄酒来代替它。

闹龙舟是老杭州人的传统习俗,据说是从明朝时兴起的,距离现在已经有了五百多年的历史。根据老杭州人所说,龙舟赛讲究的是热闹,通过这个习俗来达到心情愉快的效果,从而祈求平安。

老杭州人在端午节挂香囊保平安的习俗也有很悠久的历史了。在古时候,一般都是家中的长辈为了保佑晚辈出入平安而送给他的。如今,香囊已经被制成了工艺品,成为端午节期间亲朋好友互相赠送的最好礼物。

端午节吃粽子,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个习俗,而杭州也不例外。在杭州,进入农历五月之后,老杭州人就开始为包粽子做准备了,所做的粽子馅有很多品种,如豆沙、火腿、蛋黄、鲜肉等。

观潮是老杭州人过哪个节日时的习俗

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因为时间位于三秋之半而得名,又被称为月夕、八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等,中秋节兴起于唐朝年间,现已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我国,过中秋节有很多风俗习惯,而观潮便是老杭州人过中秋节时的习俗。从古代开始,观潮就是老杭州人的中秋盛事。据史料记载,汉朝之后,杭州一带的观潮风气更是兴盛。到了现在,钱塘观潮仍是杭州人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观光据点。

除了钱塘观潮之外,吃月饼、赏月、拜月等传统习俗也在杭州流行。

老杭州人逢年过节都会去赶吴山庙会吗

吴山庙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初,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吴国大夫伍子胥,在吴山建造了第一座伍公庙。之后的两千多年间,吴山的寺庙庵观日益增多,几乎遍布吴山境内的各个山头,所以,关于吴山的寺庙还有“吴山七十二庙”的说法。

吴山的寺庙根据所供奉的人物不同,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根据历史人物所塑造的神。如“伍公庙”“施全庙”等。第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仓颉祠、月老殿、禹神殿、雷神庙、风神庙、太岁庙等。第三,供奉三教之神,而三教分别是儒、释、道。在这三教的寺庙中,分别有儒教的文昌庙、释教的海会寺、道教的三茅观等。

吴山庙会

吴山庙会在不同的季节拥有不同的特色。从大年初一开始,老杭州人为了辞旧迎新,同时也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有一个好的开始,往往会来吴山赶庙会。这个时候的吴山上行人不断,非常热闹,到了正月十八才会“消停”下来。除了过年,老杭州人在端午、立夏的时候,也会来到吴山赶庙会。

据老杭州人说,以前吴山庙会和现在不同的是,除了烧香拜佛之外,山上山下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如算命、卖字画、庙台戏、变戏法、耍杂技等。当时,由于小贩的兴盛,往往会带动吴山脚下的老字号,如胡庆余堂、状元楼等。

吴山是一个民俗杂碎汇聚的地方。吴山庙就好比一场大戏,其中的演员分别是逛庙会的人们,做生意的商户,表演技艺的民间艺人,通过这些角色的参与,演绎了一场生动的民俗风情戏。到了现在,吴山庙会充满了丰富的内容,作为这座城市千百年来的传承,让老杭州人在现代化的社会中,还可以找到当年老杭州的面貌,慰藉自己怀旧的心灵。

老杭州人的休闲娱乐

越剧何时被正名为“越剧”

越剧,有着第二国剧的美称,与京剧、黄梅戏、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可见其影响力之大。越剧起源于浙江,吸取了很多优秀剧种的精髓,先后经历了男子越剧、女子越剧,现已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演出

越剧在杭州非常盛行,老杭州人在闲暇的时候都会听上那么一小会儿。那么,越剧是何时被正名为“越剧”的呢?

越剧擅长抒情,选择表现的题材多以“才子佳人”为主。它起源于“落地唱书”,在发展过程中有过很多名称,如“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草台班戏”“绍兴文戏”等。其首次被称为越剧,是在年登上《申报》时,之后,全国大多数的戏班、剧团都称之为“越剧”,但是在戏报上的名称还是不统一。直到年,记者樊迪民受到李白《越女词》和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的启发,向当时著名的《戏剧报》发了一则有关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这篇文章发表之后,逐渐被人们所认可,而“越剧”也逐渐走向统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cd/11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