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熬水浴身雄黄酒抹额hellip
医治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83860.html 浓浓粽香情。记者向晓秋摄(资料图片) 千百年来,端午节与端午文化绵延流长,既有民俗传统的丰盈,亦有人文情怀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然而,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受互联网、快节奏、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端午节一些优秀的民俗传统逐渐丢失,越来越多的人忽略掉了过节的真正意义,而这些也正是值得我们去自省、思考的问题。 点击播放 地域习俗各异 艾叶菖蒲走俏市场。记者向晓秋摄(资料图片) 6月12日,长龙镇朝阳村村民王德珍起了个大早,吃过早饭,便径直到后院竹林捡拾“粑叶壳”,一会儿功夫就捡了满满一背篓。 “这些都是用来包粽子的。”王德珍说,捡拾的“粑叶壳”晒干、洗净后,就可用于包粽子,用它包的粽子又香又糯。 王德珍每年都会自己包粽子,今年也不例外。说到吃粽子的流程,她如数家珍。“端午节前一天先将糯米泡上,下午包粽子,端午节当天直接下锅煮。”她说,到时两个女儿也会回到家中,一家人团团圆圆、共享粽子、共度端午。 我县各地各乡镇端午节习俗也有所不同。家住周嘉镇的高奶奶准备这样过节:她亲手缝制了一个布猴,打算送给孙子孙女。记者看到,布猴的造型生动、充实饱满,十分可爱。高奶奶介绍,缝制布猴是当地过节的一种习俗,将其挂在小孩的帽子上,或者挂在脖子和手腕上,寓意避邪驱病,保佑小孩健康平安。“端午节以药草泡水洗澡或者直接煮水喝也是必不可少的习俗。”家住高安镇的市民皮大英说,每年他都会在端午节当天早上采摘艾叶、菖蒲、青蒿、香茅等草药。或将其挂在门头,或煮水、泡酒饮用或用来沐浴。 除此之外,端午节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意为天气暑热、毒瘴滋生,蚊虫苍蝇滋生,人最容易生病,所以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为了应付“恶月”,民间便在端午节这一天以药草净身或服食药物以求祛病健身。 据《垫江县志》记载:端阳节期间,垫江家家户户会包粽子、喝雄黄酒,门前悬挂菖蒲、艾叶以辟邪。并以蒜泥调雄黄酒遍洒屋内外,儿童以雄黄酒抹额,采百草熬水浴身,以示祛病消灾。有的还以有色绸布做成小猴儿系在儿童身上,俗谓可减轻豆麻。女婿则往岳家拜节,亲友也礼尚往来。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这些习俗在我县流传至今。记者发现吃粽子、挂艾叶、菖蒲的端午民俗流传最为广泛,其他诸如喝雄黄酒、百草熬水浴身、缝布猴等习俗主要是老一辈的市民在坚持。 实际上,我国端午节的传统根据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在江浙地区,端午节流行划龙舟。端午节期间流行吃的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北方多包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则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过节方式多样 月阳社区居民正在包粽子记者孟锐摄 近日,走在垫江县城的大街小巷,端午节的气氛日渐浓厚,手工粽子大量上市,商家也开始了以端午节为主题的系列打折促销活动。 “请问对于您来说端午节意味着什么?”6月11日,垫江日报记者走上街头,对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端午节就是吃粽子啊。”“端午节意味着放假,可以出游。”“端午节要和家人团聚。”……在采访中,记者得到了各式各样的答案。 “端午节意味着一种传承。”市民夏于群说,她从小住在外婆家,每到端午节,外婆就会包粽子、挂艾蒿、悬菖蒲,并撒一些雄黄粉在房屋四周,耳濡目染之下,她将这些习俗传承了下来,今年端午节,她仍然会做这些事情,过端午要用的雄黄、包粽子的材料她都已经提前采购好了。 90后陈真辉是一名汉服文化爱好者,对传统节日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每到端午节,在爷爷奶奶的号召下,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姑姑、叔叔们纷纷来爷爷奶奶家中,通常要坐三桌,老一辈的人则会在饭桌之间向年轻人们介绍端午节的习俗,谈天说地、其乐融融,这一习惯20多年来一直没变。 采访中,记者发现,部分市民认为端午节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市民蒋女士说,对于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今年端午节一家人会去旅游,对于老一辈人的那些端午习俗,她有所了解,但是由于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去准备。市民徐先生同样表示,端午节对于他来说是普通日子。 还有一些市民表示,端午节为家人团聚提供了很好的载体。“由于儿女相继出去工作了,我们家现在过端午的气氛越来越淡了。”今年75岁的市民游少奇说,希望过端午节的时候,一双儿女能有时间回家。“端午节要回到娘家,和父母一起过。”市民谢思燕说,自从她结婚以后,每年端午节都会带着丈夫回娘家过。 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中记道:“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这是端午节又被称为女儿节的一个由来说法,也就是说,端午节是各家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 由来版本不一 垫江县城街道随处可见的包粽子景象记者王小洪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关于它的由来,民间版本众多。 纪念屈原。“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是唐朝诗人文秀的一首《端午》诗。诗中阐明了这个节日的来历——“万古传闻为屈原”。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早年受楚怀王器重,封为左徒、三闾大夫。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怀王死后,顷襄王听信谗言,屈原遭受流放。没过多久,秦王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抱石投身滚滚激流汩罗江。江边人闻讯赶来,屈原早沉入江底。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害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人们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都会划着龙舟,包着粽子投进河里祭奠屈原,就这样成为一种习俗。 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晋国贤臣。晋文公重耳当年流亡时,与介子推一起流亡在外十九年。缺粮断顿数日没啥吃时,介子推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称君,封赏所有随他流亡的王公大臣,惟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甚为怨恨,便做《龙蛇之歌》以感悟晋文公,然后就背着老母亲跑到绵山隐居起来。有人把介子推的歌谣告诉晋文公,晋文公遗憾不已,亲自到绵山寻访,但介子推拒不出山。晋文公无奈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他出来。谁知火烧了三日,介子推竟抱着大树和母亲被活活烧死。那一天,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以后五月初五那一天,不许生火做饭,大家提前几天做好了粽子之类的冷食以纪念介子推。 纪念伍子胥。江浙一些地方,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伍子胥是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是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还有人认为,端午节“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当今,普遍认同的是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由于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早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赋予时代意义 垫江街道随处可见的包粽子景象记者王小洪摄 传承传统文化,折射出一个国家、人民对本国历史的态度。当代文化绝不是简单的复古,也不是盲目的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端午期间,一些社会组织、团体,也会自发地组织系列端午活动,团结邻居群众,营造节日氛围,传递爱心、凝聚力量。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赋予了节日更多的时代含义。 比如,6月9日到6月14日,垫江有爱社工联系南阳社区居委会、糕美糕食品有限公司、志愿者等先后在南阳紫金豪庭广场、澄溪南华社区、桂溪街道镇中社区开展了“艾香端午粽'享'有你”端午节主题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包粽子比赛。包好的粽子由社工和志愿者们打包成盒分送到社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残疾人和贫困群众家中。让老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据了解,年,经国务院批准,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端午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通过法律的方式确定了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为保护传统节日提供了法律依据。 新时代创造新方式,新方式加入新元素。新形势下,包括端午节民俗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下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国有七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七大节日历史悠久,每一个都有几千多年的历史。如何过好传统节日,传承好传统文化需要社会每一个人的努力。 垫江作协副秘书长易红表示,传承传统文化,首先要过好传统节日,中秋,赏月话嫦娥,端午,包一个鲜美的粽子,春节,不畏路途遥遥,赶上一桌热腾腾的年夜饭……每一个小小的传统,都是过好传统节日的关键一步。在过好传统节日的同时,通过品味经典文学作品、经典诗词的方式,聆听历史的悠远,感受文化的厚重,提升自身修养,也传承传统文化。朋友聚会,用诗句接龙、对对联等活动代替玩手机;早起读书,除了锻炼英语能力,诵读国学经典也必不可少。 易红认为,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关键在“人才”,重点在“活力”。具体而言,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传承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无论是文学、戏剧、书法、绘画还是民间艺术,先辈所凝聚的结晶和掌握的技艺都是一笔笔宝贵的财富,做好“传帮带”,让后世不遗忘传统的意义,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带动消费的方式,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如端午节的端午猴、五彩香包、雄黄酒等传统节日民俗品形成市场,吸引人们购买消费,形成浓厚节日氛围,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今天已经是6月15日星期五 马上就要拥抱端午节假期了 想想,是不是还有点小激动呢 然而 端午节垫江的天气也是 格 外 兴 奋 6月15日,重庆市气象局发布微博 预计端午期间我市各地多阴雨天气,其中17日02时至19日08时有强降雨,长江沿线及以北地区大雨到暴雨,局地大暴雨。累计雨量开州、巫溪、梁平、垫江北部、万州西部、云阳北部~毫米,局地毫米;潼南、大足、荣昌、合川西部、铜梁西部~毫米;合川东部、铜梁东部、璧山、永川、北碚、渝中、江北、南岸、九龙坡、大渡口、两江新区、沙坪坝、渝北、江津北部、长寿、丰都、忠县、石柱、万州东部、云阳南部、奉节、巫山、城口60~90毫米;江津南部、巴南南部、綦江、万盛、南川、涪陵南部、武隆、彭水、黔江大部、酉阳30~50毫米,局地70毫米;秀山10~25毫米。最大小时雨强50~60毫米。降雨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局地阵性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详细天气信息见下图) 小编在此提醒,雨天出行要多多注意以下安全事项,确保人身安全。 带好出门必备的雨具 外出一定带好雨伞,骑车的雨披千万不要忘了,开车的人雨伞也还是不要忘了。雨伞、雨衣尽量不要遮挡眼睛,注意路上安全。 穿着注意 下雨天衣服、鞋子的选择也应该有所注意,尤其是鞋子,最好穿防滑、不易湿的。衣服最好选择耐湿、保温性好的。 路上注意事项 行人的话尽量在人行道上走,远离那些坑坑洼洼的水坑,不然车开过可能就溅你一身水。开车的要检查刮水器状况良好,行驶时注意跟车距离;尽量慢行,必要时开大灯。 雷雨天注意 出行在外不要在树下或建筑物墙边躲雨,尽量绕开电线,避免触电。 雨天夜晚出行 晚上出行的话更加要注意防黑,带好照明工具,开车更要慢行,注意道路安全。 记者:唐艳 视频制作:雷登霖 编辑:张涛燕 声明:本文为垫江日报社原创稿件,版权归垫江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需得到垫江日报社授权,按照规定格式转载,并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cd/6449.html
- 上一篇文章: 五月五端阳到插艾叶,饮雄黄,家家户户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