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哪里能买到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11/4325327.html

每年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殉国而演变成华夏儿女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

端午節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悬艾叶菖蒲、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已成为国人的普遍习俗。

那么,端午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端午节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起源?本期节目,李涵为您讲述:端午趣谈。

端午,从字面上看,“端”字在古汉语中有开头、初始之意。如《风土记》里说:“端者,初也。”“午”,古代与数字“五”通用,所以端午也叫端五。在人类纪年时,每个月都有三个“五”日,即初五、十五、二十五,而初五为每个月三个五之中的头一个五,便被称为“端午”。其实,古人习惯于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冠以端字来称呼。如元代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就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为端五”。

我国自有纪年历史开始,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正月开始为“寅月”。这样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排序,第五个月即为“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端午最早起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即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是崇拜龙图腾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所以在古代百越之地的春秋时期以前,就已经有了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因忧患国家灭亡,在这一天抱石跳入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才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但在我国部分地区,也有以端午日纪念伍子胥、曹娥投江等说法。据统计,在我国端午节的名称叫法就多达二十余种。如:端午节、端阳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等等。

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传说有很多,归纳起来大约有这样几种主要说法。

第一种是浴兰节说。古人盛行五月采摘兰草,并以兰草汤沐浴除毒的习俗。汉代礼学名家戴德选编的《大戴礼记·夏小正》和屈原《九歌·中君》中,分别有“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浴若英”的记载。南北朝时南朝的梁国人宋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由此可见,五月五日浴兰节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了。

第二种说法是“恶日”说。汉代人认为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初五出生的婴儿不论是男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成人则男孩害父,女孩害母。甚至还有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的说法。这一习俗在汉代王充的《论衡》、应劭的《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都有记载,而且从战国时期开始流行,到汉代依然盛行不衰。即便是汉代以后,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出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出生,从小就被寄养在宫外。可见我国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从先秦以后都将这一天定为不吉之日。于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家家插菖蒲、艾叶以驱鬼,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以避疫和人们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也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端午节起源的第三种说法是夏至说。这个说法首先出自黄石先生《端午礼俗史》中,后被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提及。他认为:一是权威性的《荆楚岁时记》中没有五月初五吃粽子的节日风俗记载,反把吃粽子记于夏至节中,同时隋朝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把竞渡划入了夏至的娱乐活动,可见竞渡并非为了打捞投江者遗体;二是端午节中一些其他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习俗,也都与具体纪念哪个人无关;三是《岁时风物华纪丽》一书中,给端午节的释义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所以端午节又被称为“天中节”。

端午节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纪念历史人物说,其中包括纪念屈原、伍子胥和曹娥。

宋代著名诗人张耒在《和端午》中说:“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这首诗,缅怀的就是屈原。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楚怀王的大臣。因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子兰等贵族强烈反对,被免去官职赶出京城,流放到沅、湘流域。流放期间,他先后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城,屈原面对国破家亡,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怀沙》这篇绝作后,抱石投入汨罗江而亡,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楚国百姓得知后,哀痛异常,纷纷跑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人们还在汩罗江上,来回划着船只打捞其遗体。在一直无法打捞到屈原真身的情况下,人们纷纷向江水中投入饭团、鸡蛋等食物,意欲让江中鱼虾吃饱了,不再去吞食屈原遗体。此后,每年的五月五日,就有了竞渡龙舟、吃粽子、吃鸭蛋的习惯了。

屈原不仅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更是伟大的诗人,其诗歌《离骚》《九歌》《天问》等创造了一种崭新的诗歌体式——楚辞,被后人恭称为“骚体”。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爱国诗人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更增加了端午节追念屈原的中国民俗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五月初五纪念春秋时期楚人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据传伍子胥是楚国人。因父兄均被楚王所杀,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伍子胥将已死的楚平王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后来吴越之争时,越国大败请和,吴王夫差同意休战,伍子胥则力谏吴王夫差应该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仅不听,还听信谗言,赐伍子胥自刎。本为忠良的伍子胥死前对邻人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吴国京城东门之上,让我看到越国军队入城消灭吴国。”夫差闻言大怒,命令将伍子胥的尸首裹于皮革之中,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就有了端午节纪念伍子胥一说。后来的故事人们都知道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

纪念孝女曹娥的传说,出自东汉《曹娥传》。曹娥是东汉时期上虞人,其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遗体。当时,年仅14岁的孝女曹娥昼夜沿江嚎哭,过了17天后,在五月初五日投江。五日后,曹娥的遗体抱着父亲的遗体浮出水面,就此传为神话。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古时端午,人们在清晨采摘回新鲜的菖蒲和艾草,将它们和蒜头结扎成束挂在床头、门窗上,并且在家中熏烧具有芳香的仓术和白芷驱毒祈福。人们制作了内含中药香料的香囊以及五彩绳相互赠送佩戴。在正午时分通常会用菖蒲、艾草煮成的香汤沐浴,再换上清爽干净的新衣。在潮湿的地方撒雄黄粉和雄黄酒避邪祛灾。另外,吃粽子、赛龙舟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也产生了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这些习俗已经流传到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得到了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龙舟竞渡”是端午的主要习俗。《事物原始·端阳》记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刘禹锡有一首《竞渡曲》记叙了在沅江州刺史主持下的一次赛龙舟的活动。诗中写到:“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端午龙舟竞渡又有是为救战国时代怀石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即端午节)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荆楚岁时记》也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江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旧时,每逢端午家人团聚,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俗。俗语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本草纲目》记载:“雄黄性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痰功效”。在碘酒和红药水没有发明的时代,用白酒浸雄黄,并泡入白矾,制成雄黄矾,来涂抹毒虫蛰伤和蚊蝇叮咬之处,以解毒消肿止痛。但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饮雄黄酒是有害的。雄黄,又名鸡冠石,主要成份是二硫化砷、汞。二硫化砷遇热分解成三氧化砷,毒性很强,与砷混合在酒里,是很强的化学致癌物质,饮用后轻则破坏人体造血系统及血液循环系统,出现头昏、晕厥、呕吐、腹泻,重则中毒死亡。所以,雄黄酒绝不能饮。

民谚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间则有“端午插艾,悬户门上,一禳毒气”的习俗。艾,又名家艾、艾蒿,以陈久者良,常言道“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故又叫“陈艾”。中医认为,艾叶有理有气、逐湿寒、温经止痛、止血安胎等功效。俗语说:“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艾叶气味清香,能起到平喘、镇咳作用,熏艾烟能对居室消毒杀菌,提高家人抗菌能力。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之外,满、蒙、藏、苗、彝、畲、锡伯、朝鲜、土家、达斡尔等28个少数民族也过端午节。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29个民族过端午节的习俗多种多样。

端午节作为中华多民族的民俗大节,除了自古以来的避瘟驱毒、防灾祛病的积极含义外,还掺杂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风俗色彩,体现着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差异,文化遗产符号和内涵十分丰富。

四川小凉山的彝族群众在端午节这一天的习俗是采集草药,做防病治病之用;仫佬族过端午要抬着纸船到田间赶走害虫,祈祷禾苗成长;贵州苗族端午节除举行赛龙舟外,还举行踩鼓舞、唱歌、赶山等活动;藏族民间过端午节,青年男女到郊野游乐,进行赛马、歌舞、游戏等活动。

粽子是端午节传统特色食品,但不同民族吃出了各自花样。瑶族的粽子常用糯米配腊肉条、绿豆,形似枕头,也有人在糯米中加红糖、花生等制成素馅凉粽子;毛南族把端午节亦称为“药节”,他们用艾叶、菖蒲、黄姜等草药作馅包粽粑食用;畲族群众一般用箬叶将糯米包成四角,用灰碱水煮熟后,用龙草捆扎,10个一串,可存放半月。

贵州苗族在五月初五过“龙舟节”,除举行龙舟竞渡外,还举行跑马、斗牛、踩鼓和“游方”等活动。男女青年在芦笙、竹笛、月琴等乐器伴奏下,翩翩起舞。出嫁的姑娘,在这一天要带上鸡鸭、粽粑回娘家省亲。

水族同胞在端午节要举行赛马活动。赛马之前,各村要推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骑着披红挂彩的骏马,在跑道上走一圈,谓之“开道”。骑手们在比赛之前先要表演腾空跃马等高超骑技,然后再进行赛马。赛马不以名次取胜,而是比马的耐力,比骑手精湛的骑术。

布依族在端午节有打“格螺”的习俗。格螺形似漏斗,上圆下尖,便于旋转时用鞭抽打。格螺比赛有比凶、比久、比快三种形式。比凶,以撞倒别人的格螺为胜;比久,以发旋后最后一个停旋者为胜;比快,抽打格螺向斜坡上前进,谁先将格螺“活”着打上坡为胜。

彝族在端午节时,有上山采药的习俗。端午之际,万物旺长,许多中草药均进入了成药期。人们背着药筐,穿行于高山峡谷之中,广采百草。“佳节添茱萸,男女采药忙”的诗句,便是这种习俗的写照。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有特定的吃食,端午节也不例外。据《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述:“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这就是最早出现的关于端午吃食的记载。大约因为枭这种恶鸟不易捕捉,因此端午日吃枭羹的习俗便没有被传续下来。但在稍晚的东汉时候,就出现了以糯米为主料的饭团子代替枭羹的端午食品,这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吃的粽子。一直到了晋代,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据《风土记》记载:“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可以佐证的是,时至今日,安徽南部的休宁县等地仍然沿袭着包裹这种“淳浓灰汁”泡米的粽子。不过,在这一时期,另一种被称为“龟”的端午食品也出现了,但却只是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至于《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被人们附会在屈原投江的传说中,经过干百年的流传,最终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食品!

粽子,古時又称角黍、筒粽。唐朝,粽子已经出现在市场上,而且种类多样。诗人郑谷“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优美诗句,反映了当时吃粽子的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种名为“九子”的粽子后赞不绝口:“四时花京巧,九子粽争新。”宋代有用艾叶浸米裹制而成的“艾香粽子”,名噪一时。陆游诗中“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即指“艾香粽子”。

古往今来,无分地域,不分民族,华夏同胞都把过端午节吃粽子作为一个大同小异的节食习俗。过去流行很广的一首描写端午节的民谣中唱到:“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是端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cd/8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