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与预防 http://m.39.net/pf/a_4438639.html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绿意渐浓,细雨如丝,秧田插满穗苗,雨水唤醒青蛙。

此时,温暖淳朴的村寨笼罩在依稀薄雾中,枝头的果实摇曳着迷人的芬芳,树上低吟的早蝉也在庆贺,随着天气的逐渐升温,农事节气的热闹氛围也日趋浓郁,粽香满园的节日也姗姗来迟。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五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从古伊始,便对此佳节情有独钟。

说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但也有说是纪念伍子胥,亦或是纪念孝女。种种传说无不在表达着各个时代的人民在此节日的美好祈愿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记忆中,一到节日便开心得手舞足蹈,因为不仅有好吃的,而且还可以跟在大人身后依葫芦画瓢做一些简单的农活。作为小孩子的我们,充满着对这一节日种种礼俗的欢喜与好奇。

在师宗,小时候过端午节简直可以和春节相媲美了。节日到来前夕,大人们会各自提前做准备。

爸爸特意上山砍麻栗树枝当柴火,也会拾取较大的麻栗树叶当粑粑垫儿。而我们,也就光明正大地跟随爸爸的脚步,进入山林去“探险”。

留在家里的妈妈也没有闲着,她们开始准备节日所需的材料:雄黄、糯米、红枣、鲜肉……

至于找蓬蒿,这便是我们熊孩子的事情了。

此外,端午节最重要的便是寻找合适的粽叶。粽叶的选择有“硬要求”,质感、色泽、大小都要达到妈妈们内心的标准。

记忆中,有的用自家种植的、有的则是邻里街坊或亲戚朋友间赠送的,这些似乎是约定俗成,又仿佛是不经意间的情感流露。

端午节前一天,家家户户都不再外出劳作,而是精心地准备并迎接这佳节的到来。

洗粽叶、洗麻栗树叶(做包子垫儿用),揉面团,淘糯米,做粽馅,浸稻草(扎粽子用),扎蓬蒿……敞开的大门里一片热闹喧嚣,无不透着节庆的喜悦。

此时的孩子们往往会成为大人的“小跟班”,学着包粽子、淘糯米,或者干脆做最简单的事,如洗菜刷碗。对于小朋友来说,拥有参与权也是这个节日里最幸福的事。

妈妈的手仿佛拥有魔力,一铺一展,一捏一翻间,一个粽子便成了,看得我们眼睛都直了。而在一旁跟着学习的我们,笨手笨脚弄得满脸都是米粒。

粑粑蒸好后,便会放在自家的堂屋内,这时,玩累了的孩子们就会偷偷踱进堂屋尝鲜。还不忘拿几个出去和其他孩子交流并炫耀自家的包子馅。

傍晚,便是准备下锅煮粽子的时候。因粽子需用小火慢慢烧煮,所以需不停地加水攒柴。

这就苦了妈妈,整个夜里都不能睡一个熟觉,时时担心着锅里的粽子。而我们,则早已在睡梦中吃起了那满口糯香的粽子。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如诗句描绘一般,记忆中的端午节也是这般讲究,这讲究里有愿景、有期盼,更有对亲友的深深祝福。

翌日清晨,早起的爸爸会拿着扎好的蓬蒿悬挂在堂屋门口,并拿出雄黄粉与之一起围绕房子四周撒上一圈,最后还会沾点粉末抹在孩子们的额头,以这一重要仪式来防止蛇虫鼠蚁以及“驱邪除鬼”。

这样的举动,令小时候的我们疑惑,总是不太明白在做什么,只是觉得这一天的自己不同以往,骄傲而又开心。

为了防止孩子们误食雄黄以及调皮玩耍,大人会警告我们,这一天只能吃粽子和包子,而且在房屋周围行走时,切勿碰撒粉末,否则爬虫便会钻入家中。

烧煮了一夜的粽子,终于在热气腾腾中端了出来。除了和自己家人一起分享外,也会送给亲戚邻里,以此来分享这份节日的喜悦。此时,若刚好有人路过你家门口,便会招呼着送对方几只。

这种你来我往,彼此赠予的情谊,不仅是乡邻之间的一种朴素感情,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好的象征。

小时候,只要看到街上有卖五彩绳的,我就知道端午要来了。那时候每到端午节,小朋友的脖子和手脚上都要戴五彩绳,五彩绳象征着端午节,就和新衣服象征着春节一样。

端午节还有个名字叫“撑伤节”,不知有多少人还记得?爸爸说,因为以前端午会准备很多食物,粽子、包子、饺子、豆子……很多人在这个节日常常忘乎所以的吃到撑,所以就有了“撑伤节”的说法。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端午节过得也单一简洁了,大多数人都是象征性地吃个粽子挂个艾草便过了这一天,早已没了往日的那般盛况。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端午节吃粽子不再是一件稀罕事,也就不再注重且渐渐淡化。

五月飘香,艾草青青。闭上眼,我仿佛闻到了曾经浓郁的粽叶清香,拨开粽子深绿的外衣,晶莹的糯米配以深红纯熟的红枣,尤其好看。

咬上一口,润滑细嫩、柔软粘稠。亲情、团聚和浓浓的乡土味道蔓延于唇齿之间,回味无穷。

师宗城记

喜欢我,就点下面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cd/8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