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艾灸在线教育平台随时随地在家学艾灸

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在古代医书中,有“真头痛”、“脑痛”之称,亦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头痛一症,往往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头痛多为新患,病程较短,兼有表证,痛势较剧而无休止。内伤头痛多为久痛,不兼表证,病程较长,痛势较缓而时作时止,当辨虚实,因证而治。

头痛既是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西医学中的偏头痛、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的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灸道堂灸师提醒,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施灸时应辩证施治。

1.外感头痛:外感头痛,多由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之上,惟风可到”。同时风为百病之长,每多夹时气犯人,若夹寒邪,寒凝血滞,络道被阻,而为头痛;若夹热邪,风热上炎,侵扰清空,而为头痛;若夹湿邪,湿蒙清空,清阳不展,而致头痛。如兼夹寒邪、热邪、湿邪等。外邪上犯巅顶,经络受阻,清阳不展则成头痛。正如《医碥?头痛》所说:“六淫外邪,惟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

2.内伤头痛: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为“脑为髓之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来上充于脑。因于肝者,或为情志所伤,或为火盛伤阴,肝失疏泄和濡养,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而为头痛。因于肾者,多由禀赋不足,或阴损及阳,脑髓空虚,清阳不展,而为头痛。因于脾者,多由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蒙清空,或脾胃虚弱,生化不足,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而致头痛。正如《类证治裁?头痛》所说:“头为天象,诸阳会焉,若六淫外侵,精华内痹,郁于空窍,清阳不运,其痛乃作。”

至于外伤跌仆,久病入络,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痛,也往往容易引起头痛。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1)症状表现:头痛拘急,或痛连项背,偏头或满头紧痛、掣痛,喜以绵帛裹头。伴有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或触冒风寒后,恶寒、发热均止,头痛独重,遇风痛剧。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灸疗原则:疏风散寒。以取督脉、足少阳、手太阴、手少阳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风府、风池、列缺、外关。

(4)随症加穴:①痛连项背者,加大椎、天柱;②鼻塞流清涕者,加迎香。

(5)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次,3~5次为1疗程。

②艾条雀啄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1~2次,3~5次为1疗程。

③生姜敷灸:取鲜姜适量,捣烂如泥膏状,制成黄豆大姜团数枚(不要去姜汁),敷于太阳穴,上用油纸固定即可,每日1次,每次1~2小时。

(6)方义说明:风府为督脉腧穴,可通阳散寒,调畅脑络气血;风池是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疏风解表;列缺为手太阴络穴,别走手阳明经,取之不仅疏风宜肺,且能贯通表里阴阳之气;外关为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有疏风祛邪之效。四穴合用,共奏疏风散寒之功。

2.风热头痛

(1)症状表现:头热胀痛如裂,起病急,或兼恶风,鼻流浊涕,面红目赤,口干欲饮,咽痛咳嗽,或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2)灸疗原则:疏风清热,以取手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曲池、合谷、风池、太阳、印堂。

(4)随症加穴:①鼻流清涕者,加迎香;②便秘尿黄者,加天枢、中极。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蒜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黄豆或半枣核大,每日灸1次,3~5次为1疗程。

②山豆根敷灸:取山豆根适量,研为细末,用香油调如糊膏状,分别摊于油纸上(药面如1分硬币大),贴于双侧太阳穴,胶布固定即可。每日1次。

③薄荷叶敷灸:取鲜薄荷叶适量,捣烂如泥膏状,制成蚕头大药团数枚,敷灸时用手指轻压贴于穴位上,每次选2~3穴,每日敷贴1~2次。每次4~6小时。

(6)方义说明:曲池、合谷祛风清热;阳维主一身之表,风池为阳维、足少阳交会穴,散风热,镇头痛;太阳、印堂为经外奇穴,疏解头风、清脑定痛。

3.风湿头痛

(1)症状表现:头疼如裹,天阴转甚,其痛阵发性或痛有定处,甚则头皮起块,肢体倦重,纳呆胸闷,泛恶欲呕,口黏乏味,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2)灸疗原则:祛风化湿止痛。以取足少阳、任脉、足太阳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风池、印堂、中脘、阴陵泉。

(4)随症加穴:①头痛如裹者,加太阳透率谷;②纳呆胸闷者,加内关、足三里。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黄豆或半枣核大,每日灸1次,3~5次为1疗程。

②艾炷隔蒜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黄豆或半枣核大,每日灸1次,3~5次为1疗程。

③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次,3~5次为1疗程。

④雄黄敷灸:先将鲜生姜切成两薄片,每片厚约0.2~0.4cm,再取雄黄0.5~1g夹在两片生姜中间,于火上将生姜烤后趁热敷于疼处,胶布固定即可。每日敷1次。

(6)方义说明:中脘、阴陵泉健脾化湿;风池、印堂祛风散湿,通络止痛。

(二)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1)症状表现:头痛多在偏侧,或巅顶,头痛且胀,牵引头角掣痛,眩晕,每因情绪紧张而诱发,伴有心烦易怒,失眠多梦,面红口苦,耳中蝉鸣,咽干目赤,或有筋惕肉。舌红,脉弦。

(2)灸疗原则:平肝潜阳。以取督脉、足少阳、足厥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百会、风池、太阳透率谷、太冲。

(4)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次,3~5次为1疗程。

②决明子敷灸:取决明子(炒)适量,研为细末,备用。敷灸时用茶水调如泥膏状,制成1分或2分硬币大之药饼,敷贴于太阳穴,每日1次。

(5)方义说明:足厥阴肝经上额,与督脉会于巅顶,故百会可以平肝潜阳;足少阳胆经布颞颅,肝阳上亢常伴肝胆火旺,故风池、太阳透率谷以清泄少阳邪热;太冲可以平熄亢逆之风阳。诸穴协用,共同达到平肝潜阳之功效。

2.痰浊头痛

(1)症状表现:头痛昏重,或兼目眩,胸脘痞闷,甚则恶心,呕吐痰涎,肢重体倦,颜面、口唇、肢端发麻。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滑。

(2)灸疗原则:化湿祛痰。以取足少阳、足太阳、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风池、中脘、丰隆、脾俞、三阴交。

(4)随证加穴:①胸脘痞闷者,加内关;②头昏目眩者,加百会。

(5)灸疗方法:

①生姜敷灸:取鲜姜适量,捣如泥膏状,制成黄豆大姜团数枚(不要去姜汁),敷于太阳穴,上盖油纸固定即可,每日1次,每次1~2小时。

②蓖麻仁敷灸:取蓖麻仁、乳香各等分,捣烂制成饼(如1分或2分硬币大),贴于太阳穴,每日1次。

③雄黄敷灸:先将鲜生姜切成两薄片,每片厚约0.2~0.4cm,再取雄黄0.5~1g夹在两片生姜中间,于火上将生姜烤后趁热敷于疼处,胶布固定即可。每日敷1次。

(6)方义说明:风池通络止痛;中脘、丰隆健脾和胃,祛湿化痰;脾俞、三阴交也可以助健脾利湿之功效。

3.肾虚头痛

(1)症状表现:头颅空痛,摇晃则重,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带下,劳累后则头痛加剧。舌红,脉细。

(2)灸疗原则:滋补肾精。

(3)灸疗处方:风池、百会、肾俞、志室、太溪。

(4)随证加穴:①目眩耳鸣者,加内关、听宫;②腰膝酸软者,加肾俞、足三里。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蒜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黄豆或半枣核大,每日灸1次,3~5次为1疗程。

②灯火灸:每次选1~3穴,一般灸治1次即可见效。头痛重者可每日施灸1次,一般3~5天灼灸1次,3次为1疗程。为防止燃着头发,可取一较硬纸板,中挖一孔(或用中间有孔之古币亦可),将孔压于穴点,然后施灸。

(6)方义说明:风池、百会通络止痛;肾俞、志室滋补肾精;太溪为足少阴原穴,意在五脏有疾,取之原穴。

4.气滞血瘀

(1)症状表现:头痛呈针刺样,屡发,久延不愈,痛有定处,天阴或入夜尤甚,或头部有外伤史,兼有面色晦滞,健忘等症。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2)灸疗原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以取足少阳、督脉、手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风池、百会、太阳、合谷、太冲。

(4)随证加穴:①痛有定处者,加阿是穴;②痛如锥刺者,加印堂、太阳率谷。

(5)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次,3~5次为1疗程。

②雄黄敷灸:先将鲜生姜切成两薄片,每片厚约0.2~0.4cm,再取雄黄0.5~1g夹在两片生姜中间,于火上将生姜烤后趁热敷于疼处,胶布固定即可。每日敷1次。

(6)方义说明:百会、风池、太阳以疏通经络;阳明经多气多血,取阳明经合谷可以疏通血气;肝藏血、主疏泄,取肝经太冲可以加强行气活血祛瘀的功效。

1.灸治头部穴位时,一定要注意将所灸部位(输穴)的头发分开,艾炷宜小,谨防烫伤局部皮肤和烧坏头发。

2.头痛的原因复杂,在治疗前应作细致诊断,灸法治疗风寒性头风痛效果好。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cd/9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