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各地端午习俗花样多,你家怎么过浙样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又一年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佳节 愿大家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西晋《风土记》中的记载 可能是“端午”一词最早的出处 今年的端午节 是21世纪最晚端午节中的一次 21世纪年内 一共有3次端午节最晚的年份 分别是年、年和年 对应的阳历日期都是6月25日 作为传统节日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迄今已存在了多年 是我国首个跻身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起源 有人说,端午是为了纪念楚国名士屈原,他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百姓纷纷到江边凭吊。习俗流传至今。 有人说,端午与东汉孝女曹娥有关。传说曹娥见父亲溺水,也在五月五日投江,孝义感天动地,后人便在每年此时纪念她。 还有人说,吴王夫差罔顾辅臣伍子胥谏言,听信奸臣挑唆,赐其自杀,并于五月五日投尸江中。江浙之地遂逆涛竞渡,追忆冤魂,纪念舍生忘死直言纳谏的伍子胥。 在端午节 中国人追先怀古 是对历史先贤的致敬 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就在这代代传承中绵延千年 端午节有挂艾虎、画额、戴香包、沐兰汤、饮雄黄酒等习俗,浙江地区是怎么过节的呢? 杭州上城:食五黄 作为省会城市,杭州人过端午,几乎综合了浙江各地的端午习俗。但凡有老杭州人的家庭,每逢端午都会挂艾草、食五黄、系香袋、吃粽子和绿豆糕,目的无外乎——辟邪。 宁波余姚:吃乌馒头 在余姚,端午吃乌馒头,相传是为纪念当地抗元的馒头店主乌杰。旧时“毛脚女婿”(即准女婿)或新女婿上门时的端午礼担,除鸡、鹅、肉、鱼等,乌馒头也必不可少,一般是64只,客气的只。如今想吃乌馒头,已不局限于端午日,街上随时都能买到。 温州瑞安:草药浴 在温州,端午除悬蒲挂艾、佩挂香囊、系长命缕、吃端午粽、竞渡龙舟之外,还会草药沐浴、打端午水。草药沐浴,俗称“草头汤”,瑞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尚存,中午时小孩皆沐浴更衣,据说可消毒去秽,使人不染痢疾。明《歧海琐谈》也载:“煎百草为汤,老幼毕浴。” 嘉兴桐乡:蜘蛛煨蛋 在桐乡石门镇,给孩子吃“蜘蛛煨蛋”驱毒,以此过端午的习俗鲜有人知。从石门走出去的漫画大师丰子恺,曾在《端阳忆旧》文内,详述了蜘蛛煨蛋的节日记忆。近年来,随着嘉兴深入挖掘端午民俗,丰子恺的儿时记忆再现于眼前。 湖州安吉:上门送节 浙北山乡安吉,端午节是考验“毛脚女婿”和新女婿的重要日子。节前,男方需备好蹄膀、烟酒、绿豆糕等旧时看来很“大方”的礼品,挑担送至女方及亲戚家,才能显示出诚意。女方会退回部分礼品,并包个红包,以表达对“毛脚女婿”的喜爱。 绍兴柯桥:看《白蛇传》 绍兴人过端午,纪念的是东汉时为救父投江的孝女曹娥。当地最喜欢的过节方式,是看《白蛇传》。越谚有云:不看《白蛇传》,算不上过端午。旧时,在端午节下午与晚上,各剧场戏院、各剧种,都会上演《白蛇传·盗仙草》这一剧目。 金华浦江:制虎头鞋 在浦江,部分上了年纪的老妇人,依然在端午节来临前,坚持为幼童手工缝制虎头鞋。据说,虎是一种吉祥物,穿着虎头鞋的孩童,不仅会长得虎头虎脑,还能得到庇佑,没病没灾,寓意美好。 衢州江山:穿肚兜 或是交界之故,江山部分农人过端午的习俗,与福建有些相似。端午节那日上午,大人会给婴儿戴上“五毒肚兜”,即一块可遮住肚皮的红布或黄布,中间彩印一只老虎,下面印有各色五毒:蛇、蝎子、蜈蚣、蛤蟆、壁虎,传说夏天可让婴儿不受禽兽和毒虫的伤害。 舟山定海:系五彩线 浙东的舟山,端午习俗与宁波基本一致,悬菖蒲、艾草,吃粽子、乌馒头,吃“五黄六白”等。当地人除了要挂香袋外,还会给孩子手腕上系上五彩线。五彩线,俗称“长命线”,以祈求孩子压邪避毒、长命百岁。系线时,且须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则。 台州椒江:送端午 台州人在端午节主食上,形成南北派别:北边的人吃粽子,南边的人吃食饼筒。原来,北边的台州人主要为迁来的河南族,与中原文化渊源较深。但无论是吃粽子的椒江人,还是吃食饼筒的温岭人,端午节都有个习俗——送端午:报娘家养女之恩。端午日,出嫁的女儿会携丈夫、小孩,带猪蹄、鱼、鸡、鸭等土特产,回娘家“省亲”。 丽水云和:包卷饼 旧时丽水人过端午,几乎家家要“吃卷饼”,少年儿童则爱“玩斗草”,而今吃卷饼的习俗还在延续。在风光秀丽的云和,端午时节农家会烙好面皮,备好四季豆、豆芽、豆腐干丝等馅料,制作成可口的卷饼,邀请亲朋共度佳节。 来源:浙江发布 编辑:金唐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11078.html
- 上一篇文章: 点石成色溢彩千年浅谈敦煌壁画的石色妙
- 下一篇文章: 浙江各地端午习俗花样多,你家乡怎么过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