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说鬼
关于端午,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 屈原?粽子?龙舟?嗯…保守派。 香囊?艾叶?洗、洗澡…好吧,都是风俗。 五毒?续命?驱鬼!这画风有点儿彪悍啊! 放假!旅游!白素贞!朋友,脑洞是个好东西,但你可以开的小一点儿。 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底层的端午,其传说版本不一众说纷纭,一般说来有四个传说最普及,分别是为了纪念屈原、介子推、伍子胥和孝女曹娥,这里就不一一讲故事了。其中以纪念楚大夫屈原的说法最普遍,但其实呢,端午节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屈大夫只是恰好在这天投湖而已。 所以,那些因吃了粽子和放假而感谢屈原的朋友们,这么多年的情与爱啊……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古汉语中“端”有“开头、初始”之意,又因“五”、“午”通用,故名“端午”。五月正是仲夏,据《荆楚岁时记》记载,第一个午日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又称“端阳节”。 据考古研究和大量发掘的出土文物证实,中国长江以南曾居住着一个龙的图腾族群,即古百越族。《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他们以龙为图腾,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龙祖的节日,而赛龙舟、包粽子也是祭祀中的一项活动。 然而在北方,端午节却多被视为是凶日,传说这一天“恶月恶日,五毒皆出”,因此在这一天要艾草剪虎,辟邪祛瘴;菖蒲作剑,驱除恶鬼。甚至这一天出生的孩子也被称为“五月子”,被视为不详,常被遗弃。不少典籍中记载了端午这天驱鬼的风俗,《古尊宿语录》卷27载,舒州龙门佛眼禅师说:“今日端午,世间人钉桃符、书门阃,使万邪不窥其户,百鬼不入其门;世间人又使针烧灸,采药登山,使万病不干其体,疫疠不入其身。”可见,端午节也是为对付“百鬼”和“万病”而生的。系续命缕、挂避邪符、在小孩子额头抹雄黄、点朱砂,都是为了求个平安,避免恶鬼索命之意。 说到这里,作为一名中华非野生佛弟子,就想站出来说两句了。要说驱鬼这技术活虽然没实际操作过,但有一句话我们从小听到大——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行事坦荡、做人磊落者,此心必定光明,复有何惧?学佛者都是大丈夫,皈依三宝,行持端正,乃至能受持戒律,自有龙天护法保护,岂不比朱砂、雄黄、续命缕更威武更有效? 人为什么驱鬼?因为怕。为何怕?无非是出于对未知的恐惧,怕无常、怕人为什么驱鬼?因为怕。为何怕?无非是出于对未知的恐惧,怕无常、怕死亡,因此杯弓蛇影,疑心生暗鬼,自己吓自己。作为学佛弟子,时刻保持正信正念,相信缘起,深信因果。障碍现前时,试着以慈悲心看待未知事物。鬼也是众生,身逢三途八难,生活条件比你还苦,说不定还需要你来救度。心中装着佛菩萨,对众生报以帮助他、利益他的心理,为他念佛、诵经,转换心态,自己的心理也一定能逐渐强大,远离恐惧。况且,身外鬼固然面容可怖,心内鬼却更加可怕。若心头时时五蕴炽盛、三毒攻心,只怕比真的遇到鬼还要煎熬恐怖。 所以,佛弟子的端午节,就让民俗的归民俗,美食的归美食,但行善事,无问吉凶。浴兰沐芳,洗去身上污秽,自净其意,拂去心头灰尘。对于正信的佛弟子来说,哪有什么恶月恶日?心地澄净,自在清凉,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处处是福地,法法是善法,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12368.html
- 上一篇文章: 哪些中药可能会伤害肝脏呢
- 下一篇文章: 中国古代的孩子一年过四次儿童节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