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过端午少不了这八样你同意吗
共青团城中区委 涨知识、正三观、有格调、会卖萌的青春点赞地 端午节就要到了 你印象中的端午节是怎样的? 在过节前前后后的那些天里 充满着各种交织的香气 箬叶、红枣、五彩绳、荷包、艾蒿… 端午民间习俗 粽情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粽情端午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学校。 配戴香囊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青海话更多的是把过端午节叫“过当午” 青海人过端午节主要有三大习俗 吃粽子、戴香包、系锁儿线(五彩绳) 青海各地依据地方文化 还有许多不同的小习俗 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青海人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戳视频↓↓↓ 端 午 习 俗 吃粽子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咱们青海人大多以红枣、蜜枣、花生、葡萄干为主;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 拌凉面凉面又称冷面,是凉吃的面条,主要食材有面条、蔬菜,配料有辣椒油、盐、味精等,但各地的凉面做法不同。 青海人的凉面,以素为主。面条煮好,过水,待面条变凉后,配上自家做好的韭辣以及其他调料,或是再加上黄瓜丝或者胡萝卜丝也是风味十足。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而青海的传统香包,则是用彩色的绸缎缝成,然后将棉花、香料等填入其中,最后缝上珠串,还配有各色丝线制作的流苏。比如狮子滚绣球、莲花、十二生肖、野生动物等各式香包,样式新颖、惟妙惟肖、形态各异。 烙韭盒韭菜盒子是以韭菜、鸡蛋、面作为主要食材制作而成的美食,是中国北方地区非常流行的传统小吃,在青海,也是端午节必备的小吃之一。 系五彩绳每当到了端午,青海人都会系“锁儿”线(用彩色丝线系在手腕和脚腕)。锁儿线,有的地方叫“锁儿”。这锁儿线,要一直戴到农历六月初六,再把手腕上的锁儿线剪下来,丢在水里,让它带着这一年里所有的疾病和灾难,漂得远远的。吃甜醅说到端午节吃的习俗,青海人少不了吃甜醅。甜醅的原料有玉麦、小麦、青稞,将它们煮熟后,再撒上些酒曲发酵。酿好的甜醅,加上点白糖,那滋味一个字“妙”。吃凉粉凉粉,切块,拌以酱油、醋、辣椒油而食,清凉爽滑,为夏季风味食品。凉粉的吃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凉拌,二是煎炒。青海人在端午节一直有吃凉粉的习惯,这也是我们对端午节最独特的记忆。 插艾草、沙枣花沙枣花一开,端午就到了。所以,沙枣花又像专程为这个节日而开。过端午讲究多,很多青海人家最紧要的是插沙枣花贺艾草,屋里插,大门上也要插。平平淡淡的日子,一插上一把沙枣花或一束艾草,推门而入的那一刻,一阵清香袭来,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节日的气氛也就有了。以上就是青海人过端午节的习俗 过节的八样似乎成了标配 每当节日将近的时候 亲人相聚的欢乐回忆便又一次温热重播 你家的端午习俗是怎么过的呢? 各地端午节习俗 河北省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山东省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可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陕西省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甘肃省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江苏省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四川省石柱(石柱县现位于重庆市东部。)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上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在绵阳市和遂宁市的部分地区,有端午吃包面[和饺子类似,用面皮包馅煮食]的传统,具体由来有待考证。浙江省桐庐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江西省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湖北省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市秭归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纪念屈大夫的活动,这一天还有晒水给小孩洗澡的习俗,就是放一盆水中太阳下晒,等水热了给小孩洗澡,据说可以洗去污浊和病魔。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五月二十五又称“末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湖南省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福建省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广东省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海南省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台湾省台湾过端午节时,许多住家门口都挂菖蒲、艾草和贴钟馗画像,成人饮雄黄酒,小孩子佩香包,这些据说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台南地区端午节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种叫“煎堆”(又叫“煎锤”)的食物。此俗也与郑成功有关。台湾和大陆一样,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 云南省在滇西南,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会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将蚕豆浸泡至发芽,待端午节这天经过煮熟来吃,或是在用油炸后食用,既酥又脆,很是可口,意识豆子发芽,在南方刚好种完水稻,也就寓意着庄稼将获得好的收成;在这一天人们家里必定会做的一道菜便是豆芽炒豆腐,吃这一道菜寓意着全家“亲吉平安”(云南方言),也就是家里人在这只有,身体健康,平安幸福;当然,传统纪念屈原的寓意也是一样的,都会吃各式各样的粽子,表达我们对故人的思念。 河南省有民谣这样说:“五月五,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说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节里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从形状上说,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和九子粽等,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端午节时,河南人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油炸食品。像油条、麻花、麻叶等,都是人们常做的油炸食品。在众多的油炸食品中,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 端午各处例不同但不变是那一份醇香滋味尽管全国各地的端午习俗都不尽相同但冥冥中有一种熟悉的滋味始终牵引着归于根源我们并不能放弃对善和美的传统文化的追求你的家乡还有那些独特的风俗呢? 快来评论区告诉大家吧! 文章来源:西海都市报、网络 往期回顾 /热点 积极复工复产青年莫忘安全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5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青蛇的失败与伟大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