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年一度的七夕佳节又到了,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中国古代著名的爱情故事吧。

一、尾生之信

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尾生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后来,尾生迁居梁地(今陕西韩城南),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然后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天气骤变,滂沱大雨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但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顾茫茫水世界,不见姑娘踪影。于是他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最后被活活淹死。再说姑娘因为私奔念头泄露,被父母禁锢家中,不得脱身。后伺机逃出家门,冒雨来到城外桥边,此时洪水已渐渐退去。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她抱着尾生的尸体号啕大哭,随后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江水中,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

二、梁祝化蝶

碧草青青花常开,

彩蝶双双久盘徊。

千古传颂深深爱,

山伯永恋祝英台。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才学,后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二人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但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去祝家求婚时,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鄮(mào)城(今鄞县)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yín)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便绕道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三、牛郎织女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牛郎是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哥嫂过活。嫂子马氏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取织女的衣服,织女后来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

四、凤求凰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从京师、梁国宦游归蜀,应好友临邛(今四川邛崃)令王吉之邀前往作客。一次,当地头号富翁卓王孙举行数百人的盛大宴会,王吉与相如均以贵宾身份应邀参加。相如得知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才貌双全,精通音乐,青年寡居,于是席间在众人的相邀下相如以“绿绮”琴弹奏了著名的《凤求凰》,意欲挑动文君。“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婢女)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但是卓文君一到司马相如家才知道他家一贫如洗,生活拮据,司马相如只好卖掉车马与卓文君一起回到了临邛,开了个小酒铺。每日,文君当垆卖酒,相如打杂。卓王孙闻讯后,深以为耻,觉得没脸见人,甚至整天大门不出,好在亲人的劝说下才勉强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帮助相如和文君改善了生活。汉武帝即位后,武帝对司马相如早年随梁王时所写的《子虚赋》十分赞赏。于是司马相如再次来到京师觐见武帝,更是竭尽才智写出了《上林赋》,汉武帝大喜,拜其为中郎将。做官后,司马相如一度迷上了茂陵女,卓文君作《白头吟》,终使相如回心转意。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五、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讲述的是东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故意刁难,焦仲卿虽不愿却不敢违背母亲意愿,只能将刘兰芝送回娘家。临别前仲卿低头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兰芝亦道:“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pán)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果不其然,兰芝回到家后不久,虽已发誓不再嫁别人,但却被家人强迫改嫁。

焦仲卿闻之,急忙回来寻兰芝,然两人相见却也无计可施,只能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当天黄昏,刘兰芝便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投水而死;焦仲卿闻之,亦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双双共赴黄泉路。

六、沈园情梦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青梅竹马,婚后情投意合、相敬如宾、伉俪情深。但却引起了陆母的不满,陆母以“陆游婚后情深倦学,误了仕途功名;唐琬婚后不能生育,误了宗祀香火”为由逼迫陆游休妻。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万般无奈,二人终究落得劳燕分飞的地步。

转眼十年后,沈园对外开放,陆游在园中意外遇见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正当陆游打算黯然离去的时候,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差人给陆游送去了酒菜。陆游触景伤情,怅然在墙上奋笔题下《钗头凤》: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见之,感慨万千,一病不起,病中,唐婉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厥: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追忆似水往昔、叹惜无奈世事,陆唐两人埋藏在心中的感情始终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减。这份感情甚至煎熬着唐婉,最终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

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垂暮之年,更是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用悲情的诗句忏悔和追忆着曾经的那一抹温柔。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七、白蛇传

千年等一回等一回啊

千年等一回我无悔啊

是谁在耳边说爱我永不变

只为这一句啊断肠也无怨

传说许仙为杭州一家药铺的学徒,性格善良敦厚,与修炼千年幻化成人形的白蛇(白素贞)和青蛇(小青)在西湖雨中邂逅,并同船共渡。由此许仙和白素贞相识相知,并相互之间产生了爱慕之情,很快结为夫妻。婚后许白夫妇开了家药铺保和堂,生活幸福美满。然而端午节白素贞由于饮下雄黄酒现出了原形,把许仙吓死了。为救活许仙,白素贞冒险由昆仑山盗得灵芝仙草,总算让许仙起死回生。但这也让金山寺的和尚法海更加执着去收服白素贞。法海先使用计谋掳走许仙将其禁在金山寺,引诱白素贞连同小青来索夫。白素贞索夫不成,一怒之下水漫金山,引来钱塘江大水导致钱塘县水患,造成死伤无数,由此犯下天条大罪。法海乘机找到理由,几经周折最终将白素贞收入钵中,镇压于西湖边雷锋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许仕林长大成人中了状元,来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才得以团聚。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八、西厢记

庭院黄昏春雨霁,一缕深心,百种成牵系。

青翼蓦然来报喜,鱼笺微谕相容意。

待月西厢人不寐,帘影摇光,朱户犹慵闭。

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等,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安葬,中途道路遇阻,暂住于河中(今永济)普救寺。一天,准备赴长安赶考的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因雨滞留在河中。在游普救寺中与莺莺相遇。为了追求莺莺,张生借宿于普救寺。一天晚上,张生见莺莺正在园中烧香祷告,隔墙的他便趁机高声吟诗一首。莺莺知道吟诗者是张生,便回诗一首。一去一来,以诗为媒,彼此感情徒增。守桥叛将孙飞虎因贪恋莺莺的美貌,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便许诺:“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事毕,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莺莺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深夜来到了张生书斋,与张生私订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最后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却造谣谎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的乘龙快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而张生则与莺莺喜结连理,有情人终成眷属。

九、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幼时随父杨玄琰在四川度过,父亲亡故后寄养在洛阳三叔杨玄璬家,后又迁往山西永乐。十八岁那年嫁给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为妃,却被年过五十的玄宗看上,横刀夺爱,纳为贵妃。从此,醉在君王怀,梦回大唐爱。“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正当二人沉浸在“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的声色歌舞中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着杨贵妃西逃,当大队人马行至马嵬坡前,御林军护卫怒杀了时任宰相的杨玉环堂兄杨国忠,又逼迫唐玄宗下令将杨玉环缢死,时年杨贵妃年仅三十八岁。危难过后,当唐玄宗一个人重回华清宫的时候,已是物是人非,“芙蓉如面柳如眉”的身影早已不在。回想当初的恩爱,却眼睁睁看着美人“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能不热泪长流?那华清池内奔腾不息的温泉水啊,仿佛唐玄宗的悔恨之泪,在日夜不息,滚滚长流。

十、天仙配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玉皇大帝的七女儿,深感天庭的寂寞冷清,鼓动六位姐姐去鹊桥游玩,拨开云雾偷看人间。七仙女看到长江两岸农夫耕田、樵夫砍柴、渔夫撒网、男婚女嫁的景象,对人间心存羡慕和向往。当看到舒州境内天柱山下的董永寒窗苦读,听到大姐讲述董永父亲病重,无钱医治时,美丽善良又颇具叛逆性格的七仙女顿生敬重和怜悯,便悄悄与王母娘娘的义女张巧嘴密谋,偷下凡间,帮助董永。

然而七仙女和张巧嘴都喜欢上了朴实憨厚、孝道善良、博学英俊的董永。董永因父亲病逝,家景贫寒,只得卖身葬父,到纨绔子弟傅官保家做了家奴。眼看七仙女和董永郎情妾意,张巧嘴暗中生恨,施计嫁给傅官保后同傅官保多次迫害和刁难七仙女和董永。最终历尽无数艰难,董永和七仙女这一对恩爱夫妻终于结束了为奴的日子,唱着《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黄梅调结伴回家。但得知七仙女和董永结为夫妻的事后,玉皇大帝怒不可遏,命令七仙女立刻返回天庭,七仙女为了不使董永受到伤害,只好答应归天。后来七仙女在王母的保护下为董永生下了一子,孩子刚能说话便喊了玉皇大帝一声外公,这让对此事一直愤怒不已的玉帝产生了舔犊之情,并亲自下凡考察董永,对董永的仁义、孝道深为满意。最后,玉皇大帝被七仙女和董永的真情打动,同意七仙女与董永在人间相伴永远,恩爱一生,成就他们惊天地、动人心、泣鬼神的美好爱情。

十一、红楼梦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

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娴静犹如花照水

行动好比风扶柳

眉梢眼角藏秀气

声音笑貌露温柔

眼前分明外来客

心底却似旧时友

前世,林黛玉是绛珠河畔的一珠绛珠仙草,受神瑛侍者(贾宝玉前世)日日浇灌,修炼成一女体,即绛珠仙子。后来神瑛侍者下凡了,绛珠仙子则愿用自己一生的眼泪来偿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于是也随之下落凡尘,分别转世为贾宝玉与林黛玉。今生:贾宝玉与林黛玉是姑舅表兄妹,即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宝玉的姑妈,是贾政的妹妹;同时,贾林二人青梅竹马,相恋已久,是名副其实的恋人,两人朝夕相处,爱意绵绵。但因种种世俗牵绊,两人却未能结成连理,大观园里的爱情故事终以悲剧收场。

玉溪博物是玉溪市博物馆的一个开放平台,博古访今,引古证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7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