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记中药综合条考试必背知识点
《中药综合》因其内容涵盖面很广,一直是执业药师考试中的难点。能否把握住这部分的知识点是考试的关键。今天,青医君特意为大家整理了条《中药综合》的考试要点,为了便于平时查找背诵,记得转发收藏哦~ 1 整体观念的内涵: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 病、证、症的区别: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如发热、恶寒等。 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外界有害因素作用的一种反应,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如感冒。它包含了病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又称为病位、病因、病性、病势)。 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 辨证与论治关系: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手段和方法。“同病异治”,相同的病,不同的证,治法不同。“异病同治”,不同的病,相同的证,治法相同。 4 阴阳的相互关系: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5 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治则:损其有余,治法:“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内经:阳病治阳、阴病治阴。 阴阳偏衰治则:补其不足,治:“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内经:“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6 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中温热为阳,寒凉为阴; 五味中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 升降浮沉中升浮为阳,沉降为阴。 7 五行的特性:木:“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土:“土爰稼瑞”。生化、承载、受纳;金:“金曰从革”。清洁、肃降、收敛;水:“水曰润下”。寒凉、滋润、下行。8 心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心主神明。 9 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 10 脾的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脾主统血。 11 肝的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主藏血。 12 肾的生理功能: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13 肝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肝在志为怒,在体为筋,开窍于母,在液为泪,其华在爪。14 心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心在志为喜,在体为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其华在面。15 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脾在志为思,在体为肉,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其华在唇。16 肺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肺在志为悲,在体为皮,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其华在毛。17 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肾在志为恐惊,在体为骨,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液为唾,其华在发。18 气的功能: 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9 血的功能:对全身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20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生气、养气。 21 津液的概念: 津: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质地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 22 津液的功能: 滋润和濡养作用,化生血液,运输代谢废料。 23 十二经脉走向和交接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24 奇经八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25 督脉的基本功能: 调节阳经气血;“阳脉之海”;与脑、髓和肾有密切的联系。 26 任脉的基本功能: 调节阴经气血;“阴脉之海”;“任主胞胎”。 27 冲脉的基本功能: 调节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冲为血海”。 28 带脉的基本功能: 调节脉气,使纵行诸脉之脉气不下陷;又主司妇女带下。 29 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30 寒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性收引。寒属阴邪,具有收缩牵引拘急等特点。 31 暑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暑多挟湿。 32 燥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33 湿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34 火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壮火食气”;火易生风动血,“热极生风”;火易发肿疡。 35 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6 预防: 未病先防: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 既病防变:早期诊断;控制疾病传变。 37 常用的康复方法: 药物康复和康复器械的辅助疗法、针灸推拿气功康复法、体育娱乐康复法、自然康复法。 38 望面色: 青色主寒证、疼痛、血瘀、惊风; 赤色主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白色主虚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证。 39 表证: 无汗-表寒实证;有汗-表虚证、表热证、阳虚感邪。 40 自汗: 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加重的是自汗,多因气虚卫阳不固所致。 41 盗汗: 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谓之盗汗,多因阴虚而致。 42 绝汗: 病情危重之时,大汗不止,称为绝汗,常见于亡阴,亡阳。 43 战汗: 先全身战栗抖动,继而汗出者。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邪去正安的好转现象;若汗出后仍烦躁不安、脉来疾急—邪盛正衰的危候。 44 头痛: 前额痛属阳明经,头侧痛属少阳经,枕项痛属太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 45 切脉的部位和寸口脉分候脏腑:左手:寸关尺;心肝肾。右手:寸关尺;肺脾肾。46 常见病脉的脉象和主病:迟脉主寒证;虚脉主气血两虚证;实脉主实证;沉脉主里证;数脉主热证;浮脉主表证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等;涩脉主气滞、血瘀、精伤、血少,挟痰挟食;弦脉主肝胆病、痛证、痰饮等;细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洪脉主邪热亢盛;代脉主脏气衰微。47 治标与治本: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48 正治: 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主要包括四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49 反治: 是指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主要包括四种: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50 三因治宜: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51 三因学说: 隆(风)、赤巴(火)、培根(水)。 52 藏药八性: 重、腻、凉、钝、轻、糙、热、锐。 53 藏药的剂型: 汤剂、丸剂、散剂、音剂、药酒、胶囊、糊剂、灰丹剂、酥油丸等。 54 三根: 赫依(气),希日(火),巴达干(土、水)。 55 七素: 精华、血、肉、脂、骨、髓及红或白精,是机体的构成物质。 56 三秽: 稠、稀、汗。 57 维药的四大剂型: 膏状制剂、硬状制剂、散状制剂、液状制剂。 58 白细胞增多临床意义: 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物的急性中毒。 59 主要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巢氏诸病源候论》《温疫论》 60 患者用药 1、药品名称; 2、适应病证; 3、用药禁忌; 4、用药方法; 5、用药剂量; 6、服药后预计疗效及起效时间、维持时间; 7、药品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 8、有否替代药物或其他疗法; 9、药品的鉴定辨识、贮存和有效期; 10、药品价格、报销,是否进入医疗保险报销目录等。 61 医师用药 1、新药信息; 2、合理用药信息; 3、药品不良反应; 4、药物相互作用和禁忌证。 62 护士用药 1、药物的剂量、用法; 2、配伍、配伍禁忌、注射剂配置溶媒、浓度和输液滴注速度; 3、输液药物的稳定性和配伍的理化变化、药品的保管。 63 投诉应对: 属于危机事件,需要及时处理。 64 斗谱安排基本原则: 1、常用药物中上层:只有金银花是在中上层,其他花都是最高层; 2、质地轻重分上下; 3、药用部位参考放; 4、药对常常放一斗。 65 先煎: 1、矿物、动物骨甲类饮片; 2、有毒饮片:生川乌、生草乌、制附子。 66 后下: 1、气味芳香类; 2、久煎后有效成份宜被破坏的饮片。 67 包煎: 1、含粘液质较多的饮片; 2、富含绒毛的饮片; 3、花粉等微小饮片。 68 中药饮片贮存中常见的变异现象:1、虫蛀;2、霉变;3、泛油;4、变色;5、气味散失;6.、风化;7、潮解;8、粘连;9、腐烂。69 中成药贮存中常见的变异现象: 虫蛀、霉变、酸败、挥发、沉淀 70 自身因素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 1、水分; 2、淀粉; 3、黏液质; 4、油脂; 5、挥发油; 6、色素。 71 环境因素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1、温度;2、湿度;3、日光;4、空气;5、霉菌;6、害虫;7、包装容器;8、贮存时间。72 中国药典凡例术语规定:1、遮光;2、密闭;3、密封;4、熔封或严封;5、阴凉处(不超过20℃的环境);6、凉暗处(避光并不超过20℃的环境);7、冷处(2—10℃的环境);8、常温(10—30℃的环境)。73 传统养护技术:清洁养护法、除湿养护法密封、密封养护法、低温养护法、高温养护法、对抗同贮法。74 现代养护技术:1、干燥养护技术;2、气调养护技术;3、60Co-Y射线辐射杀虫灭菌养护技术;4、包装防霉养法;5、气幕防潮养护技术;6、蒸气加热养护技术;7、气体灭菌养护技术;8、中药挥发油熏蒸防霉技术。75 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安全、有效、简便、经济 76 中成药与药引合理联用:生姜、大枣—外感风寒,脾胃虚寒之呕吐泻泄;黄酒、白酒—三七粉、云南白药、三七药伤片、腰痛宁;蜂蜜水—麻子仁丸;淡盐水—六味地黄丸。77 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含“十八反”、“十九畏”药味中成药的配伍禁忌,含有毒药物中成药的联用,不同功效药物联用的禁忌,药物的相互作用。78 中西药联用的特点: 协同增效,降低毒副反应,降低用药剂量。 79 老年人合理使用中药的原则: 1、辨证论治,严格掌握适应证; 2、熟悉药品,恰当选择应用; 3、选择合适的用药剂量。 80 含砷类药物: 砒石、砒霜、雄黄,以及中成药牛黄解毒片、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六神丸、砒枣散等,被服用后会产生肝肾功能损伤。 81 含汞类药物: 朱砂、轻粉、红粉,以及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安神补脑丸、苏合香丸、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丹等,均含汞元素,过量服用可致中毒,严重者可致急性肾衰。 82 苷类: 可分为强心苷类、氰苷类和皂苷类。含皂苷的中药有三七、商陆、黄药子等,黄药子是目前公认的肝脏毒性中药。 83 萜与内酯类: 包括川楝子、黄药子、艾叶等,其中川楝子是含萜类肝脏毒性中药中最典型的一类药物。 84 药物和使用的因素:1、品种混乱;2、炮制不当;3、剂量过大;4、疗程过长;5、辨证不准;6、配伍失度。85 乌头类药物: 中药材包括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中成药包括追风丸(追风透骨丸)、大活络丸(活络丸)、三七伤药片、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木瓜丸、小金丸、风湿骨痛胶囊、祛风止痛片、祛风舒筋丸、正天丸、右归丸。 86 乌头类药物中毒机制: 主要有毒成分为乌头碱中毒量为0.2mg,致死量为2.4mg。 87 乌头类药物中毒解救 清除毒物,肌注阿托品0.5—1.0mg,或利多卡因静注或静滴。对呼吸衰竭、昏迷及休克病人,酌情对症治疗。中药治疗可用绿豆、甘草、生姜、蜂蜜等煎汤内服。 88 含中成药的中成药: 九分散、山药丸、舒筋丸、疏风定痛丸、伤科七味片。 89 马钱子中毒机制: 马钱子含番木鳖碱即士的宁,致死量30mg。 90 马钱子中毒解救: 保持安静,避免声光刺激,吸氧。清除毒物,洗胃、导泻。静注苯巴比妥钠0.2-0.3g。中药治疗可用肉桂煎汤或甘草煎汤饮服。 91 含蟾酥中成药: 六神丸、六应丸、喉症丸、梅花点舌丸、游香保心丸、麝香通心滴丸。 92 蟾蜍中毒机制: 蟾酥主要毒性成分是强心苷。 93 蟾蜍中毒解救: 清除毒物,对症治疗,注射阿托品,服用颠茄合剂等。中药治疗可用甘草、绿豆煎汤饮用,或以生姜捣汁、鲜芦根捣汁内服。 94 含雄黄中成药: 牛黄镇惊丸、牛黄抱龙丸、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牛黄解毒丸(片)、追风丸、牛黄醒消丸、紫金锭、喉正丸、六神丸、三品、牛黄至宝丸等 95 雄黄中毒机制: 雄黄主要成分含二硫化二砷,其毒性较大。 96 雄黄中毒解救: 清除毒物,保护黏膜,必要时可应用二琉基丙醇类。纠正水液代谢和电解质紊乱,抗休克、肾透析等对症治疗。中药治疗可用甘草、绿豆煎汤饮用,也可用中医对症治疗。 97 含朱砂、轻粉、红粉等的中成药: 牛黄镇惊丸、牛黄抱龙丸、抱龙丸、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牛黄千金散、天王补心丸、朱砂安神丸、安神补脑丸、复方芦芸胶囊、人参再造丸、梅花点舌丸、苏合香丸、紫雪丹、紫金锭、磁朱丸、更衣丸等。 98 朱砂、轻粉、红粉的中毒机制: 朱砂、轻粉、红粉含汞,属汞中毒。 99 朱砂、轻粉、红粉的中毒解救: 清除毒物,也可用二疏丙醇磺酸钠类、硫代硫酸钠等解毒。纠正水液代谢和电解质紊乱,抗休克、肾透析等对症治疗。中药治疗可用甘草、绿豆煎汤饮,或以土茯苓煎汤饮。 细辛的不良反应: 细辛中的挥发油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最终可因呼吸中枢完全麻痹而致死。 “无论何时,不管怎样,我也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灰心丧气”。现在距离执业药师考试越来越近,不少考生会有懈怠,甚至想要放弃的心态。这种时候更要调整好心态,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大家只要每天坚持学习,一定能够榜上有名,记得每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7862.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5种饮食习惯容易引发重金属中毒
- 下一篇文章: 董卿推荐的国学常识题含答案,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