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姑娘与银饰作者:中南大学博导刘继顺教授资源源于互联网,在此向刘教授表示敬意!如何找银矿

一、银矿地质概述

银的原子序数为47,元素符号为Ag,它的拉丁文名字来自梵文,意思是浅色的。古人称自然银为“生银”,在银矿坑道石缝中状如“老翁须”。银呈金属光泽,条痕银白色,故又称白银。银表面氧化后具灰黑的锖色被膜。银属亲铜元素,亲硫,极化能力强。在自然界中常以自然银、硫化物、硫盐等形式存在,因其离子半径较大,又能与巨大的阴离子硒和碲形成硒化物和碲化物。但它通常最喜欢潜藏在方铅矿中,或作机械混入,或作类质同象潜晶。其次是赋存于自然金、黝铜矿、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毒砂等矿物中。

目前已知的银矿物和含银矿物有多种,主要的有60余种,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作为白银生产的主要原料有12种:自然银、银金矿、辉银矿、深红银矿、角银矿、脆银矿、锑银矿、硒银矿、碲银矿、锌锑方辉银矿、硫锑铜银矿、黝铜银矿等。其它较重要的有:硫砷银矿、硫锑银矿、含银方铅矿、含银软锰矿、针碲金银矿、含钯铱银金矿、含镍铋碲银金矿、硫砷铜银矿、黝锑银矿、银锌砷黝铜矿等。

在内生作用中,银在热液阶段才趋于高度集中,富集成银(金)或各种含银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在表生条件下,银的硫化物可形成具有一定溶解性、易溶于水的Ag2SO4,在氧化带下部形成次生富集体;

在沉积作用中,银常与铜、金、铀、铅、锌或钒、磷等一起迁移,沉淀于砂岩、粘土页岩和碳酸盐岩类岩石中,当其达到一定程度的富集,可形成沉积型或层控型银矿床;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中呈细分散状态的银,经变质热液的萃取与活化迁移,在适当的地质条件下可富集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新矿床,或者使原矿体叠加富化。

银的矿床类型有:陆相火山岩型(即浅成低温的冰长石-绢云母型低硫化物热液矿床),如墨西哥瓜那华托银矿(3.3万吨银金属储量,品位g/t);斑岩型,如玻利维亚波托西银锡矿床(19.56万吨银金属,品位-g/t);海相火山-沉积型(块状硫化物型),如加拿大基德克里克矿床(1.96万吨银金属,品位g/t);沉积岩容矿的Sedex型,如加拿大布罗肯希尔铅锌银矿床(3.15万吨银金属,品位g/t);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如秘鲁塞罗德帕斯科矿床(4.8万吨银金属,品位g/t);沉积变质岩型,如美国克尔达兰矿床(3万吨银金属,品位g/t);五元素建造(黑色页岩型)矿床,与镍、钴、铋、铀、钒、铂族元素共生,如加拿大科博尔特(1.56万吨银金属)。

世界上银矿资源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古亚成矿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及前寒武纪绿岩-花岗地体中。全球约有60个国家和地区探明有工业矿床,但储量集中在南、北美洲,尤其是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秘鲁和玻利维亚,占有世界一半以上的银储量。

银矿石种类复杂,以银为主的银-金矿、银-铅矿、银-锌矿、银-锡矿、银-铜矿较少。绝大多数为多元素矿石,如铅锌银矿、铜金银矿、铅铅锌金银矿、铜镍钴铀银矿、银钴镍铋钒砷矿(五元素建造)锡钨硫化物银矿、银锰铁矿等。银矿的品位高者可达数千克吨,低者仅几十克吨,甚至1-2克吨,一般为几百克吨,如美国科姆斯托克银矿品位高达g/t。

银的独立矿床较少,主要分布在美国、墨西哥和秘鲁,我国有广东高明富湾、广西隆安凤凰山、四川巴塘夏塞和云南鲁甸乐马厂。按安东诺夫的储量分类,1万吨为特大型银矿、1万吨至大于2千吨为大型银矿、2千吨至大于5百吨为中型银矿、小于5百吨为小型银矿。而我国将银矿床平均品位大于克吨称为独立银矿,大于1千吨的称为大型银矿、1千吨至大于吨为中型银矿、小于吨的为小型银矿。

二、找银矿标志

1、低温蚀变及矿化带,如次生石英岩化、黄铁绢英岩化、重晶石化、冰长石化、蒙脱石化、硅化、铁碳酸盐化、铁锰粘土岩化、构造蚀变岩化等;

2、砷锑铋汞硫化物及硫盐矿物带;

3、铁锰氧化带;

4、铜、铅、锌、锡、钨、锰矿区及外围;

5、黑色岩系区;

6、银化探异常区。

注意以下两点:

1、利用银的化探异常来找银矿时,要注意区分人工降雨或人工降雪而引起的人工大面积的银异常,以免误导。因为人工降雨(雪)是利用高炮、火箭从地面上发射炮弹,炮弹在云中爆炸后,使炮弹中的碘化银等催化剂燃成烟剂撒在云中,急速使云中水雾降温凝聚。

2、除了在铜、铅、锌、锡、钨、锰矿区寻找共伴生银矿外,要注意寻找少硫化物的独立银矿床,如少硫化物的断裂构造蚀变带常可赋存独立银矿床。

三、我的银矿的矿床类型

按照改造作用程度的不同,这类矿床又分为沉积改造和沉积再造两个亚类。

(一)火山沉积类型银矿床

这类银矿床的特点是:①矿体的围岩是火山岩或是火山岩与沉积岩的互层。②矿体在多数情况下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③火山喷发的气液对围岩造成或强或弱的蚀变。④成矿物质一般都认为是幔源的或深部壳源的。⑤矿床具有同生成矿及后生成矿的双重性质。根据火山作用及火山-沉积作用的岩相,这类银矿床又分为海相和陆相两个亚类。陆相亚类中还分为火山岩型和潜火山岩型。

(二)沉积类型银矿床

这类矿床是产在正常沉积岩层中的同生沉积矿床,矿体一般呈层状、透镜状,具有一切正常沉积岩的结构构造特点,如层理、韵律、岩相等;层状矿体一般较薄,但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较大的延伸性。

根据沉积岩的岩性和岩相,这类银矿床又分为页岩型和碳酸盐岩型两个亚类。

(三)变质类型银矿床

变质类型银矿床系同生的或后生的各种银矿床经受了各种变质作用之后的受变质或变成矿床。原来矿体的产状、矿物组分、结构构造,甚至品位等,已经不同程度地受到改造。虽然由于所经受的变质种类及程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①具有片状、片麻状或结晶粒状构造,原生的构造只作为残留体以变余构造保留下来。②在变质作用的过程中,由于脱水作用而产生的热液使成矿物质活化、迁移,而产生了一系列热液矿床特点,如蚀变、富集、矿体产状的改变等,具有同生、后生两种成矿作用的双重特点。

根据变质作用程度和类型的不同,这类矿床又分为区域(沉积)变质、接触变质(夕卡岩)超变质(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等亚类。这类银矿床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工业价值。

(四)侵入岩(中酸性)类型银矿床

这类银矿床最主要的特点是它们与侵入岩具有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紧密联系,矿床围岩可以是侵入岩本身,或其近旁的硅铝质岩或碳酸盐岩,矿体形成晚于围岩,主要受构造控制,特别是断裂构造的控制。在硅铝质围岩中一般呈脉状、网脉状充填,而在碳酸盐岩中呈不规则层状或团块状交代矿体,并有多种多样比较强烈的围岩蚀变。

(五)沉积改(再)造类型银矿床

这种类型银矿床的基本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同生成矿与后生成矿双重性质。很多矿床在同生成矿阶段,主要成矿元素有一定的富集,形成了胚胎矿,或矿源层(矿源体),在以后的构造-岩浆活动或其他地质作用中,这些初始矿层(矿体)经受了一系列改造或再造,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后生”成矿作用的烙印,原生比较分散的成矿元素重新活化、迁移、富集起来,提高了矿床的经济价值,这就使得这类矿床既具有地层控制的特点,又具有构造、岩性控制的特点,故又称之层控矿床,对银矿床来说,这种类型的矿床,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银矿物

同为贵金属的金与银,独立的金矿床多而银矿床少,自然金常见而自然银罕见。独立金和银矿床都属于难识别矿床,但相对于金而言,独立银矿床的识别则更为困难。这是因为银更容易与铅锌矿和铜矿共生或伴生,而且自然银没有自然金那么艳丽绝伦,那么光彩照人。我们通常所说的银矿床大多为共伴生矿床。

要识别出独立银矿床,首先是要识别出银矿物来。目前所发现的银矿物大约有种,主要为辉银矿和角银矿。就银矿物的种类而言,自然金属与金属互化物有9种,碲化物、锑化物、硒化物和砷化物23种,硫化物11种,硫盐矿物60种,卤化物10种,硫酸盐矿物2种。

金-银系列矿物:自然银(金20%-0%,银80%-%)银金矿(金50%-20%,银(50%-80%)金银矿(金80%-50%,银20%-50%)自然金(金l00%-80%,银0%-20%)。

自然银:常含金、汞等。等轴晶系。完整的单晶体成立方体和八面体或二者的聚形,但极为少见。一般晶体往往向一个方向延伸,并发生扭转或挠曲。集合体成树枝状、不规则薄片状、粒状或块状。自然银的颜色与条痕均为银白色,表面因氧化而呈灰黑的锖色。金属光泽,硬度2.5,延展性强。电和热的良导体。比重10.1-11.1。热液成因的自然银见于一些中低温热液矿床。呈显微粒状分布于铅锌热液矿床的硫化物中。它的富集往往见于所谓Ni-Co-U-Bi-Ag黑色岩系矿床,与钴镍砷化物、银的硫盐矿物、自然铋、沥青铀矿等共生。此外,含有机质的方解石脉内常有自然银的富集,在其成分中往往含汞。外生成因的自然银见于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其成因类似于外生成因的自然铜。自然界最大的银块于年在撒克逊尼亚的福莱堡地下公尺深处发现,重量为公斤。智利曾发现过重0公斤的片状自然银。

银金矿electrum:金矿物中的银含量达10-15%时,称银金矿。银金矿主要呈粒状,部分为树校状、脉状和片状,其赋存状态主要是晶隙金,其次是裂隙金和少量为包体金。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石英,其次为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

硫化物:辉银矿(Ag2S)深红银矿(Ag3SbS3)浅红银矿(Ag3AsS3)硫锑铜银矿[(Ag、Cu)16Sb2S11]、硫铜银矿(AgCuS)脆银矿(Ag5SbS4)辉锑银矿(Ag2SSb2S3)辉锑铜银矿(4PbS4Ag2SSb2S3)银黝铜矿(Cu、Fe、Ag)12(Sb、As)4S13。

辉银矿Afgentite:Ag2S,银87.06%,硫12.94%;存在少量Pb、Fe、Cu混入物;六八面体,晶体常呈等轴状,常见单形有立方体a()八面体o()菱形十二面体d()四角三八面体n();硬度2-2.5;比重7.2-7.4,解理平行()和()不完全,贝壳状断口;铅灰色,条痕灰色,不透明,金属光泽,具延展性。鉴定特征为:铅灰色,比重大,弱延展性。常与自然银等银的矿物共生;可从它的颜色、硬度、比重、柔性和易熔的特性中,鉴定出来。与其他含银硫化物、自然银、方铅矿等共生,见于某些热液矿床中,形成于℃以上,在此温度以下,它可转变为螺状硫银矿,后者可具有辉银矿的假象。

螺状硫银矿(Acanthite):辉银矿同质多象变体。辉银矿为等轴晶系,螺状硫银矿为斜方晶系。以摄氏度为临界点,更高温时形成等轴的辉银矿,低温时则形成斜方晶系的螺状硫银矿。因此,在常温下虽然还会保持着辉银矿的结晶形,但最后都会变成螺状硫银矿。就如这个产自摩洛哥小阿特拉斯山脉Imiter银矿的标本一样,虽然还保留着辉银矿八面体的晶形,但是已经全部置换成了螺状硫银矿。

深红银矿aerosite;darkredsilverore:晶体柱状或偏三角面体,有时成双晶,也呈块状、致密状集合体和浸染状颗粒产出。硬度2.5-3,比重5.77-5.86,[]解理差,断口呈贝壳状或参差状,深红、黑红、灰黑等色,条痕血红色,微透明到不透明,金刚光泽到金属光泽,脆性。与银以及其他矿物如黄铁矿、方铅矿、石英、白云石和方解石共生于热液矿脉。鉴定特征:溶于硝酸。在火焰下加热极易熔化,以其颜色和条痕可与淡红银矿区别;又以其条痕及银的反应可与辰砂、赤铜矿及雄黄等辨别。

淡红银矿(proustite):Ag3AsS3,晶体属三方晶系的硫盐矿物,又名硫砷银矿。英文名来源于法国化学家J.-L.普鲁斯特(J.-L.Proust)的姓氏。淡红银矿呈鲜红色,金刚光泽,其表面因易氧化而常被暗黑色的薄膜所覆盖,粉末呈砖红色。硬度2~2.5,比重5.57-5.64。晶体的两端不对称,呈异极形的短柱状;通常呈粒状和块状产出。淡红银矿是热液成因的矿物,通常与其他银矿物一起产出。

脆银矿Stephanite:Ag4AgSbS4,Ag银68.33,Sb锑15.42,S16.25。以奥地利采矿工程师ArchdukeStephan的名字命名。斜方单锥晶类,晶体短柱状或板状,板面上有斜的晶面条纹,双晶依()。硬度3.5-4.5,比重6.47,解理{}和()不完全,断口参差状到次贝壳状,铁黑色,条痕黑色,不透明,金属光泽,矿相显微镜下,反射色灰色带粉红紫罗兰色调。

锑银矿dyscrasite(dyscrase;dyserasite):银白至铅灰色金属光泽薄片状集合体聚集,比重达9.7。

硫锑铜银矿:是银、铜和锑的硫化矿物。铁黑色具有金属光泽,呈板状晶体或块体。

硫铜银矿stromeyerite:铜和银的硫化物矿物(CuAgS)。六方柱或块状,单晶体不常见,通常致密块状或分散粒状。黄铜色或深钢灰色,往往带点暗黄色,易变为深蓝色,条痕绿黑色或钢灰色。金属光泽,能导电。硬度2.5-3,比重6.26,解理,断口贝壳状,不透明,金属光泽,不溶于硝酸。

银黝铜矿Tetrahedrite:(Ag,Cu,Fe)12Sb4S13。六四面体晶类,晶体多呈四面体外形,常见立方体a{}、四面体o{},菱形十二面体d{},三角三四面体、四角三四面体。双晶常见,依()形成穿插双晶。硬度3-4,比重5,无解理,断口不平坦,钢灰到铁黑色,条痕从黑色、棕色到红色不等,不透明,半金属到金属光泽,具弱导电性,明显的脆性。分布广泛,但是一般很少聚积。见于各种成因的热液矿床和多种硫化物共生组合中。它主要分布于中温热液矿床中,尤其在一些火山热液成因的矿床,与黄锡矿、黄铜矿、闪锌矿等共生。

含铂、钯的银金矿:金58.4%~80.1%,银9%~29.2%,铂0%~8.7%,钯0%~4.4%。

含铂、钯金银矿:银34.5%~71.00%,金31.5%~59.7%,铂0.7%~1.2%,钯0%~2.3%。

含铂金银矿:铂3.1%~6.1%。含钯金银矿:钯0.7%~1.0%。含钌、铑金银矿:铑4.0%,钌1.0%。

碲化物:白碲化物(Au?Ag)Te2、碲金银矿(Ag3AuTe2)杂碲金银矿(Au?Ag)Te、针碲金银矿(AuAgTe4)碲银矿Ag2Te。

碲银矿hessite:Ag2Te,含Ag62.86%,Te37.14%,常含有自然金包裹体。单斜晶系或等轴晶系(形成于℃以上)。晶体呈短圆柱状,常呈粒状或块状集合体。铅灰至钢灰色,金属光泽,断口参差状,硬度2-3,比重8.24-8.45,见于中低温热液矿床中。

硒化物:硒银矿(Ag3Se2)硒金银矿(Ag3AuSe2)硒铜银矿(Cu2SeAg2Se)。硒银矿naumannite:Ag3Se。颜色铁黑色,硬度为2.5,比重8,溶度2,金属光泽,一般呈块状、粒状及薄板状产出,有等轴晶系的六面体。

砷化物:硫砷银矿[Ag7(As、Sb)S]。

卤化物:角银矿(AgCl)氯溴银矿(AgCl?AgBr)溴银矿(AgBr)黄碘银矿(Ag、Cu)I。

角银矿kerargyrite:AgCl。六八面体晶类,立方体晶形少见,等轴晶系。常呈块状或被膜状集合体,角质或蜡质外观。硬度1.5-2,比重5.5,无解理,白色或微带黄色,在日光下易变暗,成为黑色。条痕无色,透明至不透明,新鲜晶体具金刚光泽,而角质状块体则具蜡状光泽,具塑性和柔性,易被小刀切割。通结晶质呈金刚光泽,隐晶质为蜡状光泽。硬度1.5-2,可用刀切。密度5.55。具延展性。产于干热地区银硫化物矿床的氧化带中,系银硫化物氧化后所形成的易溶银硫酸盐和下渗的含氯的地表水反应而成,为次生矿物。

碘银矿IodyriteorLodargyrite:AgI,Ag45.94%,I54.06%。晶体为平行c轴的柱状或沿{}呈板状,晶体两端发育呈异极状。常见单形有单面c{},六方柱m{10-10},六方单锥。双晶常见,常呈四连晶。硬度1.5,比重5.70,解理{}完全,贝壳状断口,新鲜面无色,氧化后为暗淡黄色的锖色,亦呈黄,浅绿黄、灰,浅褐等色,条痕黄色,透明至半透明,金刚光泽或松脂光泽,解理面呈珍珠光泽,具延展性。鉴定特征:以其团块状、鳞片状集合体形态和黄、浅绿黄、灰、浅褐色颜色以及透明至半透明的特征。次生矿物,产于银矿床的氧化带中呈完好晶形发现于美国科罗拉多,在澳大利亚与褐铁矿一起,呈浅绿黄色的完好晶体产出。

氯溴银矿Embolite:Ag(Cl,Br)(Ag=70%)。硬度1-1.5,比重5.3-5.8,参差状断口,淡灰绿色、淡黄绿色和黄色等,条痕白色,透明到半透明,金刚光泽,性软可用刀割。

与孔雀石共生的氯溴银矿

硫酸盐:黄银铁矾[AgFe3(OH)6(S04)2]

(点击以下各行可进入)

如何寻找金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9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