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钦挥婚俗节庆,保持古风
婚俗节庆,保持古风 蒋钦挥 全州的婚丧礼节,烦琐而复杂。今分而论之。1婚俗 封建社会,男婚女嫁,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是议婚。由家长做主,择定配偶,凭媒说合,即开具年庚八字送男方;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八字”。二是订婚。双方同意联姻之后,由男方备衣料、首饰等彩礼送给女方,谓之“下聘”。三是迎娶。双方共同选定吉日,由男方备彩轿、鼓手往女家迎亲。于婚期之前一日还有过礼。是日,女家有迎婿至家筵宴者,谓之“回头”。亦有不回门而过礼与迎娶即在一日者,然皆不行亲迎礼。嫁娶之日,新娘之父、兄、伯,必有一两人同去婿家,谓之“送亲”。所乘大轿,亦由婿家预备。新娘到时,择一多子妇人,接引新娘入家祠中,偕新郎先拜天地,次拜宗祖,然后夫妇交拜,谓之“拜堂”。拜堂后,乃拜舅姑。送亲之客,必筵宴而后返。客起行时,必至新妇房中看视,谓之“看火房”,新郎于大门外叩拜送行,谓之“拜草”;婿家富者,于客回时必以猪、羊伴送,谓之“解品”,贫者其礼稍薄。是夕,各亲友入新娘房中吃糖茶,必嬲新郎与新娘双手抬递,以为笑乐。亲友喝糖茶之前,要出些难题为难新郎、新娘,比如:一条窄窄的长条凳,要新郎、新娘擦身而过,就免不了要搂着才能过“桥”;又比如用一条长线吊一个枣子,让新郎、新娘同时用嘴去咬,目的是搏大家一笑。过关之后,喝茶者还要吟诗,诗要用韵味吟出来,有贺喜之意。例如:“新郎新娘,新被新床;插花永久,孝敬爷娘。”“一挂炮仗闹洋洋,叔侄弟兄来吵房;吵房要吃吵房酒,喝茶要看媳妇娘。”“一杯糖茶香又香,又放胡椒又放姜;喝了今天这杯茶,恭贺明年仔成双。”到堂的亲友听了,要大声拉长声音喊“好——呢!”当然,好些诗并不很雅,只是诙谐,也有的格调低下,如“新房新床新枕头,大红囍字贴上头;轻轻撩开红罗帐,一对狮子滚绣球”。但是,新郎、新娘也不为怪。如果喝糖茶的人不吟诗,被人认为没水平,自己也认为是倒面子。喝完糖茶即谓之“闹洞房”(点击闹洞房可“还原”情景),本地谚语称“闹洞房,无大小”,这是结婚仪式的一个高潮。闹完洞房之后,大家陆续散去,但还有三五个年轻人躲在窗下或暗处,听听新郎、新娘要讲什么悄悄话,第二天拿出来做笑话。三朝之日,新娘将婿家过礼之衣饰陈于堂上,将舅姑请出,向上再拜,谓之“交启”;并请舅姑入房检视陪嫁衣饰,谓之“检笼”。又有于三日后,婿至女家拜其三党姻眷者,亦谓之“回门”——女家必张筵以款之。2 丧俗 全州的丧事与桂南有不同,习俗提倡厚葬。8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可以用红布、红纸治丧。在土葬地区,为一次性葬,以后不再迁移,如果中途再动,则为大不敬,不像桂南地区葬后三年还要捡骨头再葬。死者逝世后三日,成服、设主。设主后,即朝夕上食,至三周送主入祠后,方罢。初死二“七”内,必讣告戚友,订期开吊,给戚友同日致赙仪,以便招待。遍发头腰白布,谓之“会客”。及葬,亲朋齐集奠送,又各给布帛,并设筵以款之。全州人讲究厚葬,即便是一般的葬礼,送殡也是格外隆重。抬棺一般是十六人,称为十六抬,显赫的官宦人家还有二十四抬甚至三十二抬。五服之内的晚辈都要在棺前一路磕头,叫拜路。三步一拜,五步一跪,抬棺的只能一步一步向前移,移几步又得立定下来,一个小时走不到一里路。孝子跪拜时不兴穿鞋,哪怕是下雪天也只能光着脚下跪。只是这种风俗近年来不再严格要求。葬后三朝,亲属男女,齐至坟上,各加以土,谓之“覆土”。有因迷信风水而久停亲丧者。不过,全州又有“十里不同俗”之说,虽然两村毗邻,丧葬风俗却又不尽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全州古时的丧礼,要看各家经济状况不同而有繁简之分。稍为讲究的家庭,老人过世的丧礼中,走祭祝童是不可缺少的,祝童是由10岁以下的男童担任,礼节非常烦琐,不能出差错,否则被视为对亡者不敬。祝童要在家先由大人教会礼节,要将司仪的礼词背下来。就像体操一样,老师一个口令,你得一个动作。这样的葬礼,似过繁文缛节,应属儒家的礼仪,与中原相近,讲究厚葬。丧俗中有唱孝歌(点击“孝歌”可还原情景)一节,即闹丧。停丧期间,亲朋好友来陪灵,为度长夜,要击鼓唱孝歌,附近村落的孝歌手闻讯而来,最后一夜要通宵达旦。歌词多为劝人行善尽孝,也有唱传说的故事,如《三姑记》等。上半夜又有“散茶”一节,即丧家嫁出去的女子,各人购糖果杂什,分散给来守灵之人,司仪会大声通报某某女子买了几个品种。半夜过后,村中守灵人多半散去,这时丧家要摆上酒席,请唱歌的歌手消(宵)夜,天亮时要“倒鼓”,其时唱腔最为优美、凄凉。有全州外地媳妇随夫回乡参加丧事,竟通宵达旦,为的就是听《倒鼓歌》。如今在全州的一些乡村丧礼中,歌手会向丧家之亲友讨钱,诉说某某人做官,某某人发财,及见到某某人有所表示才罢。还有一种怪诞之事,即孝子孝女请人来代哭。这种代哭的人,称为“职业孝子”,也称“哭丧团”,他们的哭声可说是有板有眼,声情并茂,且用音乐伴奏,利用扩音器,可将哭声传至很远。儿女多的,各人雇请代哭的人不同,从中还有亲友评判,哪一组哭得好的,另加赏钱。丧事中自有鼓锣响器,过去多是小鼓。近十几年来请洋鼓队来奏乐,调子有《绣金匾》《南泥湾》等,什么歌时兴就吹什么歌。热闹的气氛是出来了,但却让人听了悲不起来。3 节庆 春节春节是城乡最隆重的节日,不管是穷人富人,在农历十二月下旬,都为过年而忙,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全州有谚语说:“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哪里去(读“克”,指哪里借钱之意);二十三,供灶王;二十四,写借字;二十五,杀噜噜(指杀猪);二十六,吹腊肉;二十七,杀骟鸡;二十八,打粑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日,坐着吃。”旧时过年杀猪、杀鸡、打糍粑,虽然要向富家写借条,但看来日子过得还是很滋润。过年了,男人打粑粑 女人们在做粑粑 全州人大年初一不扫地,妇女不做针线活,人无老少皆不出恶言,不露愠色。这一天大清早,老人要带着小孩,携酒肉到屋外烧纸钱香烛,拜祭天地与祖先,保佑新年好运。小孩于春节前要学会讲吉利话,初一一早要到村里长者或族人处拜年,有歌谣“拜年拜年,屁股朝天;粑粑不要,我要挂钱”,至今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美好回忆。春节期间,亲戚之间相互走访,见面互相打拱手,说恭喜发财;成人出门拜年,要选定吉日、吉向出行。春节又是城乡最为热闹的时节,舞龙、舞狮,唱桂戏、唱彩调。除夕与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客居异地的亲人,都要赶回去同吃“团圆饭”。只是近几十年,因有了电视,舞龙舞狮、唱戏唱调的就很少有了。元宵过去的全州是个纯农耕的社会,每年在农隙时也有适当的休闲活动,像元宵节前的小型花灯,几乎年年都有,由同好们自由组成的舞龙舞狮队,晚间在村中游走,倍增新年气氛,还到每家每户去,极受欢迎。他们相信龙、狮是驱鬼避邪的,每家除了以鞭炮迎送,视情形还要送礼给龙灯队,多为年糕、糍粑之类。元宵节前一个多月就要准备花灯了。先备齐做花灯的各种材料,再聘请制作花灯的师傅来村制作花灯,村人会做的也自动去帮忙。在农历年前,必须把各式各样的花灯做好,放在各祠堂中。春节结伴去娱乐(摄于东山瑶乡上塘村) 舞龙灯又分“看龙”“滚龙”两种。“看龙”比较文雅,只供观赏,观众不得向龙身烧放爆竹;“滚龙”轻乃矫健,翻滚腾挪,任由观众放炮烧龙,吉利话叫“越烧越红”,“文革”后被视为“四旧”而禁止。近年则有之。惊蛰这一天,城乡家家户户在门前用石灰撒成弓箭、铜钱、葫芦等图案,并用石灰遍撒屋角墙角,以避毒虫。同时,采芥菜放在桌台、灶台、砧板之上,以避蟑螂、蚂蚁。其俗至今尚存。想想也有点科学道理,因为惊蛰过后,万物复苏,以石灰除百虫,正在其时。清明清明节在“文革”时被视为“四旧”,一概取缔。斗转星移,时至今日,清明又成国家法定节假日,为春节之后最大的民间节日。每到这一天,在外地工作的人,即便是千里之外,也要赶回老家,给祖先上坟,以致县城内的各大小宾馆人满为患。以旧时龙水村华山公为例,清明节前后几天,须至各祖先墓前祭祀,称为“挂山”,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扫墓。先由华山公祠堂的经管人择定日期,派人通知所属族人,各自带工具及餐具,一大早在祠堂中集合,出发至附近各祖先墓地,整理清扫后祭拜,至中午则在墓前集体用餐。经管人提早雇人在祠堂中做好菜饭,挑至墓地。菜很简单,只有猪肉、鸡肉、鸭肉加一些蒜梗之类,五六人一组,就地捡几块砖头,把带去的铁锅架上,然后把在墓上及附近割下的杂草,再捡些树枝及干柴,把火燃起,即有人至各组分菜,每人先一大碗,合起来足足有满满一大锅。每组另发一大壶酒,饭则不限量。清明时,尚有点寒意,热乎乎的火锅,虽称不上让人大快朵颐,倒也吃得很舒畅。清明前后,正是山茶花盛开之时,姹紫嫣红、春意盎然,也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时至今日,龙水村早已没有这种扫墓方式了。端午全州的端午有大、小之分,大端午是农历五月十五,小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县城及沿河乡镇从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五,要划龙舟,插艾叶、菖蒲,喝雄黄酒,谓之过“小端午”;但县乡农村都过“大端午”,吃粽子,此习惯相沿至今。六月六为全州农村重大节日,又称“半年节”“尝新节”。农家从田里摘取少许将要成熟的稻穗,搓成米粒,煮成新饭,杀鸡鸭,备酒肉,举行家宴,谓之“尝新”。当然,早禾米煮好后,再备一些祭品,到田垄中去祭拜,先将饭菜供天地、祭祖先。再将少许新米饭喂狗,因为民间传说狗是稻谷的传播者。午餐时,由后辈先装一碗捧给祖母或祖父,再装给父母各一碗。等祖父母先吃一两口后,父母才吃,然后是后辈吃。这一天家中一定有很多的菜,就像过节一样。“六月六,子鸭肉”,其中有一道必备的菜,就是醋血鸭,最令人喜爱。这道菜,虽然看起来不上眼,但比起白切鸭、柠檬鸭,别有风味。由于其做工烦琐讲究,所以在桂北被视为隆重的宴宾菜。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俗称开鬼门关之日,是所谓的“鬼节”,全州人称“七月半”,为秋季祭祖的日子。旧时从农历七月十三起,族中老人穿着长袍马褂,拿着香、纸、鞭炮,到河边接祖先回祠堂,一路念念有词。到了祠堂,要将写有历年逝去祖宗名字的画像悬挂出来,同族人排班,每天早、中、晚轮流供奉。是年生男孩的一家要杀猪,生女孩的一家至少也要打粑粑、蒸糕供奉。七月十五送祖先回程,送到河边烧纸船,“纸船明烛照天烧”。中秋中秋是全州城乡的大节日,旧俗有三:一是“点柚香”,即在一只柚子上,插上香烛,敬奉天地。二是偷瓜果。中秋之夜,月光如水,小孩便悄悄去偷别人的瓜果蔬菜,说中秋夜去偷瓜果不会被骂,或叫“越骂越发”。笔者小时候有一次中秋节晚上去偷柚子,被主人发现,结果不但被骂,还石头乱发,差点中“弹”。三是送子。夫妻多年不育,其亲友依俗于中秋夜偷一南瓜,裹以男婴襁褓,送至其家,俗称“偷瓜送子”。全州节日习俗,还有重阳采菊、登高等。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蒋钦挥,全州龙水百福禁山里人,广西大学新闻专业毕业,曾任广西日报社《南国早报》总编辑,高级记者,教授二级。著作有新闻作品集《甘苦集》《新闻生涯三十年》、新闻论著《新闻角度与选择》,主编《全州历史文化丛书》《解读广西》丛书。广西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文化 思想 品格 投稿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9593.html
- 上一篇文章: 执业中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一高频考题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