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瘟疫威胁,古人是怎么做的
瘟疫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人类与瘟疫不断较量从来就没有中断。东汉末年,桓、灵、献三帝共70年,比较大的疫病流行就有16次之多,死人不可计数。曹植在《说疫气》描述重大疫情:“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吴江志》曾记载瘟疫发生后:“阖门相枕藉,死无遗类者。”甚至“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的惨剧。这种高死亡率的瘟疫让当时的人们惶惶不可终日,笼罩在“偶触其气”必死无疑的恐惧中。据统计古代中国均每6年就要面对1次大规模的疫病威胁,近代清朝平均2.3年就发生一次疫情。 每次当瘟疫肆虐时,官方和民间都积极应对,应用中医药防治疫情蔓延,扑灭疫情传播,救治染疫民众。几千年来,传统中医药一直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保驾护航。在与瘟疫的抗争中,中医药不断得到锤炼、打磨,中医智慧始终在防治疫病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真学习和借鉴老祖宗的中医药抗疫经验,也许可以让我们更加从容面对新冠疫情,正确地避疫抗疫。 读史,使人明智 1.认真隔离 早在汉代已经把“隔离”作为一种重要的防疫制度,汉代皇帝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乡里如果出现了疑似传染病病例,典甲(相当于现在的乡长)有责任调查和迅速上报,朝廷根据疫情派医生检查治疗,把疑似感染者集中到“疠所”(隔离区)隔离,并给予医药治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设立医院的记载。 中国历代历朝都很重视传染病防治,宋朝的将理院、元朝的广惠司、明朝的惠民药局等,都是承担隔离治疗的官办医疗机构。明朝时,各州、府、县普遍设立惠民药局,强化抵御重大疫病的能力。 2.遮掩口鼻 《黄帝内经》:‘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这句话的意思是:疫情期间要想不被传染,首先要做到正气存内、增加抵抗力;其次是避其毒气,避免接触传染源,其中鼻子是最重要的地方。 很多传染病都是通过呼吸道传入的。明末名医吴又可先生首先揭示瘟疫是由空气中存在的一种“疬气”,由口鼻吸入感染,他提出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就是戴“口罩”,把绢布裁成长布条,制作成面巾,用开水煮烫晾晒后,发给所有人,规定不戴面巾者不得出门。 3、减少接触 清代医学家陈耕道在《疫痧草》中列出了“五宜六不宜”:“凡入疫家视病,宜饱不宜饥,宜暂不宜久,宜日午不宜早晚,宜远坐不宜近对。即诊脉看喉,亦不宜与病者正对,宜存气少言,夜勿宿病家。”提醒要避免接触染疫者,减少探视,看诊时注意保持距离。 4、饮食卫生 唐代名医孙思邈要求:“常习不唾地,勿食生菜、生米、陈臭物;食毕当漱口数过;食毕当行步踌躇。”强调要不随地吐痰,米和菜都要做熟再吃,腐烂的食物不要吃;吃完饭要漱口;饭后要散步。清代医学家王学权在《重庆堂随笔》中提出:“宣气之法,不但用药为然,如衣被宜洁净,饮食宜淡泊。”要保持个人卫生。 5、中药防治 中医在防治瘟疫上有十分丰富的经验总结,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伤寒杂病论》和《瘟疫论》。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根据对瘟疫的救治经验总结完成中医学奠基之作--《伤寒杂病论》。明朝末年,苏州名医吴又可总结研究瘟疫的感染途径、传播方式、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撰写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急性传染病专著《瘟疫论》。现在许多仍然在应用的中医救疫名方,如李东垣的普济消毒饮、吴又可的达原饮、叶天士的银翘散、余师愚的清瘟败毒饮、杨栗山的升降散、和王清任创制的解毒活血汤等,都是曾经战胜过瘟疫的良方。 如普济消毒饮,出自《东垣试效方·第九卷·杂方门·时毒治验》载:“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疠、初觉增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称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如染之多不救……。东垣出此方治疗,病人全活。时人皆曰此方天人所制,遂刻于石以传永久。”记载金元时期一场流行性腮腺炎,采用此方治疗后疾病得到控制。腮腺炎病毒为RNA病毒,此方对于病毒性的流感、及上呼吸道感染也可借用。 中药熏蒸:《博物志》中特别讲到有一次长安大疫,宫中皆疫病,汉武帝焚烧弱水西国所贡香丸一枚“以辟疫气”。西汉贵族多随身携带的香袋,香料以辟邪、避虫叮咬、祛恶、避秽等。我们的端午沐浴和挂艾叶、佩香囊、喝雄黄酒的习俗,也是流传至今的防疫举措。采用芳香中药进行室内熏蒸,是空气消毒的一个好方法。 防治新冠,中医药是最有效、副作用最小、疗效最靠谱的方法。 得益于老祖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行之有效的温病治疗方剂,虽然我国历史上发生了多次瘟疫,但从来没有像西方黑死病、西班牙大流感、鼠疫等等,动辄引起上千万人死亡的情形。今日,即便现代医学已经十分发达,但面对新冠疫情,中医药依然是行之有效、副作用最小、疗效最靠谱的疗法。 医院助力防疫,开通应急社区配药服务哨。如您有中药饮片、西药、中成药、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需求,请联系咨询。 点击蓝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pz/10067.html
- 上一篇文章: 性情温顺不怕雄黄,陆地毒蛇ldquo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