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闸北小儿抹雄黄大人饮黄酒,苏州河
端午小科普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以龙舟竞渡的形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人们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等说法。 端午习俗篇 每到端午,百姓中有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成人饮雄黄酒的习俗,为的是驱蛇虫。说到雄黄酒,人们很容易想到电视剧《白蛇传》里白娘子喝了这酒变为蛇身的画面。 早年,指江庙一带的中兴剧场也会在端午节上演戏曲《白蛇传》,苏州河上则年复一年地举行龙舟赛。孩子们的身上挂着鸡心形的香包,多半是家里长辈自制的,里面塞满了香料。城市里一般没有蛇要驱赶,香料散发的味道可以防虫咬。 临近端午,人们会在自家门窗上插上形状如剑的蒲叶和如鞭的艾草,这两样菜场里可以买到,用来辟邪驱虫。不少人家还有挂钟馗像的习惯,蒋振国年轻时就为许多人家画过钟馗像,眼睛处留白不画,端午节前就挂上墙。 等到端午当日正午时分,主人们备好新毛笔、镜子,等着蒋振国挨家挨户上门“开光”点睛。吃粽子也是必不可少的习俗。粽子有好几种包法,比如两头方的,三角形的等等。有的大人会投小孩所好,包花式粽子图个新鲜。现在自己包粽子的人家越来越少了,因为店里可以买到各种口味的粽子,有赤豆的、红枣的、蛋黄肉松的、鲜肉的…… 南来北往 端午习俗各有讲究 在广东等南方地区,粽子里面包有五香肥猪肉和很多豆子,很多人还喜欢在粽子里放一整个咸蛋黄。在北京等北方地区,人们则更爱吃包了豆沙的甜粽子。 端午节吃茶叶蛋是江西南昌的风俗。人们把煮熟的茶叶蛋外壳染成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的脖子上,人们相信这能给孩子带来好运。 在河南和浙江,人们在端午节会吃大蒜蛋。鸡蛋和大蒜一起煮,供全家人早餐食用。这种吃法据说有益健康。 延边朝鲜族人民端午节爱吃打糕。蘸着白糖或蜂蜜一起吃,特别味美有嚼劲。 吃黄鳝是武汉人的端午节风俗。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 福建晋江一带,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吃煎堆。煎堆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在温州地区,家家户户在端午节吃薄饼。在薄饼中放上绿豆芽、韭菜、肉丝、蘑菇,卷起来吃。 面扇子是用小麦粉做成的扇形面食。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图说 1、屈原是位大诗人,爱国忧民为抗秦。忠贞不二遭悲逐,含冤抱石沉江里。 2、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要过端午节。举国上下包粽子,世代相传到如今。 3、每年五月初五日,凭吊屈原是传统。戏院上演白蛇传,水上举行龙舟赛。 4、买回雄黄浸药酒,涂抹身躯除病毒。巧绣鸡心包香料,随身可防蛇虫伤。 5、房前门窗插蒲艾,蒲叶如剑艾似鞭。堂上高挂钟馗像,只为驱邪降妖魔。 6、如今再迎端午节,包粽人家日渐少。市场上面均有售,甜咸口味品种多。 绘图 蒋振国 文字 何雅君 编辑 陆璐 何雅君蒋振国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pz/2157.html
- 上一篇文章: 老底子的夏天,只在母亲轻摇蒲扇的睡梦中,
- 下一篇文章: 端午诗词20首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