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祛病防疫最为宜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端午将至,大家一定沉浸在即将放假的开心氛围之中,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端午节又是“毒日”,邪气最盛。 今天上午我出诊,一位老患者急急忙忙来找我,“夏老师,你快看看我的湿疹,突然就这么厉害了。”我一看,她的耳朵都是肿的,还流了一些黄色的脓液,脖子上的湿疹也很厉害。因为她本来就有湿疹病史,但未曾如此严重。细问之下,原来她来月经的第一天就去了横店,现在横店天气特别热,然后她的湿疹就来势汹汹。 其实她这种情况正是“天”、“地”、“人”三财合一了,只是她这个“合一”并不是好的。本来进入农历五月,就是公认的“毒月”,女子月经之际正是身体虚弱之时,她又去了横店这种湿瘴之地,所以这次的湿疹才这么凶猛。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端午节的习俗是沐兰汤、挂艾叶、悬菖蒲了,这都是为了驱邪避疫。在这里要格外提醒大家,端午节不宜行房事哦! 端午习俗吃粽子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但是为什么是粽子呢?怎么不是饺子或包子。这是因为端午正直夏季,气候潮热,很容易食欲不振。这个时候吃粽子,不仅健脾养胃,还可以清浮火。传统的粽子主料是糯米加大枣,粽叶一般都用苇叶。在中医里,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粽子里的糯米一般都煮得很软,适量食用对健脾养胃有很好的功效。而苇叶等材料都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苇叶有清热解毒的功能,经过长时间的蒸煮,粽叶内的有效成分可与内馅部分的营养融为一体,可以增强粽子的补益作用。而大枣可以补养气血。也可以在粽子里加些莲子健脾除湿或小豆消肿。 挂艾草 端午采集艾叶、菖蒲挂在门楣和窗户上的习俗,有“辟邪”之意。而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本身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本草从新》中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种香味可以有效的驱除蚊虫。 喝雄黄酒 雄黄俗称“鸡冠石”,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我们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它来治疗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端午时节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很容易生疫病。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所以才有了喝雄黄酒来清热解毒祛邪。 端午食疗藿香佩兰茶 做法:用鲜藿香、鲜佩兰叶各10克,绿茶5克,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清暑化湿,可防治暑天感冒和中暑,适于暑湿的湿偏重者。 菖蒲豆腐汤 做法:石菖蒲克,瘦猪肉(切片)克,大葱(带须)克,鲜豆腐克。将上述材料放入砂锅内共煮。熟后吃肉及豆腐、喝汤。 功效:本方有开心穷、益心智、安心神、聪耳明目的功效,适用于心肾两虚、耳鸣耳聋、头昏、心悸。 姜艾苡仁粥 做法:干姜、艾叶各10克,薏苡仁30克。将前2味水煎取汁,将薏苡仁煮粥至将熟,加入药汁同煮至熟。 功效:具有温经、化瘀、散寒、除湿及润肤功效。适用于寒湿凝滞型痛经。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pz/3750.html
- 上一篇文章: 农村1种野草,被称为ldquo肝脏吸
- 下一篇文章: 鑫中医每日中药课堂升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