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四节气来看,农历五月已走到夏季的中间,所以称五月为仲夏、中夏。古代汉族人民还用十二地支与十二个月相匹配,五月又称为午月。五月百草茂盛,菖蒲作为花草四雅之一,人们把五月又叫做蒲月。五月另外别称还有女儿节、皋月、天中、小刑、蕤宾、建午、蒲节等。

汉族民间传说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阴阳之气相争,阴气胜出,邪祟、鬼魅、百毒,故又称毒月,瘟疫将随着酷暑的到来而慢慢猖獗,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精元的日子,于是五月又称为恶月,因此要用各种方式攘灾避恶。其实古代汉族人民之所以会有恶月的说法,是因为五月气候温热多雨,有时还会乍暖还寒,所以古代汉族人民也称五月为郁蒸,意思是气压低、湿度大、气温高。

“九毒日”——端午节

在农历五月,有我国传统节日——五月初五“端午节”,也称“端阳节”、“重午节”“卫生月”等。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过端午又有“除五毒”之意,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也是我国人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重大节日。农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天地交泰九毒日”及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以上一共十天。

在端午节之际,吃粽子以食疗食补增加营养;挂艾蒿以清洁消毒避邪;喝雄黄酒或菖蒲酒以加强自我保护;佩戴香囊以散浊化湿、驱虫醒脑;用香薰或兰草汤沐浴以醒脑提神、祛除邪气、疗疾养生;划龙舟以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看龙舟能起到心境的抚慰和调节;这些看似是习俗,实为一套系统的养生健身体系,由此也看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于“毒五月”、“九毒日”的理论依据

农历五月,人体阳气达到最旺,火旺至极,所以阳气外散时,内里虚弱,不适合进行泄耗的活动,也特别容易得心脏病;《伤寒论》在“辨脉法第一”篇中有这样一段话:“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此月湿热加重,易湿热内积,心火重,小肠积热还引起口舌生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脾虚湿困或湿热下注,女性易患白带增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异常,并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的妇科病,男性易出现精子活动受阻,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容易受孕。在古代,女子则要回娘家一个月,古人认为五月不宜行房也不是不无道理,若身体不适,节制房事也是必要的。

“毒五月”如何养生?

虽说“毒五月”听起来有些骇人,不过农历五月确实是一年之中湿热最重的时候。这时由于气压低、湿度大、气温高,蚊虫、微生物容易大量滋生,人们也较易生病。所以,农历五月,养生的重点是驱毒逐疫、防暑祛湿。

农历五月是湿疹高发时节,粟粒状的红色丘疹、疱疹或水疱等常出现在头、面、耳后、四肢等部位。“湿热下注”是一个中医的术语,意思是体内的湿气过重,运不出去,于是朝身体下面走导致疾病滋生。农历五月期间,腰痛、全身酸痛、女性带下病(白带量增多,并伴有异味或其他症状)多数是由湿热下注引起的。

端午节还叫“浴兰节”,“蓄兰沐浴”就是使用佩兰、菖蒲等芳香化浊的中草药来沐浴排毒,北京中医药大学研发的“毛孔舒可液”、“芊草萃”和“沐梵佛药浴”就属于“蓄兰沐浴”的范畴。暑热之季,端午之时,不妨蓄兰沐浴,体会一下芳香排毒,祛除湿邪,身心俱净的感觉。

饮食调养:

绿豆、红豆、薏仁都是最常用的清热、祛湿食品,尤其适合夏季食用,是湿热体质者的天然良药。冬瓜有利水消痰、清热解毒的功效。鲫鱼有健脾利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食少、虚弱乏力、消渴引饮等病症。马齿苋具有清热祛湿、散血消肿等功效,适用于急性肠炎、小便热淋、牙龈炎等病症。荷叶有清暑利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等功效。

祛湿穴1:阴陵泉穴

适当刺激阴陵泉穴可以起到清利湿热、健脾理气、通经活络的作用,还可辅助缓解腹胀、腹泻、水肿、膝痛等。

取穴方法:采用坐位或仰卧姿势,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处于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

 









































石家庄白癜风医院
治疗皮肤病最专业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pz/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