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这个脐疗法,在古今中外都是非常有名的治疗方法。现在更是被广泛应用到这个科学医治当中。可是你们对脐疗法究竟知道多少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详细的说一说这方面的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脐疗法的来源

脐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在古代药熨、敷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兽皮、泥灰、唾液等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的外伤;用砭石刺血治病;用树枝、干草燃烧取暖御寒,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

根据民间传说及后世医籍的记载推测,脐疗法早在商殷时期便已开始应用了。商殷时期,巫医盛行,有巫医太乙真人和巫医彭祖,分别创有太乙真人熏脐法和彭祖蒸脐法,以防治疾病,养生延年。彭祖因此竟寿至八百。此说的真实性虽值得考虑,但熏脐、蒸脐之法,能防治疾病,益寿延年却是可信的。

综观近年来脐疗的动态发展,主要是基层医务工作者将流传于民间的单一脐疗方法或自己治疗单一疾病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报道,广泛涉及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多种疾病的防治,内容丰富多彩。就连古今中外的名人也用过脐疗法。下面小编就给你们分享一个孙思邈脐疗救命的故事。

孙思邈脐疗救命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大臣徐茂功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

唐太宗听过徐茂功的一番话后,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星夜奔赴华原县,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他更是不能接近的。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引线诊脉”了。

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并吩咐宫女将自己刚写完的一副药材去抓来,不一会儿宫女将药材送到孙思邈面前,孙思邈将部分药材剪煮成汤汁,剩下六味药材打成细粉,共同调和以后,让宫女迅速敷入皇后神阙穴,刚敷上半刻,皇后便感疼痛,浑身一颤抖。不一会儿,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唐太宗大喜,欲留医院,但他不愿在朝为官,立志漂泊四方为广大人民群众舍药治病,并撰写《千金方》济世活人。于是他向太宗陈述了自己的志愿,婉言谢绝了太宗赐给的官位。太宗听了,也就不好强求挽留。赐给他“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千两黄金、绸缎百尺。并大摆宴席,一来欢送孙思邈,二来庆贺皇后病愈生下皇子。但孙思邈又拒绝了太宗赐给的黄金绸缎。

唐太宗十分欣赏孙思邈,后来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他颂词一首。直到现在,药王山南庵内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古碑一通等。

你们知道脐疗中的“脐”是怎么回事吗?

古今中外又有哪些有名的脐疗方呢?

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所谓脐疗,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脐疗法是祖国医学具有悠久历史,法简效捷的疗法之一。脐疗方法丰富多彩,例如药物敷脐、贴脐、填脐、熨脐、熏脐、灸脐等等。经过历代医家对这些方法的尝试,都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成果。

  脐疗的功用及适应症非常广泛,对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神经、心血管系统均有作用。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疾病,并可养生保健。概括有:

  (1)强壮祛病,养生延年:脐之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是强壮保健的要穴。脐疗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具有补脾肾,益精气之功。用于虚劳诸疾、神经衰弱和不寐少眠、多梦烦躁等症。

  (2)通调三焦,利水消肿:脐疗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畅通,经络隧道疏通。可治疗小便不利、腹水、水肿、黄疸等病。

  (3)调理冲任,温补下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四脉与生殖及妇人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故药物温脐可调理冲任,固经安胎。临床用于阳痿、遗精、早泄及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滑胎、不孕等症。

  (4)通经活络,行气止痛:脐通百脉,温热药贴脐后,能够通经活络,理气活血,达到“通则不痛”。适应于痹症,手足麻木及诸酸痛症。

  (5)敛汗固表,涩精止带:脐疗能收敛人体的精、气、神、津,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使气血调畅,营卫通利。临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梦遗、滑精、久泄、带下、惊悸、失眠等。

  (6)健脾活胃,生清降浊:脐疗可增强脾胃机能,使清阳得升,浊阴下降,以健脾止泻,和胃降逆。用于胃痛、痞满、反胃、呕吐、泄泻、痢疾、呃逆等。

著名的脐疗法大全

1.灸脐法

  利用某些药物(如艾叶)的燃烧,使其火热熏灼脐部,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艾条间接灸、艾条或艾炷隔盐灸、隔附子灸、隔姜灸、隔蒜灸、隔肉桂灸、隔麝香灸、隔柏树白皮灸等,有温中回阳镇痛等效能。此外还有后世运用较为广泛的脐部保健灸法。如《肘后方》记载救卒死,灸脐中百壮;又治吐且下利者,以盐纳脐中,灸二七壮,此为隔盐灸。《急救广生集》引《日用本草》治二便不通,以葱白杵,填脐中,艾火灸七壮,此为隔葱白灸(见卷2)《理瀹骈文》治黄疸,用湿面为饼穿孔簇脐上,以黄蜡纸为筒长六寸,插孔内,点烧,至根剪断另换,此为隔面饼灸。《太平圣惠方》治小儿撮口及口噤,取柏树白皮,穿入小孔子,安于脐上,以艾炷入柏树皮孔中,灸之便差,此为隔柏树白皮灸。

  脐部保健灸:灸脐具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益气延年之功效。其中隔盐灸、隔姜灸每次3~5壮,隔日一次,每日10次,每晚9点钟灸之为佳,灸至局部感到温热舒适,灸后稍有红晕为度,古人多累积灸之三、五百壮。

  另有神阙熏脐法,其药物处方为: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乳香3克,夜明砂6克(微炒),地鼠粪9克(微炒),木通9克,干葱头6克,麝香(少许)。共研细末备用,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作圆圈置于脐上,再将药末6克置于脐内,另用槐树皮剪成圆币一枚,盖于脐上,随年壮,每月一次。此法有健脾、防病之效。《针灸资生经》以鼠粪灸脐中作为老年保健手段。《医学入门》说:“凡一年四季各熏(指熏灸脐部)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

  2.熨脐法

  名温脐法,此法用药炒热直接熨脐上,或用药末作饼,烘热敷脐上;或单用热物置于脐部,借药物作用和热能渗透相结合以治病。如《外台秘要》引《肘后》疗霍乱苦绞痛不止,方以姜、豉合捣、研如粉,熬令灼灼,更番以熨脐中(见卷6)。《太平圣惠方》治小便难,以葱白、盐烂研,炒令热,以帛子裹,分作二包,更互熨脐下(见卷58)。《圣济总录》治小利不通,取葱津和腻粉调如泥,封脐内,以裹肚系定,热手熨,须臾即通(见卷95)。《理瀹骈文》温脐法,用皂角、半夏、麝香填脐,上盖生姜片,以热物熨之,治小便不通。

  3.敷脐法

  用药末或用生药捣研后(或兑入不同性质的液剂,摊成饼状)直接敷于脐上,使药效由局部及于内脏。如《急救广生集》引《海上方》用莴苣菜捣敷脐上以治尿血(卷2)。《理瀹骈文》治小儿吐蛔,以鸡蛋清调绿豆粉敷脐上;治小儿遗尿,方用龙骨煅末,醋调敷脐;治霍乱转筋,则以葱盐敷脐;治泄泻,以车前子水调敷脐。《外治寿世方》治妇人乳忽缩入,急用两手紧紧抓住,取公鸡一只,连毛破开去肠杂,加真麝香一钱,入鸡肚内,敷肚脐上。

  4.熏脐法

  又名蒸脐法或炼脐法,即以药末敷脐后,再以艾(或其他药剂)熏治。如《急救广生集》引《简要济众方》治筋骨疼痛,用猩红(即银朱)、枯矾为末作三纸捻,每旱以一捻蘸油点火熏脐,被覆卧之取汗(卷3)。又如《理瀹骈文》治虚劳的太乙真人熏脐法和济众熏脐法;治腹脐冷痛,用枯矾作纸捻蘸油点烧熏脐,或贴暖脐膏后再熏。李氏介绍用熏脐法治疗妇科病,所用药物:麝香、龙骨、虎骨、蛇骨、木香、雄黄、朱砂、乳香、没药、丁香、胡椒、青盐、夜明砂、五灵脂、小茴、两头尖。上药各等分研为细末,次罐贮藏,切勿漏气,其中麝香临用时另研备用。用法:麝香先放脐心,再用面粉作一圆圈套在脐周,然后装满适量药粉,外盖槐树皮或生姜皮熏治,防止烧伤皮肤,间日一次。

赞赏

长按







































怎么治白癜风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pz/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