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的ldquo苍耳子rdquo
很浅显很常规的问题,我们可能都没有注意标准的描述,往往会出现很低级的缺陷。其实,不是我们生产中的错误,而应该归属于《中国药典》制定者的不实际、不严谨。下面看:现行版《中国药典》对苍耳子收载内容是这样的: 苍耳子:本品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sibiricumPat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干燥,除去梗、叶等杂质。(没有去刺描述) ↓苍耳子 本品呈纺锤形或卵圆形,长1~1.5cm,直径0.4~0.7cm。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钩刺,顶端有2枚较粗的剌,分离或相连,基部有果梗痕。质硬而韧,横切面中央有纵隔膜,2室,各有1枚瘦果。瘦果略呈纺锤形,一面较平坦,顶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纵纹。种皮膜质,浅灰色,子叶2,有油性。气微,味微苦。 ↓两种苍耳子商品(左内蒙右东北,实际商品) 饮片 苍耳子除去杂质。(没有去刺描述) 同药材。 炒苍耳子取净苍耳子,照清炒法(通则)炒至黄褐色,去刺,筛净。 本品形如苍耳子,表面黄褐色,有刺痕。微有香气。 -------------------------------------------------------- 对蒺藜收载内容是这样的: 蒺藜:本品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terrestris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没有去刺描述) ↓蒺藜 本品由5个分果瓣组成,呈放射状排列,直径7~12mm。常裂为单一的分果瓣,分果瓣呈斧状,长3~6mm;背部黄绿色,隆起,有纵棱和多数小刺,并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1对,两侧面粗糙,有网纹,灰白色。质坚硬。气微,味苦、辛。 ↓实际的蒺藜商品 饮片 蒺藜除去杂质。(没有去刺描述) 同药材。(同药材就必须带刺了) 炒蒺藜取净蒺藜,照清炒法(通则)炒至微黄色。 本品多为单一的分果瓣,分果瓣呈斧状,长3~6mm;背部棕黄色,隆起,有纵棱,两侧面粗糙,有网纹。气微香,味苦、辛。(没有描述撞刺与否) ------------------------------------------------------ 从药典标准可以看出,苍耳子是应该带刺的,炒苍耳子是无刺的;生蒺藜是应该带刺(尖)的,炒蒺藜或带刺(尖)或不带刺(尖)。 在实际商品中,无论是苍耳子还是蒺藜,在做药材销售的时候,都会将它们的刺尖撞掉的,不然,在包装时容易刺破袋子,当然在调价处方时更容易刺手指。因此,所有的这类药材都是撞过刺的。特别是苍耳子,商品中几乎看不到刺,而蒺藜则往往是撞去了锋利的刺尖。如果你的货没有撞去尖刺,谁会要你的商品。即使你在药农那里收购了一些原药材,你在炮制的时候,一定是要想办法撞去尖刺的。 闲话一点,关于药典对在炮制加工时不要求去尖刺,是不是因为其尖刺有更好的医疗效用?你认为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pz/8753.html
- 上一篇文章: 仙境真品蒼耳子油
- 下一篇文章: 余庆一小区出现一条蛇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