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和城端午节的风俗,你知道吗
端午习俗 五月初五,端午节 赛龙舟, 食粽子, 配香囊, 涂雄黄药酒。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浴兰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融合了多地的多种民俗,内容丰富。下面就看看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吧! 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久远,花样繁多。端午节吃粽,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延续至今。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以五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传统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草,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某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可开合的镂空玉雕香囊,不但端午节添加香料干花,平时佩戴也不失为一种时尚。 挂五彩线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五彩线,有祈福纳吉、保佑平安的美好寓意,五彩线又被称之为“长命缕”,其意义在于系住安康与好运。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等到第一场雨后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传统的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青、白、红、黑和黄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 插艾叶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是自古就有的习俗,至今在全国各地仍流传着。艾叶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可以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在端午这天,家家都会打扫庭院,将艾草或者菖蒲插在门头上。能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能带来好运。有些地方还会把艾草编织的环给儿童戴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寄寓民间对屈原的厚爱。 喝雄黄酒 古时候,人们深信雄黄与雄黄酒能避鬼邪、杀百毒。在先秦时代,五月被视为毒月,五日被视为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荼害人间。因此古人便把这天作为防疫节,以避瘟魔毒物。端午节喝雄黄酒,在房子内外洒一些雄黄粉,在孩子的耳朵、鼻子和额头上涂抹点雄黄酒,在我国许多地方成为一种习俗。雄黄是一种中药材,有解毒杀菌的作用。在《本草纲目》中就有“雄黄味辛性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痰功效”的记载。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不舍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了中国的传统习俗之一。所以,每逢到了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都要在大江或是大湖里赛龙舟,其原因就是要纪念这位古代楚国的贤臣——屈原。 斗草 斗草,又称斗百草,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游戏,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pz/8971.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日一题斐济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