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各药物,按照组方遣药原则,根据病情变化,配伍成方,经过适当的不同方式处理,制成一定制剂的形式,供外治使用的药物或方剂,统称为外用方药。

外用方药早在《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等著作均有记载。虽然给药方式不同,但外用方药与内服方药的治疗意义相同,均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外用方药是使用不同剂型,对患处进行直接治疗的一种方法,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进而发挥疗效。

外用方药多能消瘀退肿止痛、清热解毒、舒筋活血、接骨续筋的作用,部分药物兼有止血、消痈、祛腐的作用。

1.大黄

Dàhuáng

《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

Maxim。exBalf.或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清热凉血,逐瘀通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

1.积滞便秘本品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热,故实热便秘尤为适宜。常与芒硝、厚朴、枳实配伍,以增强泻下攻积之力,为急下之剂,用治阳明腑实证,如大承气汤(《伤寒论》);若大黄用量较轻,与麻仁、杏仁、蜂蜜等润肠药同用,则泻下力缓和,方如麻子仁丸(《伤寒论》)。若里实热结而正气虚者,当与补虚药配伍,以攻补兼施,标本并顾。如热结而气血不足者,配人参、当归等药,方如黄龙汤(《伤寒六书》);如热结津伤者,配麦冬、生地黄、玄参等,方如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若脾阳不足,冷积便秘,须与附子、干姜等配伍,如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2.血热吐衄,目赤咽肿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常与黄连、黄芩同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如泻心汤(《金匮要略》)。现代临床单用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若与黄芩、栀子等药同用,还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证,如凉膈散(《和剂局方》)。

3.热毒疮疡,烧烫伤本品内服外用均可。内服能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治热毒痈肿疔疮,常与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同用;治疗肠痈腹痛,可与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本品外用能泻火解毒,凉血消肿,治热毒痈肿疔疖,如用治乳痈,可与粉草共研末,酒熬成膏的金黄散(《妇人大全良方》);用治口疮糜烂,多与枯矾等分为末擦患处(《圣惠方》)。治烧烫伤,可单用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调敷患处。

4.瘀血证本品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热,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治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者,常与桃仁、土鳖虫等同用,如下瘀血汤(《金匮要略》);治妇女瘀血经闭,可与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气汤(《伤寒论》);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当归、红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5.湿热痢疾、黄疸、淋证本品具有泻下通便、导湿热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湿热蕴结之证。如治肠道湿热积滞的痢疾,单用一味大黄即可见效(《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或与黄连、黄芩、白芍等同用;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栀子,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治湿热淋证者,常配木通、车前子、栀子等,如八正散(《和剂局方》)。此外,大黄可“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用于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卧,大便秘结者,如礞石滚痰丸(《养生主论》)。

煎服,5~15g;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外用适量。

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2.雄黄

Xiónghuáng

《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的矿石。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主产于广东、湖南、

贵州、四川等地。随时可采,采挖后除去杂质。研成细粉或水飞,生用。切忌火煅。

辛,温。有毒。归肝、胃、大肠经。

解毒,杀虫。

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蛇虫咬伤雄黄温燥有毒,外用或内服均可以毒攻毒而解毒杀虫疗疮。治痈肿疔毒,可单用或入复方,且较多外用,如《千金方》以本品为末涂之;或配白矾等分,名二味拔毒散(《医宗金鉴》);或配伍乳香、没药、麝香为丸,名醒消丸(《外科全生集》),陈酒送服,治痈疽肿毒,均有良效。如以雄黄与黄连、松脂、发灰为末,猪脂为膏外涂可用治疥癣(《肘后方》)。治蛇虫咬伤,轻者单用本品香油调涂患处;重者内外兼施,当与五灵脂共为细末,酒调灌服,并外敷(《瑞竹堂经验方》)。若与牵牛子、槟榔等同用,可治虫积腹痛,如牵牛丸(《沈氏尊生书》)。本品内服能祛痰截疟。如与朱砂同用的治癫痫方(《仁斋直指方》)。若与杏仁、巴豆同用,可治小儿喘满咳嗽,如雄黄丹(《证治准绳》)。古方还用雄黄截疟治疟疾,今已少用。

外用适量,研末敷,香油调搽或烟熏。内服0.05~0.1g,入丸、散用。

内服宜慎,不可久服。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擦及长期持续使用。孕妇禁用。切忌火煅。

3.硫黄

Liúhuáng

《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主产于山西、山东、陕西、河南等地。采挖后加热熔化,除去杂质,或用含硫矿物经加工制得。生硫黄只作外用,内服常与豆腐同煮后阴干用。

酸,温。有毒。归肾、大肠经。

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

1.外用治疥癣,湿疹,阴疽疮疡本品性温而燥,有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诸功效,尤为治疗疥疮的要药。如《肘后方》治疥即单取硫黄为末,麻油调涂用;或配伍风化石灰、铅丹、腻粉研末,猪油调涂治疥疮,如硫黄散(《圣济总录》)。若与轻粉、斑蝥、冰片为末,同香油、面粉为膏,涂敷患处,可治顽癣瘙痒,如臭灵丹(《医宗金鉴》)。若治疮疽,则可与荞麦面、白面为末贴敷患处,如痈疽发背方(《仁斋直指方》)。

2.内服治阳痿,虚喘冷哮,虚寒便秘硫黄乃纯阳之品,入肾大补命门火而助元阳。可用于肾阳衰微,下元虚冷诸证。如金液丹即单用硫黄治腰冷膝弱、失精遗溺等。治肾虚阳痿常与鹿茸、补骨脂、蛇床子等同用。若配附子、肉桂、沉香,可治肾不纳气之喘促等,如黑锡丹(《和剂局方》)。治虚冷便秘,以硫黄配半夏用,即半硫丸(《和剂局方》);因硫黄能补虚而暖肾与大肠,因而也可止泻治冷泻腹痛。

外用适量,研末敷或加油调敷患处。内服1.5~3g,炮制后入丸、散服。阴虚火旺及孕妇忌服。

4.白矾

Báifán

《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制成,主含含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主产于安徽、浙江、山西、湖北等地。全年均可采挖。将采得的明矾石用水溶解,滤过,滤液加热浓缩,放冷后所得结晶即为白矾。生用或煅用。煅后称枯矾。

酸、涩,寒。归肺、脾、肝、大肠经。

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化痰。

1.外用本品外用,治湿疹瘙痒,疮疡疥癣。本品性燥酸涩,而善收湿止痒。尤宜治疮面湿烂或瘙痒者。治痈疽,常配朴硝研末外用,如二仙散(《卫生宝鉴》);《证治准绳》单用白矾或配伍硫黄、乳香等治疗口疮、聤耳、鼻息肉、酒齄鼻。白矾更是治疗痔疮、脱肛、子宫脱垂的常用药,如以白矾、五倍子为主组成的消痔灵注射液。

2.内服本品内服,治疗:①便血、吐衄、崩漏。本品性涩,能入肝经血分,有收敛止血作用,可用治多种出血证。治衄血不止,以枯矾研末吹鼻(《圣济总录》);治崩漏,配五倍子、地榆同用;治金疮出血,用生矾、煅矾配松香研末,外敷伤处。②久泻久痢。取其涩肠止泻作用,配煨诃子肉为散,粥饮调下治之,如诃黎勒散(《圣惠方》)。③痰厥癫狂痫证。白矾酸苦涌泄而能祛除风痰,又当配郁金为末,薄荷糊丸服,治痰壅心窍癫痫发狂,如白金丸(《医方集解》)。④湿热黄疸。有祛湿退黄之功,可与硝石配伍,治女劳疸,如硝石散(《金匮要略》)。

外用适量,研末撒布、调敷或化水洗患处。内服0.6~1.5g,入丸、散服。

体虚胃弱及无湿热痰火者忌服。

5.蛇床子

ShéChuánɡZǐ

《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蛇床Cnidiummonnieri(L.)Cuss.的成熟果实。全国各地均产,以河北、山东、浙江、江苏、四川等地产量较大。均为野生,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

辛、苦,温。有小毒。归肾经。

杀虫止痒,燥湿,温肾壮阳。

1.阴部湿痒,湿疹,疥癣本品辛苦温燥,有杀虫止痒,燥湿诸作用。为皮肤及妇科病常用药,常与苦参、黄柏、白矾等配伍,且较多外用。治阴部瘙痒,与白矾煎汤频洗,如《濒湖集简方》;现临床治滴虫性阴道炎较常用。《备急千金要方》则单用本品研粉,猪脂调之外涂,治疗疥癣瘙痒。

2.寒湿带下,湿痹腰痛本品性温热可助阳散寒,辛苦又具燥湿祛风之功。治带下,腰痛尤宜于寒湿兼肾虚所致者,常与山药、杜仲、牛膝等同用。

3.肾虚阳痿,宫冷不孕本品温肾壮阳之功亦佳。如《备急千金要方》在30首治肾虚阳痿精冷方中,用蛇床子方达半数以上,且内服、外用均有。亦常配伍当归、枸杞子、淫羊藿、肉苁蓉等治疗阳痿无子,如赞育丹(《景岳全书》)。

外用适量,多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内服3~9g。

阴虚火旺或下焦有湿热者不宜内服。

6.蟾酥

Chánsū

《药性论》

本品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或黑眶蟾蜍B.melaos-tictusSchneider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主产于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多为野生品种。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净体表,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浆液,盛于瓷器内(忌与铁器接触),晒干贮存。用时以碎块置酒或鲜牛奶中溶化,然后风干或晒干。

辛,温。有毒。归心经。

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1.痈疽疔疮,瘰疬,咽喉肿痛,牙痛本品有良好的解毒消肿、麻醉止痛作用,可外用及内服。治痈疽及恶疮,常配伍麝香、朱砂等,用葱白汤送服取汗,如蟾酥丸(《外科正宗》)。治咽喉肿痛及痈疖,与牛黄、冰片等配用,如雷氏六神丸。治牙痛,单用本品研细少许点患处(《本草正》)。本品亦用于五官科手术的黏膜麻醉,配川乌、生南星、生半夏为末,烧酒调敷患处,如外敷麻药方(《医宗金鉴》)。

2.痧胀腹痛,神昏吐泻本品辛温走窜,有辟秽化浊,开窍醒神之功,嗅之亦能催嚏。用治伤于暑湿秽浊或饮食不洁而致痧胀腹痛,吐泻不止,甚至昏厥,常与麝香、丁香、雄黄等药配伍,用时研末吹入鼻中取嚏收效,如蟾酥丸(《集验简易良方》)。

内服0.~0.03g,研细,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本品有毒,内服慎勿过量。外用不可入目。孕妇忌用。

7.樟脑

Zhāngnǎo

《本草品汇精要》

本品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的枝、干、叶及根部,经提炼制得的颗粒状结晶。主产于台湾及长江以南地区。以台湾产量最大,质量最佳。多为栽培品。每年多在9~12月砍伐老树,锯劈成碎片,置蒸馏器中进行蒸馏,冷却后即得粗制樟脑,再经升华精制而得精制樟脑。因易挥发,应密封保存。

辛,热。有毒。归心、脾经。

除湿杀虫,温散止痛,开窍辟秽。

1.疥癣瘙痒,湿疮溃烂本品辛热燥烈,外用除湿杀虫、消肿止痒以奏效。治癣可与土槿皮、川椒、白矾等伍用。若与枯矾、轻粉共为细末,湿则干掺,干则油调敷,可治臁疮,如香白散(《外科大成》)。若与雄黄等分为末,用时先以荆芥煎汤洗患处,再用麻油调涂,可治瘰疬溃烂,如雄脑散(《外科全生集》)。

2.跌打伤痛,牙痛借其辛烈行散,消肿止痛之力以取效。治跌打伤痛,肌肤完好者,可泡酒外擦。治龋齿牙痛,与黄丹、皂角(去皮、核)各等分为末,蜜丸,塞孔中,如《余居士选奇方》。

3.痧胀腹痛,吐泻神昏樟脑辛香走窜,有开窍醒神、辟秽化浊和温散止痛之功。与没药、乳香(1∶2∶3)为细末,每次以茶水调服0.1g,可治感受秽浊疫疠或暑湿之邪,而致腹痛闷乱、吐泻昏厥诸证,如《本草正义》方。

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内服0.1~0.2g,入散剂或用酒溶化服。

气虚阴亏,有热及孕妇忌服。

8.木鳖子

Mùbiēzǐ

《开宝本草》

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木鳖Momordicacochinchinensis(Lour.)Spreng.的成熟种子。主产湖北、广西、四川等地。多为野生,也有栽培。9~11月采收成熟果实,剖开,晒至半干,取出种子,干燥。用时去壳取仁,捣碎,或制霜用。

苦、微甘,凉。有毒。归肝、脾、胃经。

攻毒疗疮,消肿散结。

1.疮疡肿毒,瘰疬,乳痈,痔疮肿痛,干癣,秃疮本品能散结消肿,攻毒疗疮,并有生肌、止痛作用,故可治上述病证。如单用本品,则以醋磨汁外涂或研末醋调敷于患处。治痈肿诸毒,可与草乌、半夏等炒焦研细,水调外敷,如乌龙膏(《医宗金鉴》)。治痔疮肿痛,《普济方》配伍荆芥、朴硝等分煎汤,熏洗。治瘰疬痰核,可以本品研碎入鸡蛋内蒸熟食之,如木鳖膏(《仁斋直指方》)。若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配肉桂、丁香等研末,生姜汁煮米粥调糊外敷,如木鳖裹方(《圣济总录》)。

2.筋脉拘挛本品亦能疏通经络,而治痹痛,瘫痪,可配乳香为末,清油、黄腊为膏,取少许搓擦患处,不住手以极热为度,如木鳖子膏(《百一选方》)。

外用适量,研末,用油或醋调涂患处。内服0.6~1.2g,多入丸、散用。孕妇及体虚者忌服。

9.土荆皮

Tǔjīngpí

《本草纲目拾遗》

本品为松科植物金钱松PseudolarixkaempferiGord.的根皮或近根树皮。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多为栽培。于立夏前后剥取,除去杂质,晒干。生用。又名土槿皮。

辛,温。有毒。归肺、脾经。

杀虫,止痒。

1.体癣、手足癣、头癣等多种癣病有较好杀虫疗癣,祛湿止痒作用。以外用治癣为主,可单用浸酒涂擦或研末加醋调敷。现多制成10%~50%土槿皮酊,或配合水杨酸、苯甲酸等制成复方土槿皮酊外用,如鹅掌风药水(《中国药物大全》)。

2.湿疹,皮炎,皮肤瘙痒可单用浸酒外擦,或配大黄、苦参、黄柏等同用。

外用适量,酒或醋浸涂擦,或研末调涂患处。

只供外用。

10.蜂房

Fēngfáng

《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胡蜂科昆虫果马蜂Ploistesolivaceous(DeGeer)、日本长脚胡蜂P.japonicusSaussure或异腹胡蜂ParapolybiavariaFabricius的巢。全国均有,南方较多,均为野生。全年可采,但常以秋、冬二季采收。晒干或蒸,除去死蜂死蛹后再晒干,剪块生用或炒用。又名露蜂房。

甘,平。归胃经。

攻毒杀虫,祛风止痛。

1.疮疡肿毒,乳痈,瘰疬,顽癣瘙痒,癌肿本品能攻毒杀虫,攻坚破积,为外科常用之品。虽可单用,但更常与解毒消肿生肌药配伍应用。如《证治准绳》治疮肿初发,与生南星、生草乌、白矾、赤小豆共为细末,淡醋调涂。若与蛇蜕、黄芪、黄丹、玄参等为膏外用,可治瘰疬,如蜂房膏(《圣惠方》)。《圣惠方》又以此为末,调猪脂涂擦,治头上癣疮。治癌肿可与莪术、全蝎、僵蚕等配用。

2.风湿痹痛,牙痛,风疹瘙痒本品质轻且性善走窜,能祛风止痛、止痒而奏效。若与川乌、草乌同用,乙醇浸泡外涂痛处可治风湿痹痛,或配全蝎、蜈蚣、地鳖虫各等分,研末为丸服,治关节炎、骨髓炎(《虫类药的应用》)。治牙痛可配细辛水煎漱口用,《普济方》内即载有十数个以蜂房为主的治牙痛方。治风疹瘙痒,常与蝉衣等同用。此外,蜂房还可用治阳痿、喉痹、以及蛔虫、绦虫病等。

外用适量,研末用油调敷或煎水漱口,或熏洗患处。

11.大蒜

Dàsuàn

《名医别录》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sativumL.的鳞茎。全国各地均有栽培。5月叶枯时采挖,晾干。生用。

辛,温。归脾、胃、肺经。

解毒杀虫,消肿,止痢。

1.用于痈肿疔毒,疥癣大蒜外用或内服,均有良好的解毒,杀虫,消肿作用。治疮疖初发可用独头蒜切片贴肿处(《外科精要》)。民间亦常用大蒜切片外擦或捣烂外敷,治疗皮肤或头癣瘙痒。

2.痢疾,泄泻,肺痨,顿咳可单独或配伍入复方中用。如验方以大蒜煮粥送服白及粉治肺痨咯血。治泻痢,或单用或以10%大蒜浸液保留灌肠。大蒜还可防治流感、流脑、乙脑等流行性传染病。

3.钩虫病,蛲虫病治蛲虫病可将大蒜捣烂,加茶油少许,睡前涂于肛门周围。此外,大蒜还能健脾温胃而用治脘腹冷痛,食欲减退或饮食不消。

外用适量,捣敷,切片擦或隔蒜灸。内服5~10g,或生食,或制成糖浆服。

外服可引起皮肤发红、灼热甚至起泡,故不可敷之过久。阴虚火旺及有目、舌、喉、口齿诸疾不宜服用。孕妇忌灌肠用。

12.升药

Shēngyào

《外科大成》

本品由水银、火硝、白矾各等分混合升华制成。红色者称红升,黄色者称黄升。各地均产,以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研细末入药,陈久者良。又名红粉、三仙丹、红升丹、黄升丹。

辛,热。有大毒。归肺、脾经。

拔毒,去腐。

痈疽溃后,脓出不畅,或腐肉不去,新肉难生。本品有良好的拔毒去腐排脓作用,为只供外用的外科常用药之一。常与收湿敛疮的煅石膏同用,可随病情不同,调整二药的用量比例,如升药与煅石膏的用量比为1∶9者称九一丹,拔毒力较轻而收湿生肌力较强,2∶8者称八二丹,3∶7者称七三丹,1∶1者称五五丹,9∶1者称九转丹,则拔毒提脓之力逐步增强。此外,升药也可用治湿疮、黄水疮、顽癣及梅毒等。

外用适量。本品只供外用,不能内服。且不用纯品,而多配煅石膏外用。用时,研极细粉末,干掺或调敷,或以药捻沾药粉使用。

本品有大毒,外用亦不可过量或持续使用。外疡腐肉已去或脓水已尽者,不宜用。

13.轻粉

Qīngfěn

《本草拾遗》

本品为水银、白矾(或胆矾)、食盐等用升华法制成的氯化亚汞(Hg2Cl2)结晶性粉末。主产于湖北、湖南、山西、陕西、贵州等地。避光保存,研细末用。又名汞粉、水银粉、腻粉。

辛,寒。有毒。归大肠、小肠经。

外用攻毒杀虫,敛疮。内服逐水通便。

1.外用治疮疡溃烂,疥癣瘙痒,湿疹,酒齄鼻,梅毒下疳本品辛寒燥烈,有较强的攻毒杀虫止痒及生肌敛疮作用。治黄水疮痒痛,配黄柏、蛤粉、煅石膏共为细末,凉水或麻油调涂,如蛤粉散(《外科正宗》);如配黄连末,猪胆汁调涂,治臁疮不合(《永类钤方》);或配风化石灰、铅丹、硫黄为细末,生油调涂治干湿癣,如如圣散(《圣济总录》);又可配大黄、硫黄加凉水调涂,治酒齄鼻、痤疮,如加味颠倒散(《疮疡外用本草》)。

2.内服治水肿胀满,二便不利本品内服能通利二便,逐水退肿。常配伍大黄、甘遂、大戟等同用,治水肿便秘实证,如舟车丸(《丹溪心法》)。

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或干掺,制膏外贴。内服每次0.1~0.2g,入丸、散服。

本品有毒(可致汞中毒),内服宜慎,且服后应漱口。体虚及孕妇忌服。

14.砒石

Pīshí

《日华子本草》

本品为矿物砷华Arsenolite的矿石,或由毒砂(硫砷铁矿)、雄黄等含砷矿物的加工品。主产于江西、湖南、广东、贵州等地。药材分白砒与红砒,二者三氧化二砷(As2O3)的含量均在96%以上,但前者更纯,后者尚含少量硫化砷等红色矿物质。药用以红砒为主。砒石升华的精制品即砒霜。砒石又名信石、人言。

辛,大热。有大毒。归肺、肝经。

外用攻毒杀虫,蚀疮去腐;内服劫痰平喘,截疟。

1.腐肉不脱之恶疮,瘰疬,顽癣,牙疳,痔疮本品外用具攻毒杀虫,蚀死肌,去腐肉之功。虽可单用贴敷,因易中毒且引起剧烈疼痛,故多配其他药物以轻其剂缓其毒。若治恶疮日久,可配硫黄、苦参、附子、蜡同用,调油为膏,柳枝煎汤洗疮后外涂,如砒霜膏(《圣惠方》)。若配明矾、雄黄、乳香为细末,可治瘰疬、疔疮等,如三品一条枪(《外科正宗》)。

2.寒痰哮喘本品味辛大热,内服能祛寒劫痰平喘。主治寒痰喘咳,久治不愈,可配淡豆豉为丸服,如紫金丹(《普济本事方》)。此外,古方还用治疟疾,现已少用。

外用适量,研末撒敷,宜作复方散剂或入膏药、药捻用。内服一次0.~0.g,入丸、散服。

本品剧毒,内服宜慎;外用亦应注意,以防局部吸收中毒。孕妇忌服。不可作酒剂服。忌火煅。

15.铅丹

Qiāndān

《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纯铅加工制成的铅的氧化物(Pb3O4)。主产于河南、广东、福建、云南等地。生用或炒用。又名广丹、黄丹。

辛,微寒。有毒。归心、肝经。

拔毒生肌,杀虫止痒。

外用治疮疡溃烂,湿疹瘙痒,疥癣,狐臭,酒齄鼻本品辛寒,具拔毒、化腐生肌、收湿、杀虫止痒之功。可治疗多种疮疡、顽癣、湿疹等。配黄明胶,治疮疡初起红肿或脓成未溃者,如敛疮内消方(《普济本事方》);配煅石膏、轻粉、冰片研细末,外掺疮上治痈疽溃后不敛,如桃花散(《马氏方》)。铅丹又为制备外用膏药的原料,常与植物油及相关解毒、活血、生肌药熬制成外贴膏药应用。此外,本品内服,可治惊痫癫狂,疟疾。因其有毒,现已很少应用。

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熬膏贴敷。内服每次0.3~0.6g,入丸、散服。

本品有毒,用之不当可引起铅中毒,宜慎用;不可持续使用以防蓄积中毒。

16.炉甘石

Lúgānshí

《外丹本草》

本品为碳酸盐类矿物菱锌矿石,主含碳酸锌(ZnCO3)。主产于广西、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全年可采挖,采挖后,除去泥土杂石,洗净,晒干。有火煅、醋淬及火煅后用三黄汤(黄连、黄柏、大黄)淬等制法。水飞用。

甘,平。归肝、胃经。

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

1.目赤翳障本品甘平无毒,可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为眼科外用常用药。与玄明粉各等分为末点眼,治目赤暴肿,如神应散(《御药院方》);若与海螵蛸、冰片为细末点眼,可治风眼流泪,如止泪散(《证治准绳》)。

2.溃疡不敛,湿疮,湿疹,眼睑溃烂有生肌敛疮,收湿止痒,解毒诸功效。常配煅石膏、龙骨、青黛、黄连等同用,以提高药效。如治疮疡不敛,配龙骨同用,研极细末,干掺患处的平肌散(《御药院方》)。若配黄连、冰片,可治眼眶破烂,畏日羞明,如黄连炉甘石散(《证治准绳》)。

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水飞点眼、吹喉。一般不内服。

宜炮制后外用

17.硼砂

Péngshā

《日华子本草》

本品为天然矿物硼砂的矿石,经提炼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产于青海、西藏等地。一般8~11月间采挖。除去杂质,捣碎,生用或煅用。又名月石、蓬砂。

甘,咸,凉。归肺、胃经。

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

1.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翳障本品能清热解毒,消肿防腐,为喉科及眼科常用药且较多外用。若配伍冰片、玄明粉、朱砂同用,可治咽喉、口齿肿痛,如冰硼散(《外科正宗》)。若配冰片、炉甘石、玄明粉共为细末点眼,可治火眼及翳障胬肉,如白龙丹(《证治准绳》);若配冰片、珍珠、炉甘石、熊胆为细末点眼,治火眼及目翳,如八宝眼药(《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2.痰热咳嗽本品味咸性寒凉,内服可清肺化痰。较宜于痰热咳嗽并有咽喉肿痛者。可与沙参、玄参、贝母、瓜蒌、黄芩等同用。

外用适量,研极细末干撒或调敷患处;或化水含漱。内服,1.5~3g,入丸、散用。

本品以外用为主,内服宜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pz/9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