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礼岐伯论三
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 据今五千年左右的上古时代,人们陆续告别了渔猎,开始定居生活。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兴起,医药学也有了空前的发展。继伏羲、神农之后,以黄帝为代表的华夏民族在西北地区崛起。传说黄帝为了医治人民的疾病,经常召集一些医学家在“明堂”讨论医学理论,研究有关疾病的诊治问题,岐伯就是第一位被邀请与黄帝对话的医生。 三、岐伯的贡献前已述及,一部《黄帝内经》,实质上应该是《岐伯内经》,所以大而言之,《内经》的贡献,基本上也就是岐伯的贡献。当然《内经》中还有黄帝、雷公、伯高、鬼臾区、少俞、少师等人的议论,但毕竟只占很小的比重。由于有关岐伯的其他著作均已亡佚不存,故我们探讨岐伯的贡献,仍然只能从《内经》中的有关论述谈起。概括而言,岐伯对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01总结了上古以来的医药理论和经验。岐伯在《内经》中的许多论述都是总结性的。而这种总结在中国医学史上基本上属于首次。如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分别以“七”、“八”为纪,总结了男女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生长、发育和生殖、衰老的规律,指出肾气的盛衰,是决定人体生、长、壮、老、已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根本条件。岐伯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这样的概括性总结,反映了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直至今日,仍然指导着中医的养生和治疗。岐伯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论述了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人们不同的生理状态、疾病规律和治疗方法:“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瘍,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民陵居而多风……其民华食而脂肥……其治宜毒药……。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其治宜灸焫……。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痹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即东方宜砭石,西方宜药汤,北方宜灸焫,南方宜针刺,中央宜导引按跷。这种因人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思想,从而被认为是中国医学地理学的发端。 方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内经》虽然着重讲述医学理论有关问题,但对方药的运用也给与充分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pz/9899.html
- 上一篇文章: 粽情飘香端午那缕阳光
- 下一篇文章: 药店一晚卖了多盒安宫牛黄丸会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