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端午,上海这些彩旗飘扬的非遗龙船
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jk100f.com/ 五月五,过端午 赛龙舟,敲锣鼓 小体祝大家端午安康 端午起源是什么? 有哪些民俗? 在上海又有什么代表性的习俗呢? 今天,就跟着小体一起来了解下 端午起源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它起源于先秦时代,一直流传至今。端午在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名字,例如端五、重午、重五、端阳、天中节、浴兰节、蒲节、女儿节、娃娃节、五月节等等。这些名称的产生时代不一样,涵义也不同。 端午民俗 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人们创造了五彩缤纷的节日活动,例如采集百药,悬挂菖蒲、艾蒿,缠五色线,佩带香囊,喝雄黄酒、菖蒲酒,吃棕子,龙舟竞渡等等。 粽子,古书也写成糉子,或者叫角黍,它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时令食品。在早期,粽子有顺应季节变化和帮助季节运转的意义。后来粽子的象征意义越来越丰富,辟邪、纪念屈原等内容逐步渗透其中。 端午节饮用的酒有菖蒲酒、雄黄酒、菖蒲雄黄酒和朱砂醑等。用菖蒲根或叶子来泡酒,即菖蒲酒,简称蒲酒。雄黄酒,是把雄黄研碎,溶解在酒里。 香囊,指装裹了药物或香料的袋子。各地名称不一,有香囊、绣囊、香包、香布袋、艾包、雄黄荷包、朱砂袋等等。 端午节最热闹的活动,当然还数龙舟竞渡。端午竞渡在晋代已经出现。南北朝至隋朝,端午竞渡主要流传于南方地区。 罗店划龙船 在上海就有“端午节”罗店划龙船习俗,这一民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每年端午期间举行的罗店龙船文化节,给上海市民与各地游客带来一个热闹的端午。 罗店划龙船习俗,明清以来盛行于罗店镇,是富有地域特色的端午龙船遗风。让我们跟随该项目传承人张国忠老师一起来了解下吧! 龙船装饰 罗店龙船的船体脱胎于“滩船”,小巧玲珑,平底、昂首、翘尾,能在当地曲折狭小的河道中灵活行驶。 龙船的龙头用整段樟木雕刻而成,并形成“鳄嘴、虾眼、麒麟角、口含明珠,颚下长须飘拂、遍体鳞甲叠彩”。 明代罗店龙船通常为5条,以“五色船”著称,一船一色,船体、旗仗、人物衣饰色彩相同,旗饰图案花纹俱为彩绣。清代船数增至七条,又取“水兰禾绿”之意而为“七彩”,是为“七彩龙船”之来历。 旗仗是罗店龙船造型艺术的精华部分,船体的旗架分上、中、下三层,插有薄刀旗、蜈蚣旗和三角旗,中央高矗着大帅旗,全船共大小彩旗53面,绣罗伞14顶,旗色与船体颜色相配,上绣各种图案,花团锦簇,绚丽夺目。 旧时划龙船时,不仅河岸街市遍挂灯彩,而且,灯彩也直接用于龙船之上,白天划龙船,灯彩挂于牌楼四角;夜间划龙船,灯彩还替代部分旗仗。 江南龙船都建亭台楼阁,飞檐回廊,但罗店龙船上的门楼却与别地不同,是本土真实建筑“真武阁(又称北极阁)”的缩影。 船尾设艄亭,艄亭与牌楼首尾呼应、相应成对。艄亭尾部有九件长柄古式兵器,此装饰源于越王勾践以龙舟练兵的传说。人们为龙船披上人间的武装,期待神龙保境佑民。 水上表演 罗店划龙船“轻竞驶、重观赏”,由台角、打招、吹打等水上表演组成。 “台角”间可组合成戏剧故事的情节画面,给观众以悦目的视角享受,通常以传统剧目为多,如“天仙配”“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最精彩的是“打招”,向左转叫“打左招”,向右转叫“打右招”,连续转叫“打连环招”,从而变换出“链条串”“荷花箍”“交叉环”“团团转”等队形。 船队行进时,数船配合,交叉往返,旋转迂迴,变换出各种姿态,或同向追逐,或相向穿行,或顺流竞驶,或逆水调头。 小体为大家带来 一组罗店龙船美图 一睹龙船的风彩吧! “尚武?承文?传艺”体荟非遗主题展 源远流长的非遗文化 需要你我共同的传承守护 在上海体育博物馆 体荟非遗主题展内 也有着罗店龙船的故事 欢迎来打卡文化印记哦! 部分图:上海宝山 来源:上海发布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ry/12833.html
- 上一篇文章: 今日端午,起来过节啦西安新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