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六、水银

水银性寒,治疥杀虫,

断绝胎孕,催生立通。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水银

拼音ShuǐYín

别名白澒(《淮南子》),姹女(《参同契》),汞(《别录》),铅精、流珠、赤汞、砂汞(《石药尔雅》),灵液(《纲目》),活宝(《药材资料汇编》)。

出处《本经》

来源为一种液态金属。主要由辰砂矿炼出,少数取自自然汞。通常用辰砂矿石砸碎,置炉中通空气(或加石炭及铁质)加热蒸馏,再经过滤而得。自然汞不甚多见。

原形态①辰砂,详"朱砂"条。

②汞

常温下为银白色液体小珠,在-39℃时成等轴晶系之八面体,在℃挥发成气体。固体时的条痕为银白色,具光亮的金属光泽。比重13.6(液体时)。易挥发。产于辰砂矿的氧化带,常成小珠球存在于矿脉及岩石的洞隙内和浮土中。

生境分部产贵州、广西,云南、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性状在常温下为不透明的重质液体,全体呈银白色,微有亮光,极易流动或分裂为小球,流过处不留污痕,遇热易挥发。以银白色、光亮、流动灵活、在纸面流过处无痕迹者为佳。不溶于水、乙醇、盐酸。能溶于硝酸、热浓硫酸中,形成汞盐。加白垩或脂肪可研至极细。能与多种金属形成合金。

(二)、药用价值

炮制同脂肪研成细粉或油膏用。

《雷公炮炙论》:"在朱砂中产出者,其水银色欲红,收得后,用葫芦盛之,免致遗失。若先以紫背天葵并夜交藤自然汁二味同煮一伏时,其毒自退。若修十两,止用煎二味汁各七镒,和合煮足为度。"

性味辛,寒,有毒。

①《本经):"味辛,寒。"

②《别录》:"有毒。"

归经入心、肝、肾经。

①《玉楸药解》:"入手少阴心、足少阴肾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杀虫,攻毒。治疥痹,梅毒,恶疮,痔瘘。

①《本经》:"主疥、瘘、痂、疡、白秃,杀皮肤中虱,堕胎,除热,杀金、银、铜、锡毒。"

②《本草拾遗》:"利水道,去热毒。"

③《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疾,催生,下死胎。治恶疮,除风,安神,镇心。"

④《本草衍义》:"治小儿惊热,涎潮。"

⑤《本草蒙筌》:"和大枫子研末,则杀疮虫;佐黄芩为丸。则绝胎孕。"

⑥《纲目》:"镇坠痰逆、呕吐、反胃。"

⑦《本草汇言》:"点搽杨梅恶疮。"

用法用量外用:和它药研末调敷。

注意大毒之品,不宜内服,孕妇尤忌。外用亦不可过量或久用,以免中毒。

①《本草经集注》:"畏慈石。"

②《药对》:"畏砒霜。"

③《本草拾遗》:"人患疮疥,多以水银涂之,性滑重,直入肉,宜慎之。"

④《本草经疏》:"头疮切不可用,恐入筋络,必缓筋骨,惟宜外敷,不宜内服。"

(四)、复方

复方①治疥癣疮,经年不差:水银一两,白矾一两,蛇床子一两,雄黄一两,闾茹末一两。上药,入炼了猪脂半斤,都研侯水银星尽,便用敷之,日三两上。(《圣惠方》水银膏)

②治燥癣:水银、胡粉。研令调以涂之。(《肘后方》)

③治热疮疥癣,痒痛不可忍者:水银、芜荑。酥和涂之。(《近效方》)

④治杨梅毒疮:水银、黑铅各一钱(结砂),黄丹一钱,乳香、没药各五分。为末,以纸卷作小拈,染油点灯,日照(熏)疮三次。(《纲目》)

⑤治痔,谷道中虫痒不止:水银、枣膏各二两。同研相和,拈如枣形状,薄绵片裹,纳下部。若痛者,加粉三大分作丸。(《梅师集验方》)

⑥治白癜风:水银拭之令热即消,数拭之,差乃止。(《千金方》)

⑦治腋下狐臭:水银,胡粉。上二味,以面脂研和涂之。(《千金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三一七、轻粉

轻粉性燥,外科要药,

杨梅诸疮,杀虫可托。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轻粉

拼音QīnɡFěn

别名汞粉(《本草拾遗》),峭粉(《日华子本草》),水银粉(《嘉佑本草》),腻粉(《传家秘宝方》),银粉(《本草述》),扫盆(《本草便读》)。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粗制氯化亚汞结晶。

生境分部产湖北、河北、湖南、云南等地。

制法用砖砌一炉灶,上有10个炉眼,每一炉眼放一平底锅。先将胆矾3.5斤、食盐3斤放于盆内,加水约3斤混合,放入水银6.25斤,搅拌成粥状,再加入红土约10大碗,拌和成半干半湿的软泥块,分成10份,捏成馒头形。另在平底锅中央撒一层沙土,将馒头状物分别放在沙土上,并用陶碗或瓷盆盖上,再用泥封固,以防泄气。先放在炉旁。每炉约用上等木炭47斤,先在炉外烧之全红,再装入各炉眼内,略烧片刻,即行通火,将炉眼中央摆成空型,若见有火苗之处,用炭压盖不使上燃,再将炉门关闭,开始闷火。等到炭已烧透,至无火苗,且外被一层白灰时,将已封固的平底锅放在每个炉眼上,将炉门关闭。22小时后开锅,则见锅内出现多数多角形片状雪花样结晶,用鸡翎扫下,拣去杂质,遮光密闭保存。红土与沙仍可继续使用。

①《品汇精要》:"凡作粉,先要作麯,其作麯之法:以皂矾一斤,盐减半,二味入旧铁锅内,以慢火炒之,仍以铁方铲搅不住手,炒干成麯,如柳青色。其升粉法,先置一平台,高三尺余,径二尺,不拘砖垍,以荆柴炭一斤碎之如核桃大,烧于台上,扇炽,每升粉一料,用水银一两二钱,麯二两二钱,内石臼内,石杵研,不见水银星为度,却入白矾粗末二钱,三味搅匀,平摊铁鏊中心,约厚三分许,鹅翎遍插小孔,将澄浆瓦盆覆之,缝以盐泥固济,勿令太实,实则难起。置鏊于炽火上,候微热,以手蘸水轻抹其缝及盆,复用砖立鏊下,周护火气,待火尽、盆温,揭之,勿令手重,重则振落,其粉凝于盆底,状若雪花而莹洁,以翎扫之,瓷器收贮。其盆鏊浊滓,入后料再升。"

②《纲目》:"升炼轻粉法:用水银一两,白矾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不见星,铺于铁器内,以小乌盆覆之,筛灶灰盐水和,封固盆口,以炭打二炷香,取开则粉升于盆上矣。其白如雪,轻盈可爱。一两汞,可升粉八钱。"

性状为片状结晶,状似雪花。色白,有银色光泽。体轻,手捻易碎成白色粉末。以洁白、片大、明亮、呈针状结晶、质轻、无水银珠者为佳。不溶于水与酸,放在铁片上加热,则逐渐变为黄色,最后化为青烟,不留痕迹。加氢氧化钾液,析出黑色氧化亚汞,加氨水振摇之,则变为黑色。

化学成分主要含氯化亚汞。天然产者,名角汞矿,但平常都用人工制备,为无味无色(平常带淡黄色)鳞片状结晶。化学上又名甘汞,其干燥品含HgCl不得少于99.6%。本品毒性虽小,但与水共煮,则分解而生氯化汞及金属汞,后二者都有剧毒;在曝光时,甘汞颜色渐渐变深,亦起同样变化而具剧毒。

(二)、药用价值

药理作用轻粉外用有杀菌作用,内服适量能制止肠内异常发酵,并能通利大便。甘汞口服后在肠中遇碱及胆汁,小部分变成易溶的二价汞离子。二价汞离子能抑制肠壁细胞的代谢与机能活动,阻碍肠中电解质与水分的吸收而导致泻下;且可抑制肠中细菌将胆绿素变为胆红素,又因肠内容物迅速排出,影响了胆绿素的转变,故服药后大便可成绿色。二价汞离子吸收后,还可与肾小管细胞中含巯基酶结合,抑制酶的活性,影响其再吸收功能而有利尿作用。大量可致中毒。用阿拉伯胶制成轻粉混悬液灌胃,其半数致死量小鼠为毫克/公斤,大鼠为毫克/公斤。中毒后小鼠的心、肝、肾皆有不同程度的病变,肾小管上皮细胞最显著,有浊肿、脂变、坏死等,卵巢中部分较大滤泡破碎,且有白细胞浸润。轻粉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苗、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性味辛,寒,有毒。

①《嘉佑本草》:"辛,冷,无毒。"

②《医学入门》:"有毒。"

③《本草从新》:"辛冷而燥,有毒。"

归经入肝、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杀虫,攻毒,利水,通便。治疥癣,瘰疬,梅毒,下疳,皮肤溃疡,水肿,臌胀,大小便闭。

①《本草拾遗》:"通大肠,转小儿疳并瘰疬,杀疮疥癣虫及鼻上酒齄,风疮瘙痒。"

②《本草衍义》:"下涎药并小儿涎潮、瘈疭多用。"

③张元素:"洁净府,去膀胱中垢腻。"

④《医学入门》:"消水肿,止血痢,吐风涎。"

⑤《纲目》:"治痰涎积滞,水肿臌胀,毒疮。"

⑥《本草正》:"治瘰疬诸毒疮,去腐肉,生新肉。"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调敷或干撒。内服:研末,2~5厘;或入丸、散。

注意内服宜慎,体弱及孕妇忌服。

①《本草拾遗》:"畏磁石、石黄。忌一切血。"

②《品汇精要》:"虚人不宜服。"

③《本草经疏》:"凡闭结由于血虚不能润泽;小儿疳病,脾胃两虚;小儿慢惊,痰涎壅上;杨梅结毒,发于气虚久病之人,咸不宜服。"

(四)、复方

复方①治诸疥疮:轻粉五钱匕,吴茱萸一两,赤小豆四十九粒,白蒺藜一两,白芜荑仁半两,石硫黄少许。上六味,捣研为散,令匀。每用生油调药半钱匕,于手心内摩热后,遍揩周身有疥处,便睡。(《圣济总录》神捷散)

②治人面上湿癣:轻粉、斑猫(去翅、足)。上研细,用温水以鸡翎扫之周围。(《普济方》轻粉散)

③治小儿生癣:猪脂和轻粉抹之。(《仁斋直指方》)

④治小儿头疮:葱汁调腻粉涂之。(《濒湖集简方》)

⑤治风虫牙疳,脓血有虫:轻粉一钱,黄连一两。为末掺之。(《普济方》)

⑥治杨梅疮癣:汞粉、大风子肉。等分为末,涂之。(《岭南卫生方》)

⑦治杨梅疮毒:轻粉、胡桃仁、槐花(炒,研)、红枣内各二钱(轻粉宜减量)。捣丸。分作三服,初日鸡汤下,二日酒下,三日茶下。三日服尽。(《杨诚经验方》)

⑧治杨梅:血丹、轻粉各等分。猪胆汁调搓。(《疡医大全》)

⑨治下疳阴疮:轻粉末干掺之。(《积善堂经验方》)

⑩治臁疮不合:轻粉五分,黄蜡一两。以粉掺纸上,以蜡铺之。敷在疮上,黄水出。(《永类钤方》)

⑾治小儿涎喘:无雄鸡子一个。用鸡子清入轻粉一分(宜减量),拌匀,银器盛置汤瓶上蒸熟,三岁儿食尽,当吐痰或泄。壮实者乃可用。(《串雅内编》轻粉顶)

⑿治水气肿满:汞粉一钱(乌鸡子去黄盛粉,蒸饼包,蒸熟取出),苦葶苈(炒)一钱。同蒸饼杵丸绿豆大。每车前汤下三、五丸,日三服。(《医垒元戎》)

⒀治血痢:腻粉五钱,定粉三钱。同研匀,用水浸蒸饼心少许,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或十丸,艾一枝,水一盏,煎汤下。艾汤多亦妙。(《秘宝方》)

⒁治大小便关格不通,腹胀喘急:腻粉一钱(宜减量),生麻油一合。相合,空腹服之。(《圣惠方》)

⒂治大便不通,十月秘者:枣一枚(去核),腻粉一钱(宜减量)。上以腻粉纳于枣中,和白面裹之,于火上炙令熟,碾罗为末。以煎汤调,顿服之。(《圣惠方》)

各家论述①《木草衍义》:"水银粉,下涎药并小儿涎潮、瘈疭多用。然不可常服及过多,多则其损兼行。若兼惊,尤须审谨。盖惊为心气不足,不可下,下之里虚,惊气人心不可治,若其人本虚,便须禁此一物。"

②刘完素:"银粉,能伤牙齿,盖上下齿龈属手足阳明之经,毒气感于肠胃,而精神气血水谷既不胜其毒,则毒即循经上行,而至齿龈嫩薄之分为害也。"

③《医学入门》:"轻粉,《经》云利大肠,东垣又云抑肺而敛肛门,何也?盖轻粉经火本燥,原自水银性冷,用之于润药则利,用之于涩药则止,所以又能消水肿,止血痢,吐风涎。要之虚病禁用,实者亦量用之。"

④《纲目》:"水银乃至阴毒物,因火煅丹砂而出,加以盐矾炼而为轻粉,加以硫黄升而为银朱,轻飞灵变,化纯阴为燥烈,其性走而不守,善劫痰涎,消积滞,故水肿风痰湿热毒疮,被劫涎从齿龈而出,邪郁为之暂开,而疾因之亦愈。若服之过剂,或不得法,则毒气被蒸,审入经络筋骨,莫之能出,痰涎既去,血液耗亡,筋失所养,营卫不从,变为筋挛骨痛,发为痈肿疳漏,或手足皲裂,虫癣顽痹,经年累月,遂成废涸,其害无穷。陈文中言,轻粉下痰而损心气,小儿不可轻用,伤脾败阳,必变他证,初生尤宜慎之。"

⑤《本草经巯》:"水银粉,疗体与水银相似,第其性稍轻浮尔。大肠热燥则不通,小儿疳病,因多食甘肥,肠胃结滞所致,辛凉总除肠胃积滞热结,故主之也。其主瘰疮疥癣虫及鼻上酒鼓风疮瘙痒者,皆从外治,无非取其除热杀虫之功耳。"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三一八、灵砂

灵砂性温,血脉能通,

止烦辟邪,虚人忌用。

(一)、概述

《中华本草》:灵砂

拼音LínɡShā

别名二气砂、神砂、平口砂、马牙砂、人造朱砂

出处灵砂,宋代唐慎微首先将其着录于《证类本草》,据所载炼制方法:“用水银一两,硫黄六铢,细研,先炒作青砂头,后入水火既济炉,抽之如束针纹者,成就也。”其合成物即为硫化汞,也就是人造朱砂。早在《本经》就有“水银……溶化还复为丹”的记载,已认识到朱砂分解反应的可逆性。后世炼丹家在此基础上逐渐掌握了朱砂的分解与合成技术,从而炼成灵砂,隋代青霞子即是其中之一,并以之应用于医疗。

来源药材基源:为以水银和硫黄为原料,经人工加热升华而制成的硫化汞(Hg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生境分部灵砂主产黑龙江、广东、贵州、四川。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为针柱状集合体,呈扁平块状,完整者呈盆状,上表面平坦,底面圆滑,或一面平坦另面粗糙,有小孔;侧面结晶呈直立针柱状,似栅状排列。红色、暗红色或紫红色;条痕红色,不透明;晶面金刚光泽。体重,质脆而软,易碎。无嗅,味淡。以色红、鲜艳、体重者为佳。

显微鉴别反射偏光镜下:灰色、微黄色。内反射亮红色。偏光颜色常被内反射掩盖。反射率27%(伏黄)。斜交解理明显,相当强的非均质性。

透射偏光镜下:为红色,透明。具多色性:Ne橙红-红色,No暗红色。平行消光。一轴晶。正旋旋旋旋光性。

品质标志(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规定:本品含硫化汞(HgS)不得少于98.0%。

(2)杂质含量限制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规定的方法检查与标准溶液4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深(0.1%)。

硫黄或汞球: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规定的方法检查,不得有汞球,亦不得有硫黄球。

化学成分主要含硫化汞(HgS)。

(二)、药用价值

鉴别(1)取本品粉末,用盐酸湿润后,在光洁的铜片上摩擦,铜片表面显银白色光泽。加热烘烤后,银白色即消失。(检查汞盐)(2)取本品粉末2g,加盐酸与硝酸(3:1)的混合液2ml,使溶解,蒸干,加水2ml使溶解,滤过,滤液显汞盐与硫酸盐的鉴别反应。参见“朱砂”条。

(3)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3.61(1),3.38(2),2.88(10),2.38(1)。朱砂衍射与此同,都由较纯净的三方晶系HgS(辰砂)组成。

炮制取水银g,硫黄30g。将铁锅放在火炉上或电炉上,先倾入硫黄,至熔化时再倾入水银搅拌,使其粘合。如有焰起,以醋喷之,待不见水银颗粒时,取出置乳钵内研细,然后倒在用耐火材料制成的砂罐内,盖以瓷碗,用粘土或石膏封固裂缝。再置炉火上烧炼,火力要均匀,瓷碗底中要注满水,水干再注入热水,以水干12次为度。将砂罐取下置铁架上,待冷后揭开瓷碗,将升华物刮下研末,即为灵砂。

性味甘;温;有毒

归经心;胃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祛痰;降逆;安神;定惊。主头晕吐逆;反胃;小儿惊吐噎膈;心腹冷痛;心悸;怔忡;失眠;遗精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3-1g,每日1次;或入丸、散。

注意不宜久服,不能过量。虚证者慎服。孕妇禁服。入药忌用火煅。

1.《证类本草》:“恶磁石,畏咸水。”2.《局方》:“忌猪羊血、绿豆粉、冷滑之物。”3.《纲目》:“不可久服。”4.《本草经疏》:“凡胃虚呕吐,伤暑霍乱,肺热生痰,病属于虚,非关骤发者,咸在所忌。”

(四)、复方

1.治脾疼翻胃:灵砂一两,蚌粉一两(二味同炒略变色,研细),丁香、胡椒各四十九粒。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煮半夏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翻胃生姜汤吞,虚人脾痛炒盐汤下,煨汤尤佳。(《普济方》粉灵砂)

2.治翻胃,脏寒停饮后吐:灵砂一两,丁香、木香、胡椒各半钱。上为末,枣肉杵丸如绿豆大。每服六十丸,姜汤下(《普济方》引《如宜方》)

3.治翻胃鬲食肠结呕吐:灵砂一钱,玄明粉三钱。上为末,每服五分,拌豆腐吃下毕,饮酒一杯。(《古今医统》灵砂玄明粉)

4.治冷气乘心作痛:灵砂三分,五灵脂二分。研极细,稀糕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石菖蒲,生姜汤下。(《仁斋直指附遗方》灵砂丹)

5.治虚人夜不得睡,梦中惊魇,自汗,心悸:灵砂一钱(研),人参半钱,酸枣仁一钱。为末,红枣去核取肉为丸。临卧时枣汤送下五七丸。(《简易普济良方》)

6.治精脱自泄:灵砂(水飞)、龙骨(火煅,飞)各一两,缩砂仁、诃子(最小者,热灰略炮,取出捶取肉)各五钱。上为末,糯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十五丸,至二十丸、三十丸,早晨温酒下,临卧熟水下。(《普济方》秘精丹)

7.治诸虚痼冷,厥逆:水银三两,硫黄一两,炼成者,研细,糯米糊丸麻子大。每五七丸,至十五丸,空心人参枣汤或盐汤下;疝气偏坠,木肾肿痛,茴香酒下;虚劳喘嗽,生姜、乌梅、苏梗煎汤下;腰腹满痛,莪术煎汤下;盗汗溺多,煅牡蛎入盐煎汤下;痎疟不已,桃柳枝汤下;吐逆反胃,丁香、藿香煎汤下;白浊遗精,白茯煎汤下;中风痰厥面青,木香磨汤研灌;走注风遍身痛,葱白酒下;脚痛,木瓜煎汤下;气滞,生姜、陈皮煎汤下;妇人血气痛,延胡索、五灵酒醋各半煎汤;小儿慢惊,沉困胃虚神脱,人参、丁香煎汤下。(《医学入门》灵砂丸)

各家论述论灵砂之坠阳交阴,镇摄精神作用:1.李时珍:灵砂“升降阴阳,既济水火,为扶危拯急之神丹,但不可久服耳。苏东坡言,此药治久患反胃,及一切吐逆,小儿惊吐,其效如神,有配合阴阳之妙故也。时珍常以阴阳水送之尤妙。”(《纲目》)2.缪希雍:“灵砂虽称水火既济,阴阳配合,然而硫汞有毒,性亦下坠,止可惜其坠阳交阴,却病于一时,安能资其养神益气,通灵于平日哉。”(《本草经疏》)3.黄宫绣:“盖水银性秉最阴,硫黄性秉纯阳,同此煎熬,合为一气,则火与水交,水与火合,而无亢腾飞越之弊矣。故凡阳邪上浮,下不交而至虚烦狂躁、寤寐不安、精神恍惚者,用此坠阳交阴,则精神镇摄,而诸病悉去。”(《本草求真》)

摘录《中华本草》

特殊声明:

华夏本草博大精深,我们认识中草药,学习祖国医学,只为弘扬中华国粹!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中药大辞典》等著作,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资源共享,弘扬中医文化。对于文中所述野生动物药材,本人主张取药尽量取其替代品,医者有仁心,请保护动物,还有,有些动物是比如萨斯、冠状病毒等病毒的宿主,请一定要注意防范,别轻易接触使用!另外,文中所述医方,请遵医嘱再用药,切不可私自开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ry/5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