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溯源兼赏端午词高级班
端午溯源 一、端午名称(一)“端午”二字的由来端午节本来是写作“端五”的,因为端午节是农历的在五月初五日,端字代表“初五日”,在晚唐文人李济翁的《资暇集》一书中记载:“端,始也,仲夏端五,谓五月五日也,今书端午,其义无取。予家元和中端五诏书,无作午字。”这就是端午本作“端五”的证明。后来为何又写作“端午”了呢?很可能与干支纪月有关系,根据干支纪月法,五月记为“午月”,也许这就是端五后改作端午的依据。干支纪月对应表而“端”是开始的意思,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开始的五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jìng)《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既然端午节是在五月的初五这一日,那么就是五月的“端五日”。(二)端午的别名端午节还有很多别称,端午节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名最多的一个。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多达二十多个,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每一个名称,都代表了人们对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独特理解。1.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有在五月初五这一天用兰草汤沐浴,去污防病的风俗,因此将端午成为“浴兰节”。2.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子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粽叶长的胜利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3.女儿节明代的文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在五月初一至初五,给还未出嫁的女孩儿系上端午索,戴艾叶和五毒灵符,一为装饰,二为避邪。而已经出嫁的女孩儿在这一天也要回娘家,在头上插火红的石榴花打扮自己。因此,这几日也被称为女儿节。“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书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三)端午节的由来在我国,端午节的由来至少有十种不同的说法,包括起源于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介子推、祭祀龙、起源于香兰沐浴的风俗等等。二、端午的风俗(一)食粽端午节讲究吃粽子。最开始,北方的粽子是茭白叶包裹黍(shǔ)米,再用草灰拌水煮熟,形状是三角形,被称为角黍。南方的粽子是用大米装入竹筒煮熟,叫做筒粽。(二)驱邪祈福古人认为端午节是毒日,因此要想办法驱邪。端午驱邪最常用的是菖蒲、艾草和大蒜。人们将其用红线捆起来挂在门上驱邪。因为菖蒲的样子像宝剑,以艾草像鞭子,蒜头像锤子,因此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此外,人们还在端午这一日系五彩丝线、挂彩蛋、挂香包驱邪祈福。大人们喝雄黄酒,小孩子不能饮酒,大人就在孩子额头上用雄黄粉末蘸水画一只老虎或者写一个王字,再简单一些的,就点个黄点儿。(三)龙舟竞渡端午节不可不提的活动就是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最早或为纪念屈原,或为纪念伍子胥,或为纪念曹娥,龙舟传统中承载着中国人对于忠、义、孝的崇尚和追求。后来,龙舟竞渡成为端午节的传统活动,形成了临水边观看龙舟竞渡的习惯。龙舟竞渡,不仅为节日平添了热闹,划龙舟还体现了中国人追求的齐心协力、合作共赢的精神。(四)斗草为戏端午节当天,中国人还有斗草为戏的习俗。古人每年端午节时结伴去郊外采草药,收获之余,还会进行斗草的游戏。斗草分为两种,一是武斗,二是文斗。武斗的形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中可见一斑,其玩法是: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文斗是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谁对得多谁获胜。游戏中既有植物学的知识,又有文学知识,风雅又有趣。三、宋人过端午那些事儿我们都以为端午饮用雄黄酒是自古以来的风俗,殊不知宋人过端午并不饮雄黄酒,而是喝菖蒲酒。其实雄黄的药性不明显,副作用却很大,我们还是远离为好,更不要用雄黄粉在孩子身上点画。当然,食粽、悬挂艾叶辟邪在宋代是有的。在宋朝过端午,除了吃粽子,还要装扮一番。当时的人会在头上插艾草,手臂上戴着五彩丝线编织成的合欢索,合欢是合家欢乐的意思。腰间还要缠着“道理袋”,也就是用红白线编的小荷包,荷包里装上一小把稻子,一颗李子,有稻有李谐音“道理”。这是为了一年中都能碰到讲道理的人,不被蛮不讲理的人气坏了身体。品读《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想一想这是一首以端午为题材的词作,这个题材的作品不容易写出新意,你觉得这首词有何新巧之处?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北宋欧阳修学一学 1.生绡(xiāo):未经过漂染的生丝织品。古时多用以作画,因亦以指画卷。 2.浴兰:以兰汤沐浴,即用香草水洗澡。古人认为兰草能避不祥,故以兰汤洁斋祭祀。 3.菖蒲:一种水生植物,可以泡酒。 4.尊:同“樽”,酒杯。 5.瞢忪(méngsōng):睡眼惺忪之貌。 品一品 这首词是一首十分应景的词,词写端午节的风俗人情,既写实又富于艺术色彩。词的上阕“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两句,用颜色开场,营造热闹的场景。榴花盛放,色泽艳丽,“烘”字渲染出榴花之盛、颜色之艳、色泽之润。“垂垂”二字描绘出仲夏时节垂杨枝条垂落,枝繁叶绿。垂杨着雨,绿润似玉。红花绿树交相辉映,观之令人喜悦,与节日的气氛十分契合。“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三句,从写景渲染氛围转而写端午风俗。角粽、画扇都是端午常见之物,以五色新线缠粽,既添喜气又含避邪之意。金盘指的是装饰精美的盘子,以金盘盛装粽子,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食粽风俗的重视。节日的意义就在于希望的寄托以及对生活的热忱,词的上阕就在场景的转换和意象的选取中将节日的意义传递了出来。 词的下阕“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两句,在语义上承续上阕,继续写端午风俗。原本是兰汤沐浴、菖蒲泡酒也是常见的节日场面,但词人用一个“动”字和一个“共”字,将节日的热闹喜气都传递出来了。“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几句转换了角度,转写词人自己。词人酒后小憩,却被叶底黄鹂不时的啼鸣唤醒。好梦被惊破,一个“惊”字暗示词人睡得酣沉安逸,这份安逸闲适与前面所营造的热闹欢喜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令人感叹节日的美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ry/8364.html
- 上一篇文章: 共克时艰筑堡垒端午抗疫情更浓丨南海万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