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花式防疫法,竟然比现代花样还多
/明佚名《宋人耆英会图》局部 《说文解字注》言:“疫,民皆疾也。” 瘟疫一般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染性强的特点,可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及安全。据邓拓《中国救荒史》统计,中国古代疫病有明确文献记载的发生次数为:周代1次,秦汉时期13次,三国两晋17次,南北朝17次,隋唐五代17次,两宋金元52次,明64次,清74次。 中国古代民众在同各种疫病作斗争数千年间,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防疫经验,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医学古籍,其中芳香类中药的运用在防疫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今天来为大家介绍,古人是如何运用芳香中药进行防疫。 芳香类中药防疫的内服剂型呈多样性,有丸、散、汤和酒剂等。屠苏酒是著名的防疫药酒之一,由白术、桔梗和花椒等组成,古人常于除夕饮之以避除邪气。除此之外,较为特色的内服方法还有将药物如苍术、花椒放置缸或井中一段时间后饮用,此法除了有口服避疫的作用,还具有消毒水源防疫的作用。 /上海博物馆明丁云鹏漉酒图轴 图中一位双颊丰满、满颐髭须、岸然高古的雅士,箕踞席地和僮子倾醅漉糟,人物情态生动,清俊可爱 指将药物点燃,利用其燃烧时产生的烟气以避秽除疫的方法。艾草、苍术、甘松、檀香、沉香、降真香等香料是常用的芳香烧熏药物。通过烧熏既能达到消毒空气的目的,又使药物经口鼻窍道吸入,发挥祛邪避疫的作用,以增强机体防疫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宫廷还是百姓生活中,熏香成了各种史料和医药典集中最为常见的驱瘟防疫的方法。 /故宫博物馆素三彩镂空熏 此熏形体线条硬朗,用彩素雅,是一件既美观又实用的宫廷熏香用具 指将药物直接或炮制后装于囊内随身携带或悬挂屋中,使其气味于周身环绕或由口鼻吸入,发挥避疫效果。我国香囊的应用历史悠久,《山海经》曰:“佩之可以已疠”,民间也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佩戴香囊,不仅是一种民俗,更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 /上海博物馆 指将药物煎煮或浸泡后加水沐浴局部或全身的方法。药浴使避疫药物经皮渗透吸收,调和周身气血经络运行,从而达到祛除邪气的目的。清代刘松峰在《松峰说疫》一书中记载:“于谷雨以后,用川芎、苍术、白芷、零陵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泄其汗,汗出臭者无病”。 /《妃子浴儿图》 中国古代诞生礼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洗三:婴儿出生后第三天,要进行沐浴仪式 指将药物筛粉或烧灰,涂抹于全身或肌表的某些部位以防疫。如《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赤散方……亦宜少许以纳粉,粉身佳。牛马疫,以一匕着舌下,溺灌,日三四度,甚妙也。”,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亦记载:“辟温气,雄黄散方……以涂五心额上鼻人中及耳门。“ /故宫博物馆铜镀金四方委角粉盒 盒四面均装饰有透雕花卉图案,中间透雕五蝠捧寿纹,是清朝宫廷用具 芳香类中药具有解表发散、开通窍道、除湿和中、调畅气血、芳香补益等作用,从古至今在我国防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医家创造了多种简单易行的内服外用防疫方法,灵活应用芳香类中药防疫,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芳香类中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应用也十分广泛。在各地公布的中医预防方案中的内服中药,其中一类便以芳香避秽、健脾燥湿药为主,如河北、云南和江西等地的防疫方中便含有藿香、苍术、白术和紫苏叶等芳香类中药。外用法以佩戴香囊较为广泛,黑龙江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布的新冠病毒防控方案中推荐使用的防疫香囊方药包含艾叶、苍术、藿香、佩兰、冰片和薄荷等多种芳香类中药。 参考文献: [1]邓拓.中国救荒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56-57. [2]刘康,段鸣鸣.论葛洪香疗防疫方法及其现代启示[J].湖南中医杂志,,38(07):98-.DOI:10./j.cnki.issn-..07.. [3]苏益麒,吴振起,张天宇,杨雯惠.芳香类中药在防疫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民间疗法,,30(14):1-4.DOI:10./j.cnki.11-/r...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xw/11387.html
- 上一篇文章: 古代人是如何驱蚊的当真是科学无公害你也
- 下一篇文章: 印象湖南端午源头龙舟故里魅力汨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