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芒种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一般在公历的6月5日至7日。芒种时最适宜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黄米)、稷(高梁)等,故有“芒种、忙忙种”之说。

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人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天气湿热,故称“黄梅天”。

小满的养生原则是:通过脏腑饮食养生和经络养生来预防和调整脏腑、气血的微小失衡,保证脏腑功能顺通安和。饮食宜清补,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饮食。传统的端午节也在芒种前后。民谚云:“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即端午节没过,就不要把御寒的衣服脱去,以免受凉。

吃粽子是有益于健康的。包粽子的苇叶和荷叶都有清热解毒功效。粽子的主料粳米可以益气、生津、清热。枣子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端午节民间有悬挂艾叶、菖蒲、蒜头的习俗,并称为“端午三友”。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和大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并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值得提倡。

但是饮雄黄酒就不科学。雄黄虽可杀虫、除湿、止痒,但有剧毒,日服3克即可使人体中毒,轻者恶心、呕吐、腹痛、大小便困难,重者可损害心、肝、肾等重要器官。

“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此谚语形容的是“夏懒”。防止“夏懒”从多方人手。首先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尽量午睡,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在高温和暴晒下的存在时间,并要有必要的防护用品,如草帽、防晒霜、披风、墨镜等。及时补充水分、盐分和维生素,大量出汗后不要只喝白水,可以在其中加入适量食盐、白糖、果汁等。经常洗浴,保持汗孔通畅。

(四)夏至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一般在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此时太阳黄经为90°,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也就是达到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的白昼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如海南这天的日照时间为13小时,杭州为14小时,黑龙江的漠河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后,太阳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时间缩短,故有“吃完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之说。

夏至虽然白昼最长,却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接近地表的热量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

夏至之后空气对流旺盛,午后到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此雨来去突然,降雨范围小。故称“夏雨隔田坎”。刘禹锡更是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之名句形容之。

《礼记》描述了夏至节气的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节气时可以割鹿角,蝉开始鸣叫,半夏、木槿开始繁茂开花。

夏至是阳气最为旺盛的时节。“夏至一阴生”,自夏至开始,体内阴气开始萌动。要注意及时补充津液,多饮水,因水为阴中之阴。

暑易伤气。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夏至之后,天气炎热,出汗量大增。中医有“血汗同源”之说,认为汗液为津液所化,血液唾液同出一源。

夏季多汗则易使心气涣散。嵇康在《养生论》中说:夏季“更宜调息养心,常如冰雪在心”,告诉人们在炎热的夏季,应当调整呼吸,使心神安静,意念中如同“冰雪在心”,就不会被炎热搅乱心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xw/11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