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习俗知多少跟着小苏和阿槑来画中寻节
我苏特稿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粽子飘香的端午节又来了。 在古代,就有不少文人墨客写诗赋词为端午节“打CALL”。在欧阳修眼里,它是“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在苏轼笔下,它是“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如今,端午节依然是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小苏携手 南京阿槑推出端午节特别策划,让我们在画中重温那些端午节的习俗和美食~吃粽子: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吃粽子是过端午的必备仪式,现在超市里的粽子种类多样,但总感觉少了份小时候的味道。 儿时的端午节,大多是自己去采摘新鲜的粽叶。小孩们也搬着小板凳围坐在一起学着包粽子:“将几片粽叶放在一起卷成一个漏斗状,在漏斗状的筒中装入糯米,上部的粽叶向下折盖住糯米,最后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夜晚,闻着厨房飘出的粽香,睡着了又被馋醒。 赛龙舟: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吼一声,锣鼓喧天;划一桨,欢呼雷动……端午龙舟竞渡活动不容错过。赛龙舟历史悠久,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有生动描写:“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小时候,你有没有坐在爸爸的肩头为龙舟赛摇旗呐喊过? 求平安:菖蒲驱恶迎喜庆,艾叶避邪保平安 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开端,古人形容此间“恶月恶日”、“五毒尽出”,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祛毒辟邪的习俗流传下来。 五毒是端午节重要的节令主题。它主要指蝎子、蜈蚣、蛇、蟾蜍、蜥蜴等五种毒虫。每到端午节,民间就有挂五毒图于门户,或者在儿童手臂、身上佩戴五毒形象饰物的习俗。夏季天气燥热,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古时,民间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在过去,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会被抹上雄黄酒,避免蚊虫上身。如今,此类旧习已不在民间流传。 “门插艾,香满堂。”艾草、菖蒲的独特香气已成端午“专属”的草药味道。五月初夏,雨多潮湿,细菌繁殖快,长辈们喜爱在大门上挂些菖蒲、艾草,借助它们的药味驱赶蚊虫,帮助防疫防病。 由于天气渐热,细菌病毒容易繁殖,抵抗能力弱的孩子很容易染病,于是就产生了为小孩画朱砂符、挂小香包、戴五彩绳、穿老虎鞋、额头画“王”字等习俗,寓有驱除灾害、求安康之意。 端午佳节即将来临 你的餐桌上是否已经准备好粽子 你的身边是否会有一枚精致的小香囊 门前的艾草是否已经插好 愿你如漫画里的人儿一样 尽情享受节日美好时光 小苏祝你端午安康:) (来源:南京阿槑/图编辑/吴颖)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xw/13223.html
- 上一篇文章: 端午佳节粽意浓,粽子究竟怎么吃才养生
- 下一篇文章: 端午佳节,竟是古人的卫生防疫日肝博士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