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逝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

老成都喜欢把“端午节”称为“端阳节”,我想多半是因为太“阳”在正“午”的时候最热,而每逢“端阳”川西坝子一般都会迎来火辣辣的“大太阳”的缘故吧。

老成都有一句俗话:“吃了五月粽,才把棉衣送”。虽现在的室外温度早就让小姐姐们提前几个月就穿上了“露肩、漏腿”的夏装,但一些历史悠久的品牌企业依旧保持着“端午节”后换夏装的传统。

乃至于在昨天30几度高温的烘烤下,依旧可以看到一群群白领小哥哥身穿笔挺的西装,手上提着一袋公司颁发的粽子,穿梭于地铁站点或共享单车之间......

他们的职业西装基本统一,深蓝或灰色,唯有领带彰显出青春的个性。他们大都是满头大汗眉骨紧缩,象一枚枚刚从蒸锅中捞出的“粽子”!

现在、而今、眼目下,粽子、皮蛋、咸鸭蛋都被商家升级成了“礼品”。各种包装五花八门,味道更是千奇百怪。

有“猪肉板栗”味的、“咸蛋香菇”味的、“三文鱼海鲜”味的(三文鱼味的,估计今年是卖不脱了)......

最奇葩的要数“冰激凌”粽子,看起来像个“粽子”其实是一坨“冰激凌”。买回来不进微波炉而是要进电冰箱,还必须要激冻!

如果用这种“冰激凌”粽子去汨罗江祭奠屈原,一但投递下水马上会融化成一团污浊的奶油泡沫,屈老夫子泉下有知也会掩鼻怒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还是七十年代的“端阳节”有节气味、有人情味、也更有“粽子”等端阳美味的香气......

七八十年代的端阳节,在露水还没有被人们的脚步带走时,老成都“东华门”的街道上就已经可以听到小贩担挑子“卖陈艾、卖菖蒲”的叫卖声了。

老人们说端阳节当天所有的草都是药,家家户户还会把陈艾和菖蒲挂在门框上。据说可以辟邪防病,风干了还可以熬水洗澡驱风祛湿......

粽子皮蛋和咸鸭蛋不会当天才去买,提前一周大人们就已经置办归一了。乡下有亲戚的这时就有口福了,有的提前一周就开始“打牙祭”。

皮蛋必须用烧椒、咸鸭蛋必须是红心翻沙,粽子的花样不多就一样“椒盐”味,红豆、糯米加盐巴和花椒......

那时候端午节国家不会单独放假,白天学生上学父母上班。只有老年人会从下午开始着手“端午节”的准备工作,他们开始清洗新鲜水灵的“苋菜”,成都人管它叫“汗菜”。

由于此菜生时为紫绿色、烹熟后为紫色汁液成红色,可以把一碗白米饭渲染成红色。老人们借此“忆苦思甜”教育我们说:“汗菜水就是农民伯伯流的血汗,所以一定要珍惜粮食不要洒饭更不能剩饭!”

后来我又用这话来教育女儿,结果她用筷子拨弄一下说:“苋菜有一种天然色素,叫苋菜红!存在于植物细泡中。细胞中的叶为绿色,因为色素含量高,绿色掩盖了红色。所以看到的生苋菜呈深绿色......”

隔壁茹儿嬢嬢家旧社会是开餐馆的,加上他爱人钟叔叔又是个上心的好男人,每逢过端午他们都自己包粽子。头几天钟叔叔就买回了粽叶、玖米(糯米)和红豆,端午前一天就把玖米和红豆用清水泡起,第二天还会有对门“北方水饺”的女师傅过来帮忙包粽子。

所谓会家不忙,对我们来说又要折又要填玖米,还要捆扎的活路在她们看来就是顺手几个动作!

就见她们一边摆龙门阵手上却不停,叶子操拢、收紧、装米、压实、包严、扎紧一气呵成......

粽叶在她们手上听话的翻转几下就成了大肚子“陀螺”,然后顺手用麻绳一捆“大闸蟹”一样的粽子就成了。

就中午“北方水饺”吊堂的功夫几十个粽子就规矩的躺在了蒸笼中,冒着清香象一个个玩具士兵整齐的接受茹儿嬢的检阅!

记得长顺中街有间“萧長兴”药铺,掌柜姓萧为人和善有旧时生意人的圆滑。每逢端午他就会提前包好雄黄、白芷、佩兰、沉香等中药材待售。

白芷、佩兰、沉香我家好像没有买过,雄黄倒是见识过几回......

《白蛇传》中许仙也是在端午节敬白娘子一杯“雄黄酒”,结果让白素贞显出了原形。一条水桶粗细的蟒蛇在许大官人的床上翻滚,结果交杯酒没有喝成,反而把许仙吓得两脚一蹬魂飞九天。

还好白娘子找来了闺蜜小青一起去盗取了千年灵芝,总算是把老公还魂了回来。

估计下回端午节这二位再不敢酒驾了......

我父亲喝雄黄酒时会用筷子沾一点在我额头上处一个“五梅花”,还说是二郎神的眼睛可以看清楚那些蛇变的人。耳朵上好像也会给我涂抹一些,当然不是为了躲避毒蛇,毒蛇只有成都餐厅的后厨才看得到,目的是为了“驱蚊”也记不得当时有没有效果。

晚饭时间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时段,汗菜和皮蛋是餐桌上的标配,再穷的家庭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时候还没有出现“注水猪”和“化工皮蛋”,每一枚皮蛋都是黄橙橙的象琥珀的颜色。皮蛋外层是半透明的蛋白象凉粉但比凉粉结实,象啤酒瓶的玻璃但比它软和......

上面还镶嵌了无数的冰花,就是“松花”据说必须是松木灰包裹的皮蛋才有!

那些讲究的家庭会先把皮蛋上的碱土小心的敲破,然后清洗出完整的蛋壳再敲破剥开。然后用一条鱼线来进行精准切割,和切割钻石差不多......

象我家就不太讲究直接两个对碰,蛋壳和碱土一起剥开再用清水把蛋白洗干净。然后丢到土巴碗头用筷子夹成碎片,完全不会顾及皮蛋的形象和感受。还粗暴的倒上酱油、保龄醋和熟油海椒......

皮蛋白吃起来有些像橡皮,不入味。蛋黄就是上品了,蛋黄还有一层相对固态的外皮,黄灿灿的。就是它透过了半透明的蛋白让大家看到“琥珀”的效果。

夹破这层黄油般的内核,里面就是如草莓果酱一样的“油心”这油心又叫“溏心”就是皮蛋的精华!!

用筷子沾上一点,沾一些调料然后放到口中咀嚼,有蚝油的香鲜也有巧克力的丝滑还有......

有钱人家里会把咸鸭蛋砍成一牙一牙的码放到盘子里,象白玉雕成的西瓜。用筷子先把蛋黄挑起来放到嘴里咀嚼,然后说:“嗯,翻沙了的,就是盐味大了点,下饭还可以空口吃太咸了点。”

我家父母都说自己不喜欢吃咸鸭蛋,所以全部给我我和弟弟,一人一个kun的。我们会用锥子把咸鸭蛋的一头尖尖夺一个小洞,然后用“刷把签”慢慢掏食,就像一只啄木鸟在修理树洞中的害虫!

其实到吃粽子的时候大家都已经吃好了,椒盐粽子是成都的特色不象江浙一带的内容复杂,但是它却久吃不厌。特别是头天没有吃完的第二天用油稍微一煎,更是外焦里嫩别有一番滋味......

晚饭后父亲还会给我们讲一些“端午传说”,还有龙舟会上枪鸭子的故事。后来我和弟弟长大成人后,很多年他都再没有讲过。

前年端午节我们一起聚餐,见他又津津有味的给外孙女小宝和小薇讲述“端午节”的故事。酒店的吊灯温暖而华丽,灯光下他的背影已然是风烛残年......

今天又是端午节,和以往不同的是父母都已经不在了人世。再也不会有人用雄黄酒为我们两兄弟点上“五梅花”。我也深知那时的父母并不是不喜欢吃“咸鸭蛋”。

新冠疫情到来之前父亲匆匆寻母亲西去,让我近段时间一直心乱如麻,每次想写几句都欲言又止又不知所云。

今天看到《平叔闲谭》中有一篇《端午》的文章才勉强提笔,想必内容会有些颠三倒四文笔语法也不够流程标准。将就看吧,权且当是一根用来掏咸鸭蛋用的“刷把签”吧!

端午习俗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根据史书记载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经过前段时间韩国将端午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端午节更加引起了国人的重视。

端午安康中国传统节日纪念·屈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xw/5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