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块三角圆

说不尽的端午节

文/郭延昌

  又到了吃粽子、插艾叶、赛龙舟的时候。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称五月节、端阳节、午日节、重五、菖蒲节、诗人节等,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等。在所有的节日中,从来没有一个节日像端午节这样,蕴藏了那么纷繁的文化符号,承载着那么厚重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

  端午节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节日。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书中对端午时分食粽子、戴艾草、挂菖蒲等习俗均有详细记载。

  闻一多先生经考证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早在新石器时代,在长江中下游的古百越国,就有在五月初五这天“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还要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在急鼓声中,人们驾驭着被雕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做竞渡的游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绝大部分古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之中,其余部分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壮族、傣族、黎族,还有一部分演变为越南、老挝、缅甸、印度等国境内的京族、傣族、佬族、阿豪姆族等民族。因此,端午节不但早已成为全中华民族的节日,而且也是东南亚、印度、日本、韩国等流行“汉字文化圈”地区人民的重要节日。

  端午节是一个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节日。

  仅就其起源来讲,除古百越国的祭龙说之外,至少还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五月进入万物峥嵘时节,故有万民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说;二是认为进入农历五月后,各种毒虫开始出没,故有“怯恶月”之说;三是人物纪念说。主要是为了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浙江一带,也有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和东汉孝女曹娥之说。

  在我国,端午节期间的风俗丰富多彩,可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其表现形式,集中地体现为游赏、敬长、禳灾祈福等各种形态。

  端午节是一个全民同乐的节日。

  苏轼的《南歌子·游赏》真实地记录了端午时分人们出行游玩赏景时怡然自得的情景:“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流。”

  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其日正是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色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不特富家巨室为然,虽贫乏之人,亦且对时行乐也。”

  白居易也曾有诗写端午斗草:“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嘻嘻。”

  据史料记载,河北赵县的地方官府,在端午节当日,都要邀请城中的士大夫汇聚于城南宴饮赋诗,称为“踏柳”。陕西兴安地方官在端午节当日率僚属观赏竞渡,称为“踏石”。在重庆石柱县,端午当日,由四人抬着一张铺着红毯的大方桌,敲锣打鼓上街游行。毯上置有一位用竹篾编成的骑虎道士,称为“出端午佬”。端午当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互掷,聚观者达数万之众。

  在淮河流域和江浙等地,在端午节当天,年轻媳妇都要拿出自己亲手包制煮熟的粽子,打开后看谁包粽子用的粽叶长,粽叶最长者被视为心灵手巧之人,还要给予一定的奖赏。

  在浙江桐庐县,端午节当日,所有乡塾的学童皆俱礼于师长,名为“衣丝”。甘肃镇原县在端午当日,乡塾子弟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在福建许多地方,儿媳妇于端午节当日须向公婆敬献寿衣、鞋袜、团粽、扇子等,称为“祈寿”。在冀南和河南北部,每逢端午时节,成了家的晚辈都要给直系长辈送馒头、粽子、酒肉等,称为“送新麦”。

  端午当日,不但民间互赠吉祥物,连皇帝也不例外。唐太宗就有给大臣送扇子的爱好。曾在端午当日赠送给司徒长孙无忌和吏部尚书杨师两把飞白扇,还送过刘温叟一把执扇。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贴,却疑账主怕灵符。”这是陆游《乙卯重五诗》和清代诗人李清山《节令门·端阳》中对端午时节民间包粽子、插艾叶、采杂药、吃冷食、挂菖蒲、喝雄黄酒、贴灵符等传统习俗的生动描写。

  在北方好多省份,都有在端午期间制作并赠送“五毒饼”的习俗。将印有蛇、蜘蛛、蜈蚣、蟾蜍、蝎子五种毒虫印记的面饼蒸(烤)熟后食用。谓之可避“五毒”之侵。端午节前后三天,家长都要在自己未成年儿女的手腕上缠绕七色彩线,谓之可消蛇虫叮咬之灾。山西解州一带少年儿童,在端午节时人人佩戴艾叶,称为“去疾”。陕西同官县民间,端午节时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江苏高邮更有系百锁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吃“十二红”等习俗。在广东从化,人们在端午节当日正午,用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在海南、台湾、香港等地,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门上都要挂起菖蒲、艾草和贴钟馗画像,成人饮雄黄酒,小孩佩戴香草包,寓意避邪保平安。

  端午节是一个怀念英雄的节日。

  如果说我们的先人出于游赏、敬长、禳灾祈福之愿望而创立了端午节并衍生出诸多习俗,那么,因为多年前楚国大夫屈原的“汨罗一跳”,使得吃冷食(粽子)和竞渡(赛龙舟)这两种传统习俗更加深入人心了。人们因怕鱼鳖噬咬其身而将糯米团饭掷于江中,为了寻找屈子之身,放舟驾船沿江往来穿梭。尤其是竞渡,无论是规模,还是场面,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诚如宋朝黄裳《木兰花·竞渡》所写:“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尤为重要的是,因为屈原,使得纪念英雄这一在特定时期形成的特定习俗更加发扬光大了。在湖南汨罗市,在竞渡之前人们都要到屈原祠进行祭拜。把自制的披挂着红布的龙头放在祠内,祭奠完毕后把龙头安放在木舟上开始竞渡。这样既祭拜了龙神,又纪念了屈原,可谓一举两得。

  在屈原的家乡湖北秭归,也有在竞渡之前祭拜屈原的习俗流传至今。其祭奠场面在《隋书地理志》中这样记述:“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

  唐朝张耒《和端午》云:“竞渡深悲千载怨,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苏轼《屈原塔》云:“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更有明朝边贡《午日观竞渡》云:“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可见,在许多地方,尤其在两湖地区,端午节与祭奠屈原和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早于屈原多年,同样在五月初五这天被逼拔剑自刎,又被吴王夫差命人装入皮囊抛入大江之中的吴国直臣伍子胥,东汉上虞为救父身于五月初五毅然投江殉节的14岁孝女曹娥,因其忠贞刚烈和忠孝节义,都被当地人民视为英雄,都在端午时节享受到顶礼膜拜的崇高礼仪。在有些地方,甚而有端午期间纪念介子推、勾践、秋瑾的习俗。他们和屈原一起,为端午这一普通的节日注入了浓重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元素,因而受到全中华民族的广泛敬仰和崇拜。这也顺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自古豪杰多慷慨,从来英雄不寂寞。

转载请注明:武安手机台

■文字:郭延昌■编辑:袁 琪

■责编:孔丽芳

■编审:郝 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xw/9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