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端午节,“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下面这些端午节冷知识,你知道几个?屈原其实姓芈(发米音)

司马迁曾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国国君姓芈,至少在春申君黄歇代楚自立之前,楚的国姓就是芈。屈是屈原的氏,当时姓与氏分开。如《始皇本纪》:“(嬴政)姓赵氏。”《孝武帝本纪》中就没有出出现姓王氏的说法。

来源于网络

五月初五为什么叫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缘起和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节。晋代周处《风土记》就说过:“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午。”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午同义。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未必人人都能吃粽子?

心血管病患者吃多了肉粽容易加重心脏负担。老人和儿童吃多了粽子,容易消化不良。胃肠道病患者吃多了粽子容易导致胃部不适。糖尿病患者吃多了粽子,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所以吃粽子也需要量力而行哦,健康过节,开心过节。

喝热雄黄酒实际上等于吃砒霜?

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民间便认为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性温、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主要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雄黄少量饮用,可治惊痫、疮毒。现代科学证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喝雄黄酒其实等于吃砒霜,雄黄含有较强的致癌物质,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尤其是加热后。由于雄黄具有腐蚀作用,所以一定要经医生指示,并遵古法炮制的雄黄酒才能喝。

端午节餐桌上的五黄是哪五黄?

五黄指的是: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黄酒。中医认为,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结合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提升精力。古时,五黄餐是富人才有的排场。今天,不妨也搞个端午“五黄”聚会,让老风俗也有新滋味。

端午节最初是古代的高温预警?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表示,端午节的形成最早与“夏至”节气有关,意在提醒人们为祛病防瘟做好准备。中国的很多节日与节气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端午”与“夏至”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夏至”提醒人们高温到来,在阳光雨水充足、有益于农作物生长的同时,蚊蝇开始滋生,疫病流行。过去科技水平不发达,人们在认识到这一现象后,便有意识地在“夏至”之前选择一个时间节点,举行一些活动来提醒大家注意防病。“避瘟保健”成为最早的端午节日主题。古时候,人们还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一定要用各种方法驱除五毒之害,这些信仰长期在民间流传,因此才有了采药、沐兰汤、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采茶、制凉茶等各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

端午节驱五毒,指的是那几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来源于网络

端午节还要“躲端午”

躲端午是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冷知识?可以在评论区一起讨论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zz/10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