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轩辕氏与黄帝之间的关系
在过往的文章中,其实我一直在回避讨论“轩辕氏”与“黄帝”的关系,刚好在x乎有朋友邀请我回答与之相关的问题,这里就同步发一下。 《越绝书》载:“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臧。夫神圣主使然。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 比《越绝书》更早的《庄子》有:“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按《庄子》所述,轩辕氏、祝融氏、伏羲氏等,同神农氏一样,是结绳记事时代的人物。黄帝晚于神农氏,这是先秦文献及《史记》的一致说法。 此外,《山海经》中记载了轩辕之丘,《山海经·海外西经》有:“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 而关于轩辕之丘的所在,《山海经》也有明确的记载。 《山海经·西山经》有:“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 当前我们对《山海经》的记载还是有分歧的,但可判定出轩辕之丘与西王母所居是相邻的,而“西王母”指向西王母国的所在,大致是在今青海、甘肃境内,且有过迁徙,轩辕之丘亦在此间。 显然,“轩辕”不仅是一个人物、氏族,也是一个地名,而地名与氏族往往又构成一对多的关系,这是因为同一个地区往往会在不同时期归属于不同部族。例如齐地,自少皞时代至战国,历经了数个主人。 《左传》有:“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 爽鸠氏——季荝——逢伯陵——蒲姑氏——吕尚,而后属于田氏。而在这些部族的统治时期,很可能也都称之为“齐”,至少商代是称之为“齐”的,故《山海经》有“北齐之国”,而殷墟甲骨卜辞也有关于“齐”的记载,显然,无论是姜齐还是田齐,这个“齐”都是继承来的。秦汉之后,仍有多个政权以“齐”为国号,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是普遍存在的,这其实是一个传统,属于部族间的文化传承,故而每个朝代都会有一个国号。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轩辕”与“黄帝”,“轩辕”作为一个地名,数千年来自然也是更换过多个主人的,而黄帝作为一个部族首领,是有可能成为其主人之一的,也就是说,如果黄帝曾经占据过轩辕之丘,那么,称之为“轩辕氏”是成立的,但他这个“轩辕氏”是继承来的,而不是最初的那位轩辕氏。 也就是说,《越绝书》与《庄子》中所载的“轩辕氏”指的应该是最早的那位“轩辕氏”,正如《左传》和《吕氏春秋》中记载的“陶唐氏”并非是帝尧,而是最早的那位比黄帝还要古老的“陶唐氏”。 同样,《庄子》中提及的“祝融氏”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这个祝融氏最初与伏羲氏、神农氏同列“三皇”,见于《白虎通义》引用的《礼》,也比黄帝更古老。而楚人祭祀的祖先是晚出的一位祝融,据说是黄帝的后代,是高辛氏时期的一位火正,这其实也涉及到部族与部族之间的继承与发展。 自汉代开始,学者们搞不清氏族、首领与地名之间的关系,例如讲轩辕氏,就认为这是黄帝的称谓,且仅属于黄帝,同理,提及有虞氏就对应舜,提及陶唐氏就对应尧,这就将上古史搞得一塌糊涂。 后人为了能自圆其说,有两个路径:一个是尽可能地延长上古首领的寿命,以此来对应“xx氏”存在的时间,所以黄帝、尧、舜的寿命都很长;一个是将“xx氏”对应为某个人的子孙后代,例如,舜对应有虞氏,那么舜的后代就都以“虞”为氏,这其实问题不大,但这个思路掩盖了替代的存在,如将虞、夏、商的虞国都归为舜之后,可以说,如果不是史料明确地记载周代的“虞”是姬姓,很可能也被归为舜之后了。 总之,“轩辕氏”早于黄帝是先秦学者的共识,但不妨碍黄帝被称之为“轩辕氏”,只要他曾经占据过轩辕之丘,沿用了那位古老的“轩辕氏”的称号即可。 前面讲轩辕之丘临近西王母,故在《穆天子传》中,周穆王拜访西王母的同时到达黄帝之宫是合理的。 当然,并不是说黄帝一定被称之为“轩辕氏”,这个其实还有待探讨,只是说,这个可能性是有的,而且可能性还非常大,《史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应该是有根据的,且不与先秦文献相矛盾。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zz/10817.html
- 上一篇文章: 黄冈春节打糍粑,花朝时软曲粑,还有好吃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