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pf.39.net/bdfyy/bdfhl/181211/6706972.html

导读

仲春时节,我走访在桂阳境内蜿蜒曲折的古盐道上。悠悠岁月,漫漫盐道,曾经编织了影响深远的生与死的悲壮历史,诉说了无数盐客苦辣酸甜的凄美故事。芳草萋萋,野花簇簇,古盐道迄今却一片荒芜。我沐着清凉春风,着意去探访古盐道曾带给疲惫挑夫们些许温暖的伙铺、客栈。一连几日,寻访了多位长者,深深被他们讲述的故事打动。历尽沧桑的古盐道上,那些商人盐丁歇脚的古盐道伙铺、客栈,演绎了许许多多人间冷暖的温情故事。(连载八)

庆祝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

文史专辑系列

桂阳县财政局友情出品

合作媒介/桂阳县文联《蓉城》读本

总策划/肖晖总编审/刘忠

本期策划/李跃华编审/谭向明

撰文/王桂松统筹/雷云

本文作者(左一)乐善桥采访曹义丙

乐善桥“刘老四客栈”

访问对象:曹义丙,男,82岁,年就读桂阳三中初中九班;曹义丙妻子,72岁;曹师傅,男,66岁,曹义丙侄儿。

桂阳太和潭沙村乐善桥,又叫观音桥。这里风景宜人,山水如画,一条小河从村前弯曲流过,河边绿树成荫。还有一座漂亮的乐善桥,桥旁有一个大凉亭。大凉亭附近有很多做生意的,小商小贩排成行,主要卖饺粑、油饺、白米粥、打糖、凉粉、针线小百货等。

太和镇乐善桥

曹义丙老人精神抖擞,热情带我们去观看古道上的乐善桥,一边讲述。这是一座步道桥,以前靠山这边有两尊菩萨,一尊白色的观音菩萨,一尊红棕色的桥王菩萨。菩萨两边有一副对联:“满座祥云垂世界,一群英气挽乾坤”。乐善桥的石柱上也有一副大对联,为乐善桥村人曹义胜题写的:“乐地任遨游,来来去去皆自得;善人无幸致,劳劳碌碌又何妨”。菩萨早已不见,这两幅对联还在,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当年乐善桥香火好旺,桥王菩萨旁边悬挂了一口大钟,有脸盆大,墙上钉着一个功德箱,过往客商烧纸求佛保佑,往功德箱丢进一个铜板,守桥老人便敲一下大钟,回荡的钟声往两边青石板路传过去。

乐善桥内景

曹义丙妻子说最热闹的是乐善桥铺上,是当年村民居住的一条小街道,迄今尚存一条完整的青石板古盐道。进铺上的路口,有一座古老的凉亭,叫做“护善亭”。小街两边满是房屋,前后四户人家办了小客栈,有刘先祥(刘老四)、刘焕生、周成厚等人,生意做得蛮好。曹义丙老人说话很有概括性,说铺上几家客栈的店主都是招待热情,服务周到,正儿八经做生意。再加上风景留人,用水方便,客栈也有足够水用。以前来往的大部分是挑担人,一身汗臭,跳进河里洗个澡,好舒服啰。晚上洗了衣服干不了,第二天早上把湿衣服往扁担上一挂,就高兴上路了。

被荒草淹没的护善亭

乐善桥铺上几家客栈,生意最好的是“刘老四客栈”。刘老四亲和力强,做到了童叟无欺,贫富不论。有钱无钱的过路客同样对待。他的妻子患眼疾,主要他一个人做事,也靠儿女勤快帮忙。刘老四有一个儿子叫刘水源,如今健在,快80岁了。

乐善桥老铺

有一年夏天傍晚,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挑了一担盐艰难地来到铺上,盐担左肩换右肩不停地换着,穿了一件新衣服,由于反复摩擦,肩膀上衣服都磨烂了。刘老四一问才知道,这个老人最近拉肚子,浑身无力。当晚刘老四找了一点药给他吃。第二天一早,刘老四挑起老人的盐担,把他送到乐善桥那边去了,来回有两里路。乐善桥地势很高,上这边石梯十七级,下那边石梯十五级,刘老四生怕老人摔下桥去。

曹义丙老人还讲了一个关于村前小河的真实故事,深情回忆乐善桥河水清澈、河鱼成群、村民纯朴厚道的往事。大概是年,国民党某部开往广东,路过乐善桥,正逢倾盆大雨,当晚就驻扎在村里,有三百多人。据说营长是太和山脚村人,军队官兵在村里没有胡作非为,老老实实紧靠在村民屋檐下躲雨。为了准备晚餐,往河里扔了一个手榴弹,捞上来几担鱼。铺上刘老四等几个客栈主家以及一些村民,给驻扎部队送去了姜、蒜、辣椒等香料……

本文作者九王庙采访徐用秀、李宗文母子

九王庙“刘柏芝客栈”

访问对象:徐用秀,女,87岁;李宗文,男,62岁,徐用秀儿子,伤残军人;雷英武,男,56岁,九王庙村民。

桂阳县黄沙坪街道沙坪村有一个九王庙的小村庄,距盐行街以南约七八公里处。关于九王庙地名的来由,有两个美丽的传说。一说很久很久以前的朝代,先后出过九个皇帝,所以叫九王庙。一说很久很久以前的某年六月大旱,沙坪连续五十多天滴雨未下,一个骨瘦如柴、蓬头垢面的小叫花子挨户乞讨,所有村民都善待了他,一个老婆婆把仅有的一个馍馍给他吃。原来这个小叫花子是南海龙王的第九个儿子。小叫花子走后的第三天,沙坪地带便淅淅沥沥地下了三天雨,以后三年都风调雨顺。

雷英武讲述九王庙的故事

徐用秀老人87岁了,身体健朗,头脑清醒,只是耳朵有点聋,说话还蛮有味道。她的家庭是一个军人之家。徐用秀的丈夫李太保,早几年去世了,享年81岁。李太保是一位最可爱的抗美援朝 战士,年10月参军,当时只有14岁。她的儿子李宗文是从河北当兵复员回来的伤残军人。徐用秀两娘崽待人真诚,说话毫无保留。李宗文按照我的意思,慢慢向他母亲问话,徐用秀老人都是笑眯眯地饶有风趣地回话,像拉家常一样。

新建的九王庙庙屋还在,从遗留下来被掩埋的四方基石、墙转角的长条青石就可以看出,原来九王庙很大,有几栋房屋,庙内有一尊硕大的菩萨。过去九王庙香火缭绕,古盐道路人络绎不绝,顺路烧香拜佛的人来来往往。九王庙街上有五六家客栈,生意都很好。

九王庙老街

徐用秀的公公名叫李本维,是一名师公,多才多艺,当地百里有名,会看风水、做法事。据说还会轻功,赤脚敢上刀梯,像爬楼梯一样踩上十八把刀梯。还会耍火宝珠,就是不知用什么做成的火球,尽力往天空抛上十几米高,落下来又可以双手接住。如果是在夜晚表演,像一条火龙朝夜空窜上去又窜下来,景象漂亮又神奇。当年众多客商歇脚九王庙客栈,兴致勃勃来观看李师公气功杂耍表演或做道场,驱赶了挑脚们一天的劳累。

九王庙出土的古代箭镞

开客栈的是她婆婆刘柏芝,漂亮能干。她婆婆刘柏芝吃苦耐劳,想尽办法为投宿的客人做好服务。那时用蒸饭,客多时要蒸十多筒米(一筒一斤)。刘柏芝蒸的米粉肉在村里做得最好,用高脚蒸肉钵,碗很深,下面放了干腌菜,上面放一层豆豉辣椒,香喷喷的好下饭,客人最喜欢吃这道菜。那时一宿两餐,只要五角钱,一晚一早有饭菜吃;吃得好的一餐要一角钱,一荤一素;吃的差一点的,五六分钱,就是两个素菜。用的钱是纸票,长方形,水红色,纸张质量很好。

九王庙村口有一块青石路标,上面写着“左往南乡,右往水东。李昌盟”。树立石标的李昌盟,就是李宗文的曾祖父李昌月的哥哥。当年李家四兄弟在村里生活过得去,爱做好事,很有威望。哥哥李昌盟在去连州的路口树立了石头路标,弟弟李昌月则在村子南面挖了一口水井,至今井水清澈。

九王庙盐道废弃的水井

开客栈的刘柏芝对待客人尽心尽力。冷天人少时,她会为你打好洗脸洗澡的热水;人多时,她就用大脚盆打一大盆热水,让大家一起洗脚。碰到天旱水少,她也要想办法给每个客人两勺水,打湿汗帕擦一擦身子。山里热天蚊子多,刘柏芝再忙也要去割艾叶,一担一担往家里挑,扎成小把晒干,专为客人热天睡觉驱蚊用。每当夜深人静,村子街道四处飘来浓浓的艾叶香,均是从几个客栈飘出的驱蚊艾香……

视界桂阳团队盐行街采访李敦苏

盐行街“王和顺客栈”

访问对象:李敦苏,男,83岁,盐行街原住居民;王和顺的子女:雷光荣,81岁,继女;王让槐,79岁,长子;王太德,75岁,次子。

盐行街旧时是一条极其繁华的街道,是湘南重要的盐业集散地。那些年盐商云集,车水马龙,歌台舞榭,店铺连连,热闹非凡。盐行街店铺最多的是盐铺和客栈。

盐行街入口记事碑

“王和顺客栈”在盐行街小有名气。王和顺(—年)和妻子熊氏(—年)均是嘉禾人,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来到盐行街做小生意,不久后开起了客栈,一直开到年。两口子苦心经营,为人大方,用心待客,客栈生意持续兴旺。至年,王和顺被同行推选担任盐行街客栈行业的管委会主任。

83岁高龄的李敦苏老人,被盐行街居民尊称为“盐行街的活字典”。暮春时节的一天,李老拄着拐杖,领着我寻找王和顺开过客栈的商铺。李老说王和顺是租房开铺,最开始租用李敦阶的铺子(66号),接着租用何天富的铺子(56号),最后租用李馀的铺子(8号)。租房从街道下面租到街门口,说明生意做得好,越靠近街门口租赁费越贵,直到年才买下8号这一套房子。

盐行街街景

王和顺客栈生意兴隆,自有其中缘由。王和顺人分标致,能说会道,讲究诚信,社交事宜完善。熊氏眉清目秀,端庄贤惠,少言多做,里里外外一把好手。家庭抚养四五个崽女,夫妻唯有努力苦干。说来难以相信,夫妻开了客栈,还要卖酒,还要开荒种地,还要饲养猪婆。桂阳石榴下(今宝山机修厂地段)、八角井旁边,共有菜土七八块地,合计近三亩。养猪婆一年出两窝,有年一只大猪婆一窝下了三十多只猪崽,最后卖了十六只。

王和顺妻子熊氏与小儿家人合影

王和顺擅长做嘉禾水酒,街邻乡亲啧啧称赞。只要开盖取酒,酒香四溢,街道闻香。熊氏手脚麻利,极爱干净,全屋整洁有序,客人进屋顿感惬意。熊氏每吐口水,必到二进屋内的天井去,保持地面干净,以身作则。熊氏大字不识几个,却有大家闺秀言行。纳鞋绣花,唱歌哼曲,样样在行,尤其擅唱嘉禾哭嫁歌……

每当夜幕降临,便是王和顺客栈忙碌时刻。客人进进出出,人声吵叫。王和顺端坐进屋右边柜台,边记客名,边吆喝接待。经常客人同时涌进屋来,货担瞬间堆满全屋。带盖盐篓、一米高的苎麻捆、硕大灯草担、小货郎担一起堵塞门口。王和顺一边码堆货担,一边快乐地高呼:马上开饭了!今天出了新水酒,自己去舀啊,不要醉啊,明天要赶路,酒钱爱丢不丢!“丢”是指自己把钱丢进柜台的钱洞里。熊氏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小簸箕大的四耳铁鼎锅早溢出饭香,熊氏一边炒菜,一边把棕色瓦钵排开,一边招呼客人:自己拿瓦钵去装饭,到我这里来拿菜,洗澡热水到后屋啊。熊氏开完饭,马不停蹄去其他客栈和邻居那里借被子,翌日早上又须归还。别人借被子五分钱一床,熊氏总是坚持给七分……

王和顺客栈旧址

熊氏信耶稣教,偶尔得空,常去县城十字街耶稣教堂念经祷告。其实熊氏也信佛,一辈子都在吃“花斋”(在特定的时间里吃素的一种方式。)。她的睡房窗边永远贴着耶稣教祷告图案,上面有字:“上帝慈爱,永疵世界和平;耶稣恩典,恒庇天下太平”。心有善念,付诸言行。熊氏行走路上,凡见荆棘石头,她总是捡起丢开。日夜爬涉在古盐道的盐商盐丁,常患疾病。熊氏常常买一大盒何济公(止痛散热消炎用),一包橙黄色的雄黄粉(解毒杀虫祛痰截虐用),碰到他们急用,便私下免费给一小包何济公,或用火纸包点雄黄给患者,以备遥远路途之用。

年的一个寒冬腊月,熊氏发现厅屋里多了一担稍小的苎麻担子。卖苎麻队伍的领头人解释,有个十五六岁的小奶把跟起来的,脾气好倔,为了省钱,人不肯进屋。熊氏好急,拉着领头人到街上去寻找。在三眼井上面一户人家的柜台上,小奶把蜷缩单薄的身子睡着了。熊氏要领头人霸蛮把他扯回客栈,抱了一床自家的棉被,在前楼挤出一块地方让小奶把睡下,并细声细语安慰他,不会收他的宿费,明早的饭钱也免了。造孽哦,这么小就挑担下广东卖苎麻……

END

来源:视界桂阳编辑:蓉小妹

桂阳招聘网丨桂阳房产网丨桂阳相亲网丨桂阳拼车网丨桂阳便民信息网

桂阳好店

桂阳汽车网

桂阳直播间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往期精彩回顾▼

好事情!这个暑假家长们可以放心了!

最新!桂阳高考成绩如何?看这里!

谁整理的?最新最全的桂阳公交路线指南来了!快收藏!

招聘小编有意者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zz/6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