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人神邀你共度佳节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这个词最早起源是唐玄宗的生日,端午被正式定名是开元16年,即公元年。古代用十二地支对应月份,午就是五月。所以在唐玄宗以后,端午在民间专指的就是五月初五,也就是现在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传说

说到端午节,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就是屈原。

史记上记载,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怀王的大臣。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直到后来,人们在这江河之上划龙舟寄托哀思,再演变成了现在的龙舟竞赛。另外,当时百姓们担心水里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纷纷拿出米团投入江中,这个习俗到现在就演变成了吃粽子。

另外,在江浙一带流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逃出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还有一个说法,是说为纪念东汉一孝女,叫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驱五毒

端午节,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个月份在古代民间的俗忌中,被认为是“毒月”、“恶月”,要驱五毒。

五月,天气渐转湿热,许多虫害频繁,而五月五日又是九毒日之首,所以在这一天,按习俗都要喝雄黄酒、戴香包、插菖蒲艾草……都是为了要驱邪避恶。

一杯雄黄酒引发的“血案”

端午本是万家欢乐的节日,然而在几百年前的大宋临安城里,这天却发生了一场爱情悲剧。经营药品零售的许仙让家妻白素贞喝下一杯雄黄酒,结果白娘子腹如刀绞,现出蟒蛇原形,吓死了许仙。

现在流行的戏曲和影视作品中都提到这是法海和尚教唆许宣的阴招,但在乾嘉年间的两个白蛇传本子里,当时还不认识法海的许仙只是为了“与贤妻避邪解毒,同赏佳节”。小青更是提前给白娘子打过预防针:“娘娘,明日乃端午佳节,家家户户皆要买用雄黄酒。俗言道:‘蛇见雄黄酒,犹如鬼见阎王。’”只不过白娘子自恃“修道年久,岂怕雄黄”,不听小青的警告,遂不幸中招。

端午节的由来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的说法,其实细究起来,就是树正驱邪,寄托美好的愿望,所以,在旧时民间还有在端午节挂钟馗像驱邪的习俗。

钟馗是中国传统道教诸神中唯一的万应之神,要福得福,要财得财,有求必应,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他更是能打鬼驱除邪祟的神!

相传,这个人物的诞生,只是源于唐玄宗的一个梦。

开元年间,有几日唐玄宗久病不愈。一天晚上,他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绕着大殿跑,大鬼抓住了小鬼,挖了小鬼的双眼,撕巴撕巴几口便装进了肚子。玄宗醒来之后,病就好了。他找来画圣吴道子,将梦中所见讲给了吴道子,听完皇上的讲述,没过一会儿,便画了出来。由于这位皇帝本身就是一位狂热的道教信徒,所以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此后,钟馗作为捉鬼之神的地位就逐渐确立了。

端午节敬个神

说到端午节,绝对不能少的就是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shǔ]”、“粽籺[hé]”、“筒粽”。它的由来已久,花样繁多,而且吃粽子的习俗已经传承了几千年。

一说粽子,还是免不了的“南北战争”。北方吃甜粽子,小枣的,蜜枣的,豆沙的,还有的包的时候搁点豆子,吃的时候蘸白糖。南方的粽子咸口的偏多,什么腊肠的,火腿的,咸蛋黄的,各式各样都有。

总的来讲就是南北饮食习惯的问题,甭管甜的咸的,你爱吃,就是个好粽子。

端午节端午节安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zz/6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