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书房信口雌黄说ldquo雄黄
北京著名痤疮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111/8578752.html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露境 转眼又是端阳佳节。端阳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不论南北,均极为重视。中国的南方对端阳节更是讲究些,过去在传统社会,除开吃粽子、赛龙舟之类的普遍风俗外,还流行“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喜将雄黄和酒而饮,据说可以辟邪除毒。如此流风之炽,已逾千年。名列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的《白蛇传》,就有非常明晰的端午喝雄黄酒的记载。大概说的是许仙在端阳之日,死活劝白素贞喝酒助兴,那白素贞仗着自己有千年道行,认为能抵得过端午酷热,不至于会原形毕露,竟然滞留江南不回峨眉,加之又不忍拂了官人美意,便大胆饮下了一杯酒。殊不知这许仙是个二愣子,居然在酒内下了雄黄,那白娘子喝了之后,千年道行也抵不住雄黄的药力,尽然现出白蛇真身,将个俊俏的官人活活吓死。后来便引出到南极仙翁处偷盗灵芝仙草妄图让许仙还阳,乃至恶斗白鹤童儿、施法水漫金山,等等之事,跌宕而出,演绎成青白蛇之动人传奇。 于是雄黄二字,刹那间进入了民间记忆,让人不可忘却。小时候看赵雅芝版的白蛇传,看到此节,大概记得是那白娘子看到酒杯中的酒呈现黄色,就问许仙是什么,那许仙不无得意地说:“娘子,这是雄黄啊”,于是那白娘子勃然变色,大汗淋漓。其实如今仔细想来,这情节设计有很大漏洞。江南一带,宋时所饮之酒,本身就是黄色乃至橙红色的,原因是那时中国还没有纯粹的蒸馏酿造技术出现,多有史料证明,中国一直到宋朝末年乃至元朝时期,才出现了所谓的蒸馏白酒酿造技术。所以那时的百姓也喝不到所谓的无色透明的“白酒”,许仙那时候喝的,应该是江浙一带流行的黄酒无疑,颜色橙红的黄酒加了点雄黄粉末,其实颜色差别并不会很大。因此,那白娘子断断不会有“官人,这酒颜色怎么变黄了”之类的傻白甜的问题。不过漏洞归漏洞,中国人还是把《白蛇传》的这个情节,当做了是“端阳宜饮雄黄酒”的有力佐证。更有甚者认为,白蛇无边法力,居然都抵御不住点点雄黄,何况凡间之蛇?于是雄黄与辟蛇毒之关系,竟然越发演绎得无边无际。笔者曾于几年前到云南西双版纳闲逛,要进入那茂密的原始森林前,导游神秘兮兮地对大家说,当地农民如果要进山,身上必然要带一包雄黄,那雄黄之味道,凡人自然闻不着什么,但那森林中的诸多蛇类,包括剧毒的眼镜蛇,还有体型巨硕的蟒,在百步之外都能闻到这雄黄的味道,便会退避三舍,不敢近前。我于多年前听到这番说辞,加上有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原形的传说的佐证,越发对江南端午节喝雄黄酒这一民间习俗称赞不已,觉得真堪称是民间的生态智慧。我西南地区古代多属蛮夷之地,过端午节虽然也讲究些习俗,但喝雄黄酒这类风雅的,还真是少见。至少鄙人在贵州过了四十年端午节,从未喝过雄黄酒。有时悠悠地想,江南风物无边,因为这端阳的雄黄,似乎还平添了些风雅之趣。其实如今看来,就对雄黄的态度而言,西南的人要比江南的人明智许多。因为,雄黄这玩意儿其实对蛇还真没啥作用。有人做过科学实验,将一个白鼠笼子四周撒上无数雄黄粉末,那笼子周围的眼镜蛇竟然丝毫不惧,径入鼠笼大快朵颐,然后潇洒离去、毫发无伤。足见雄黄驱蛇,实为荒谬之论。雄黄,是四硫化四砷的俗称,又称作石黄、黄金石等,是砷的硫化物矿物之一,通常为橘黄色粒状固体或橙黄色粉末。这雄黄其实还有一个更可怕的属性,就是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空气中可以被氧化为剧毒成分三氧化二砷,即砒霜。砒霜是什么?相信大家都知道,如果不知道,去了解下武大郎怎么呜呼的,便一清二楚了。可见雄黄其实有毒,实在不宜饮用。中国医学讲究万物皆有药性,草木虫石,皆可入药,原本也没有错。这雄黄适量外用,的确有些医疗作用,已经被现代医学所证明。雄黄可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之类,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之功效。甚至治疗一些诸如带状疱疹之类的险恶虎狼之病,雄黄的“以毒攻毒”之用,皆有大妙。但雄黄内服,实际上确是有大问题的。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多年前,中国人就曾经证明过,譬如魏晋名士,如何晏、王弼、嵇康、阮籍、王羲之等辈,都以“服食”闻名,这服食不是吃别的,就是吃一种叫“五石散”的药,顾名思义,这五石散是用矿物(石)炼成。中有一味,便是“雄黄”。也不知古人用了什么法子,将五种矿物练成丹药服食,还人人向往,争相效仿。何晏是魏晋第一美男子,认为吃这药可以“神明开朗”;嵇康是魏晋第一大帅哥,认为“服食改姿容”;陈寅恪考证,认为王羲之之所以喜欢养鹅,其实和所谓的观鹅漫游之姿而练书法没一毛钱关系,是因为鹅肉可以“解丹毒”,即可以化解这五石散之毒,据说王羲之养鹅极多,甚至书《黄庭经》以换白鹅,那则可说明王羲之平时吃药,已经到了上瘾的程度,委实吓人。后人考证,这“五石散”中不但有雄黄,还有“硫磺”、“石钟乳”之类,药性刚猛,吃了便会浑身燥热,脸色惨白,性情大变,魏晋多有任诞狂妄之徒,这和五石散吃得太多,也许不无关系。不过因为这些烈性之药,吃了会增加淌汗的缘故,所以会让人加速排毒,那皮肤就会变得白皙而娇嫩,魏晋男子多有娇媚动人者,大概这便是雄黄、乃至五石散的唯一好处吧,道理同今天的重庆多出俊男美女似乎一样,重庆酷热,举世闻名,男女淌汗多,皮肤也就比一般人好——也不知是不是谬论。魏晋之风流觞千年,如今的江南名士早已不服食五石散,但是雄黄之爱,仍然于斯为盛。江南一带认为雄黄“善能杀百虫、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所以,端午节这天,人们便流行把雄黄粉洒在蚊虫滋生的地方,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或在其额角写一“王”字,甚至喝雄黄酒以求辟毒消灾,渐近虚妄。这些其实都是对雄黄之功用的民间扩大化,药用是其次,文化的变迁与影响,是其主流的原因。多说几句,中国人对药物的命名是极为讲究的,有雄黄,自然便有“雌黄”。中国人有一个成语常用,叫做“信口雌黄”,说的就是这玩意儿,雌黄和雄黄都是一种矿物,而且雄黄和雌黄往往伴生,是俗称的“鸳鸯矿”,就是发现雄黄的地方,往往多有雌黄。二者颜色接近,非专业者其实很难分辨,“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辨识雄黄雌黄,难度和这差不多。只是既然叫“信口雌黄”,说明这雌黄端的有些深意,雌黄的作用其实比雄黄更大、更经常,可以用作涂改文字,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载:“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尝校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涂之则字不没,吐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足见雌黄之效。雄黄与魏晋结缘,雌黄也自然不甘寂寞,晋人孙盛《晋阳秋》载:“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王衍这人喜欢高谈玄论,往往前后不搭调,如遇人诘难,便胡乱解释,前后矛盾,时人便说这小子“信口雌黄”。其实这王衍也是个有名的美男子,而且白的吓人,据说其手臂与白玉一般无二,让人啧啧称奇。这位佳公子吃雄黄、说雌黄,而且皆成佳话,真是可以当雄黄的“代言人”了。《颜氏家训》又云:“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所以,我上述之论,不过信笔雌黄而已,不可全部当真,不过是供大家佳节酒后消遣罢了。谨以此文,顺祝各位端午安康!年,辛丑端午佳节戏作。 逸书房,男,八零后,现供职于贵州某高校。工作之余,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与传播,粗通文墨,艺无专擅。 声明:本文已声明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zz/9298.html
- 上一篇文章: 适合新手购买栽种的10款萌萌多肉植物
- 下一篇文章: 男人娶矮个子女人是什么感觉三个男人各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