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记忆长河里的旧迹,经过岁月的洗礼,越发历久弥新。小时候,童年迷恋的是奶奶的手工艺。心灵手巧的奶奶,是个地地道道的手艺人。十里八乡,人人都羡慕我有香喷喷的香囊,那是奶奶的疼爱,更是传统文化手工艺术品的传承。

奶奶的香囊,上面绣满了各式的图案,弥漫散发着艾草的芬芳,香气浓郁,每一股特殊的香气,都像是奶奶在梦里,不停地呼唤我的乳名,一遍又一遍,声声亲切,而又那样绵长。

四季的它,是驱虫辟邪的神器,融入浓浓亲情的它,更是前进无法买得的一种疼爱。无法割舍,更无法忘怀,想要留住这份美好,可它终究还是逝去了,永远地留在了年的冬夜。

传承历史物质,健康快乐当下!戴香包,早在先秦时代,女子用五线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发展为香袋,到了唐代,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黄、艾叶、熏草等;象征屈原的品德节操将馨香溢泄,流芳千古!另一方面又能起到驱瘟避疫,强身健体的作用。

在端午节即将来临的时候,奶奶总是把艾叶编成老虎形状,或把彩绸剪成虎形,粘上艾叶,插在头发上或佩带在胸前以祛瘟辟邪,这就是艾虎。

传说,善于降妖伏魔的张天师,于五月五日乘艾虎出游四方,所到之处,五毒(蝎子、蜈蚣、蛇、壁虎和蟾蜍)化为灰尘,妖邪归回地府。“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在我国北方部,每到端午节,人们用彩纸分别剪成五毒形状,贴在门、窗、墙壁,炕头上、驱避诸

有的被她用丝线穿住五毒模型的头,并在每个毒卑的头上刺上一根针或钉子,挂在的手臂上,表示把这些毒虫都刺死和吊死。有的用黄布做成葫芦形的袋子,把用彩纸剪成的五毒装在葫芦袋子里,表示五毒永远不能外出害人,也表示用葫芦这种古代被当作镇邪的宝物把五毒镇住。

还有的时候把五毒串成长串,在上端系、上艾篙、营蒲之类,在下端穿上三瓣大蒜组成的藕形。营蒲、艾蓄表示刀和剑要把五毒斩除,大蒜代表锁,将它们锁住杀死。

如今,每当我走进乡村,走进民俗部落,看到形形色色、五彩斑斓的香囊,总是会忍不住流下眼泪,脑海中不由得闪烁起烛光下缝缝补补,穿针引线,制作香囊的奶奶,银白色的头发,慈祥的面容。

时代的发展,很多人不喜欢使用这些。现在,全球疫情传播,影响了整个人类。在此我希望,尊重几千年古人的智慧,人人使用自己喜欢的香囊,一个活在中国人记忆深处的文化载体,历史传承,或精神图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cd/10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