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端午节有些特别,它是21世纪最晚的三次端午节中的一次。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

端午节,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亦初五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风土记》

端午习俗

划龙舟

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时至今日,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蒜头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喝雄黄酒

雄黄酒作为一种中药药材,其药性辛苦、温,有大毒;归肝、胃、大肠经;主要是外用于杀虫、解毒,治疗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蛇虫咬伤,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

采药

民俗认为,端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

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端午养生

晒太阳,向天借阳气

内经说「春夏养阳」,五月初五端午节,五五小重阳,可借助天地阳气旺盛的机会,晒太阳是最朴素、最简单的“以阳养阳”的方式。

每天上午10-12点,晒太阳半小时,向天借阳气,对于寒湿严重、阴气旺盛体质的人群来说,不但能治病,还能治大病。

《内经》中有句耳熟能详的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粽子配苁蓉茶健脾和胃调气血

粽子是糯米制成,黏腻,老人与小孩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甚至由此产生过多的胃酸,引发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吃粽子时,建议搭配苁蓉茶,肉苁蓉茶性温,入大肠经,可缓解粽子的黏腻,对于脾胃不佳、容易便秘患者有很好的健脾和胃、促进消化的效果。

舒缓运动为主

端午天气闷热,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不顺,容易烦躁忧郁、心悸胸闷,还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可导致精神疾患。

此外,端午节前后有季节转换的特点,长江流域将进入梅雨时节,暑气加湿气容易对人体的消化道、呼吸道等带来影响,也是比较容易生病的季节。

此时不宜剧烈运动,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庭院、公园等空气新鲜的地方。

运动后尽量喝温水,不要洗冷水澡,以免体表扩张的血管骤然收缩损伤心脑血管系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cd/11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