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五月初五,浓情端午
端 午 端 午 五 月 初 五 Part1 端午起源 浴兰节说 01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曰:“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纪念屈原说 02 屈原,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因此,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也与纪念屈原相关。 Part2 端午习俗 1、吃粽子 端午报道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可谓是全中国各地都一样。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2、划龙舟 划龙舟,又称扒龙舟,是端午节一项重要的习俗活动,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划龙舟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之后传到我国南方沿海一带。现今传出国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扒龙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划龙船,叫做“趁景”。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轮流在各乡举行,从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几乎天天有“景”(龙船景);另一种形式是斗龙船,比赛夺标,又叫“斗标”。龙舟不仅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团结、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和理念。 3、挂艾草 民间认为艾草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每到端午节之际,家家户户都会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4、吃五黄 五黄,即是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江南等地。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在端午节的中午吃五黄餐,即是把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小勤在这里祝大家端午安康假期快乐哦~ 排版/陈佳琦 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cd/5401.html
- 上一篇文章: 知乎上很精辟的18个回复,看完豁然开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