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排水端午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端午节 中国有条汨罗江。她没有黄河、长江那样域广流长、远古灿烂,但随着公元前年屈原在这里的惊天一跃,年复一年的五月端阳,人们都在这里重复着一个“用龙舟打捞屈子尸魂”的故事。汨罗江,随着龙舟竞渡的鼓点声,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以及异国他乡。 汨罗江,距离岳阳70多公里,发源于江西幕阜山,全长公里,最后流入洞庭湖。汨罗江的两岸粉墙村舍,桃红柳绿,民风淳朴,水草肥美,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因汨罗江而得名的汨罗市地处洞庭湖畔,春秋时这里是罗子国的都城。三闾大夫屈原晚年时在这里吟诗求索,最终郁郁自沉。从此,“端午节”作为“三节”之一,成为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年,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落成,每年有20多支来自各国的龙舟队、30万观众在这里以独特的方式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交流文化。 千百年来,汨罗江边的人们表现出了对端午节的重视和狂热。端午这天里,小孩要穿上新衣服,大人要换上最隆重的盛装。龙舟竞渡、骚坛祭祀、节日盛宴……尽享着这个中华民族符号式的传统节日。 这里不仅有屈原墓、屈子祠等古迹,还有玉池山、神鼎山、八景洞等名胜景点;这里不仅是屈子行吟故地,也是开国元勋任弼时的诞生成长之地,还哺育了杨沫、白杨、康濯等文艺名家。湖湘文化、龙舟文化脉脉相承,成就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名江。 端午节习俗你知道多少?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不同地区对于端午的习俗又不一样。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吃粽子:据记载,在春秋时期,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挂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用以驱瘴、辟邪。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栓五色丝绒: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点雄黄酒: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蚊虫、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一片艾叶,渗透情意的芬芳;一条龙舟,搏出热情的高涨;一个粽子,裹满生活的蜜糖;一声问候,愿你心情飞扬。 本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cd/7910.html
- 上一篇文章: 有毒中药别不敢用,这样用它可治顽疾
- 下一篇文章: 巴蜀挖出蛇人尸骨,村名拍照离奇死亡,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