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随笔淡笔抒写人间至味读汪曾祺
白癜风扩散的症状 http://m.39.net/news/a_6169083.html SUMMER SLIGHTHEAT / summer / 淡笔抒写人间至味 ——读汪曾祺《食事》 /// SLIGHTHEAT ## 汪曾祺老先生的《食事》给读者们画了幅美食地图,从昆明汽锅鸡到北京的糖炒栗子,从内蒙达茂旗的“羊贝子”到家乡的荠菜等,既写了家常小菜,还向我们介绍了天南海北的地方小吃。老先生不但品了食物味道,还喜欢和我们分享怎么吃。 《食事》只写美食吗?《炒米和焦屑》一篇中,我们见到了炒米和焦屑。和《板桥家书》记载的差不多:“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家乡的人们在快过年时会请人来炒米,把一年所需都炒齐了。“焦屑”,就是把糊锅巴磨成碎末。要吃时,和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开。那里的人家总是预备着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还为了应急。在汪老先生的儿时,党军和联军于县内开了仗,人们都躲进了红十字会所处的道士观。他们家带上了炒米和焦屑,这一晚上在吃着水泡开的炒米、焦屑,看着一阵一阵亮着的火光度过。汪老先生还称“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SUMMER SUMMER 炒米我们也不陌生。“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加了糖结在一起不就是我们街上能看到的炒米糖吗?记忆中,母亲有时下班会带回一大板塑封的炒米糖。我总会嫌弃它太甜了。她总会笑呵呵地说加点水泡开就是最美味的零食了。在她小时候,腊月二十八也开始做炒米糖了:先蒸好糯米,等糯米晒干了用热砂炒膨胀,再给变胖的糯米淋上麦芽糖浆,接着一刀刀切开凝固的糖板,最后把炒米糖块放入坛子密封。那时候的生活条件并不好,不到必要时候也不吃炒米糖。但是兄弟姊妹几人外出劳作时想到家里有这么一坛甜甜的炒米糖,干起活来也倍有力气吧。我们的年代不同了,一切来得安定又幸福,也看不上炒米、焦屑这些吃食。 我不解那一天汪曾祺和人们挤在红十字会,只有吃不大饱的炒米、焦屑,只有耳边雷动的交战、远处突起的火光,怎么就觉得那夜是个“浪漫主义的夜晚”呢?当我看到“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我的家乡本是个穷地方,灾荒很多……过去,我的家乡人吃野菜主要是为了度荒,现在吃野菜则是为了尝新了。”(《故乡的野菜》)我突然明白了这么一个动乱的夜晚“浪漫”的缘由,也知道为什么炒米和焦屑也被称作了美食。 SLIGHTHEAT ## 《食事》里还记载着地方风情。熟知的《端午的鸭蛋》一篇里,我们看到了高邮端午节的习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该文选入了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作业本中,看着文中的描写,班里的吃货忍不住发问了:“为什么作者写的都那么诱人啊?”“因为有节日气氛呀,他们过端午还有那么多习俗啊,我只见过我们这里贴菖蒲剑、点雄黄酒。”“还有很多小孩子能玩的游戏,没想到咸鸭蛋还有很多玩法。”孩子们最终归纳出:因为风俗不同,因为玩得投入,所以写得诱人。我也适时安排了一个练笔:写一写家乡的端午节习俗。有孩子写道:“包食饼筒是个技术活。馅料少了,瘦成一张皮了,嘴里嚼的都是面皮,没有滋味;馅料多了,‘肚子’装不下就炸开了,散落一桌子的青豆,只能放在碗里兜着吃。当包得胖瘦正好,我开心地举起筒来和爸爸妈妈炫耀。”比端午风俗,似乎激起了孩子们的好胜心,就连描写包食饼筒都比平时写的“摊开饼皮,再放点肉、萝卜丝等卷起来”有意思多了。我想汪老先生写《食事》不仅仅写食物本身,也借此传达着由食物带来的世俗生活的乐趣。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滋润人心。”这是汪老先生散文的“滋润观”。汪老先生的散文无论人事风景、文化掌故、草木虫鱼、瓜果食物都在悄悄滋润读者的心田,向读者提供“带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即使食事中蕴含着道理,他也只在篇末含蓄提点。如《四方食事》中论不同口味,“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品“味”之后更添深意,从口味带到了文化,让读者在悠闲享受之中得到一次宽容的滋润。 汪老先生的文字平淡又神奇,哪怕是一碗凉拌香菜都能在他的笔下添上一份温暖和朴直。他在动荡年代里苦中作乐,于和平年代中忆苦思甜,用“一支淡笔抒写出存留心底的人间至味”。 作者简介 陈微,陈佩莉名师工作室成员,临海市上盘镇中心校语文教师,曾获台州市微课程评比二等奖,临海市教学论文评比小学语文二等奖,临海市第九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走近孩子,努力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cd/8605.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药对于疫病会不会预防
- 下一篇文章: 山西科技馆预约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