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是个小学生。孩子们最高兴的是过节日,此时有吃、有玩、穿新服,还可跟随长辈们到亲友家做客。儿童时我住在农村约有二百年历史有几十人住的围龙屋里。端午节这天的特色是吃粽子。我们吃的是传统的三角型的碱水粽,它是用晒干的布惊枝叶烧灰泡成碱水,然后用碱水浸糯米包制成碱水粽,吃碱水粽有除肥腻、健胃润肺功效,具纯客家风味。端午节的前一天用一束艾叶昌蒲挂于大门或房间门囗,据说可以驱邪逐疫。艾草的茎、叶能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杀虫灭菌的药物。那时祖母把“雄黄酒”点在我们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她说:“身上点了雄黄酒后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这天的上午整屋人在围龙屋的上厅祭天神。晚上全家人吃团圆饭。第二天是农历初六,我跟随母亲到外婆家。我在家乡曾听老人们讲端午节松口镇龙舟竞渡的故事。梅县松口镇端午节期间有龙舟竞渡的风俗。年之前,松口镇由溪北(五显宫和王显宫)的龙舟与溪南(汉帝宫和月泮宫)的龙舟进行比赛,时间一般是五月初一至初十的每天下午,端午节前各宫“福首”邀集群众筹款,主持赛龙舟的事务。四月里就各自修理龙舟,三十日下水。农历五月初一、初三和初五上午,各宫装彩龙舟进行“朝宫”活动。不论龙舟往上划或往下划,凡到各个神宫前,(上行有月半宫、王显宫、关帝庙、谭公庙、广福宫、集福宫;下行为王镇宫,天后宫、五显宫、汉帝宫、显龙宫、金盘宫、王济宫、王明宫),龙舟指挥员须进宫焚香朝拜(故谓“朝宫”)。龙舟上驶或下驶,沿途彩旗招展,鼓乐齐鸣,鞭炮连天,划者欢欣活跃;两岸群众伫立观看,挥手助兴。初一至初十下午均有规模不同的龙舟比赛。初五为初赛日,初十为龙舟决赛日。比赛时观众如堵,非常热闹。过去每条上,有划手32人,舵手1人,指挥员1人,敲锣及舀水的各1人,共36人。现在的龙舟略小一些,只有27人。比赛时,双方齐头向前划进,互有前后。指挥员时刻观察水势,看到机会就将指挥棒(由短秆龙旗捆成)在龙头边上一击,下决战的号令。众划手齐心合力划桨桨,一会功夫便胜负已分,胜方举桨划欢呼,鸣炮以示胜利。我小时没看过赛龙舟,年后松口镇停止赛龙舟活动。48年后的年松口镇的赛龙舟才恢复,那时沿河两岸约有2万多人观看。年6月11日,梅州市“全球通标”在梅江河面隆重举行,“九龙竞赛”吸引数万群众观赛。近年梅州地区的大埔县的三河镇等地还有龙舟赛活动。如大埔县高陂镇端午赛龙舟的传统已延续多年。赛龙舟是客家人纪念屈原,祈求风调雨顺、身体安康的传统节目。我认为举办龙舟赛是一项尊重历史,光大民俗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营造浓郁的节日气氛,充分展示客都风貌和梅州人奋发向上的风采。

夜色光明/摄

如今我们过端午节仍有吃粽子的习俗,大部分人是在市场上购买粽子,有些家户是自已制作粽子。晚上全家人吃团圆饭。初六这天访亲走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现在我们梅州城区有许多外地人(新客家人)居住,他们过端午节的习俗与本地人相同。我们要把端午节的习俗传统民俗世代相传。

夜色光明/摄

作者:梁德新、卢荣斋作者简介:梁德新(王森欣),年出生在梅县松源镇园岭村王氐“儒林第”,退休中学教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梅州市《客都旅游》杂志编辑。卢荣斋,69岁,梅县区桃尧镇练坑村人,曾任小学教师。本文由梁德新(王森欣)供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cd/8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