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五月五,防控最ldquo粽rd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龙舟起,积米成粽又端阳”。 不知不觉中,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如期而至。 每年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名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相传端午节最初是人们祛病防疫日,古时吴楚地区的人民有赛龙舟进行部落图腾祭祀行为,后因著名的楚国士大夫、诗人屈原于这一天投身汨罗江,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便在这一天对他进行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我国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现在“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最为熟知的习俗便是吃粽子、划龙舟,然而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许多习俗,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关于划龙舟的由来,众说纷纭,有的观点认为是祭曹娥,有的观点则认为是祭屈原,还有的观点认为是祭水神或龙神。年5月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是一项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运动。 点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吃粽子 传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不使鱼虾损伤爱国诗人屈原的躯体,因此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实际上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节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众的心里愿望而已。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包粽子的原料越来越多,除了糯米,还有蜜饯、瘦肉、豆类、坚果等。形状也越来越多样,除了最初的筒状,还有锥形、菱形等。 悬钟馗像 钟馗,是中国道教中能打鬼驱邪的神,从古至今流传了很多“钟馗捉鬼”的典故传说。民间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有了“端午挂钟馗”的习惯,尤其是在江淮地区,每逢端午,家家都悬挂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斩五毒。 佩带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包,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一般香包或五彩线从端午那天开始带带到端午后的第一场雨然后取下丢掉。寓意是让大雨冲走晦气和疾病。 悬艾 端午节挂艾草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辟邪。端午节时期是天气热,雨水也多。人易生病,气候容易滋生蛇虫鼠蚁以及各种病菌,进一步加重疾病的传播。端午节民间习俗流行在门前插艾草、喝雄黄酒、泡艾草浴等,达到除邪辟秽和养生保健的目的。艾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以上就是端午节相关习俗的介绍啦!疫情期间,虽然住在广州的我们无法出行去领略大江南北的美好风光,但我们还是要保持一个好心情,做好疫情防控,度过一个美好的端午节!疫情 防控 最后,愿大家“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 ---仲恺追梦园--- 图文来源:网络 编辑:高分子谢哲翠 初审:黄婕 审核:黄霞 审核发布:李伟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cd/8628.html
- 上一篇文章: 明天端午节,北京这些讲究您知道多少
- 下一篇文章: 与蛇共舞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