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好医生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马汀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是近代最隆重的重要节日之一。年,国家列为非遗名录。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非遗名录。

“端午”名称的由来是,“端”是“开始”、“初”的意思,初五称端五。“午”是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依次至五月为午,五、午相通,所以五月初五为“端五”或“端午”。而五、午都是阳数,故又称“端阳”,也称“重五”,或“重午”。史籍记载,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关于“端午节”的始源,由来已久,而且众说纷纭,习俗很多。

流传最广的说法,当属吃粽子、赛龙舟,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和习俗。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楚国贵族、三闾大夫,是诗人,也是政治家。当时秦国入侵楚国,屈原力主联齐抗秦,楚王不听劝谏,而被诱骗入秦,客死异国,京城沦陷。屈原遭奸臣诬陷被流放,救国无望,痛不欲生,以绝笔诗《怀沙》昭告天下,便抱石投汨罗江自尽——这一天是公元前年五月五日。人们竞相划船抢救,直至洞庭湖,没有救起屈原。从此留下了五月五日赛龙舟的习俗。人们为了不让鱼鳖不伤害屈原,就向江中投米粮,后来演化为一种祭祀仪式,并家家户户在门上插艾枝、菖蒲为屈原招魂。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插艾枝习俗的来源。所以,端午节,亦称“诗人节”。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有一首《端午塔》诗中,描述了端午祭屈原的意义和习俗: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至于端午节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都在不同地域流传着。

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因父兄共遭楚王杀害,为报仇投奔吴国,助吴伐楚,攻陷楚都,将已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当时吴越之争激烈,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忠告而傲视越王勾践的屈意求和,并对伍子胥赐死抛尸,这一天也是五月五日。吴国终遭战败,

曹娥,东汉上虞人,著名孝女。十四岁时,父亲溺水而亡,曹娥投江救父,十七天后抱父尸而死。这一天也是五月初五。县令为其立碑立庙,令邯郸淳作诔辞颂扬。从此,所在地命为曹娥镇、曹娥江,曹娥碑的故事流传古今。

至于纪念介子推之说,故事和寒食节的由来情节差不多,只是把时间也移到了五月初五这一天。

到了近代,又有纪念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之说,主要是秋瑾的故乡江浙一带。

除了汉族之外,满、蒙、朝鲜、苗、瑶、纳西、哈尼等少数民族,也过端午节,但各有不同的习俗和说法。

另有图腾说,主要是南方吴越族崇拜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想象出一种不存在的巨大威猛的生物——龙,作为全族的祖先和保护神,并自奉为“龙子”。龙就是古代吴越族所崇拜的图腾。于是,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盛大的图腾祭,以断发文身巩固自身的被保护权,将各种食物装进竹筒,或裹上树叶,投进江水,献给图腾神吃,还要在江中击鼓划独木舟,竞相搏击,与神共乐。这就是南方流行的端午吃竹筒粽子、赛龙舟等习俗的来由。端午节,亦称“龙节”。此说经现代文人闻一多《端午考》的论证,更加流行于世。

还有“恶日”说。主要是据《风俗通义》有“不举五月子”的说法。意思是不将五月所生的孩子抚养成人。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是不吉之日。这一天生的孩子,“男害父,女害母”,所以,以插艾枝,挂菖蒲,喝雄黄酒等习俗来辟邪祛灾。

端午节,还叫“天中节”。其由来根据文字记载,与24节气中的夏至有关。《续汉书》的作者司马彪认为,端午节的风俗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的祭天活动。因为夏至时节太阳直射地球的北回归线,正是地处北半球的我国的正当中。五月初五,与夏至相近,所以端午节又叫“天中节”。

作者简介:马汀,生于年10月,淄博市张店区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今山师大)中文系。从年起先后在淄博六中、十一中任语文教师。淄博市首批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先后发表教学论文、散文、诗歌等余篇,个人先后出版散文集《杂记与漫谈》《打磨子轶事》《农民杨玉宽》《晚霞集》《牵手集》《冬天里的收获》等。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11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