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哲学与传统色彩观:

中国的传统色彩观是在其特有的哲学思想下形成的自我体系。

 中国人是一个敬天法祖的民族,其哲学思想以“人生之道”为基础;而人的生命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故其人生之道来自天地之道。

 《易经》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于天于人无不如此。因此人的修为只有取法乎上,以天地造化的源头道理为师,才不致离经叛道而能达于完美境地,故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而在这样的哲学思想之下,产生了注入五行阴阳观念的中国人的色彩观。

1、五行 五行学说,又称“阴阳五行说”。阴阳起于早商的卜筮;五行也与商朝五方受年有关,从天地的根本出发,旨在试图体验事物构成的元素与现象。战国末年与阴阳思想紧密结合后,发展其相生相克原理,把宇宙众象及人文制度纳入此概念中,尤其是汉代进入了人生实用的各方面。

2、五色

  五色由五行演化,即青、赤、黄、白、黑,分别依五行的木、火、土、金、水的次序配搭排列。配以阴阳性格后,青、赤为有彩色,属阳;白、黑为无彩色,属阴;黄为有彩色,属中性偏阳;白与黑的中间色为“灰”,属中性偏阴。黄发亮为金,属阳;灰发亮为银,属阴。五色由于阴阳观念的注入,其交互变化错综复杂,几千年来在文化背景下被赋予宇宙生命与人文象征的绝对性印象,使其观念成为贯穿中国庞大色彩体系及其内涵的基础。

二、“五色并立,阴阳成彩”的传统色彩体系:

  “五色并立,阴阳成彩”是中国色彩体系的基本原理。

 1、五色并立。

  五色并立说明了色相的的现象。中国色彩体系以五色为基础发展而成,以现代色彩学的角度观察,青、赤、黄为色彩的三原色,白、黑虽为表现明度的无彩色但本身也具色相特质。五色平等,系宇宙间千万种颜色的母色,只有五原(正)色并立,阴阳相成,成一有机的色立体组合才更合自然存在的生命现象。

  2、阴阳成彩。

  阴阳成彩包括有彩色与无彩色的丰富变化(如汉代流行的红白配“坤乾泰”)。阴阳的观念涵盖色彩的明度、彩度、温度与软硬度,从而产生色彩上由阴阳演化的诸多特性如:刚柔、明暗、进退、缓急、软硬、冷热、浓淡、涩滑、清浊、轻重等等,乃至喜怒、哀乐、老嫩、生熟等超越视觉性格的深度审美变化。

  彩为色的有机变化与铺陈,其间变化在于阴阳的消长与互补。

  阴阳成彩使用的方法大体有阴阳融合、阴阳交和两种。

  A、阴阳融合。

  即颜色之间混合所产生的间色或再间色的变化。

  现代色彩观下的间色与再间色:

  间色:以现代语言讲,我们把三原色等量调配而成的颜色叫间色。如红+黄=橙,黄+蓝=绿,红+蓝=紫。橙绿紫三种色就是间色。三原色与三间色为标准色。

  再间色:也称复色。是由三种原色按不同比例调配而成,或由间色加间色而成。因为含有三原色,所以含有灰色成分,纯度较低。复色的种类繁多,千变万化。

  传统色彩观下的间色与再间色:

  而在中国带有阴阳观的色彩体系里,赤与黄之间为红(或橙),属阳中之阳加中性阳,故色泽鲜艳而带温;黑与青之间色为碧蓝,属阴中之阴加阳中之阴,故色泽浑暗;青与赤之间色为紫,属阳中之阴加阳中之阳,故色泽温润,有雅致感;青与黄之间色为绿,属阳中之阴加中性阳,故色泽鲜丽带凉。

  再间色的阴阳成分组合结构更为复杂,纯粹度越低,色泽就越不单纯,不鲜丽而愈显浑浊。

  色彩的纯粹度即现代所谓彩度。颜色的三属性之一。用距离等明度无彩点的视知觉特性来表示物体表面颜色的浓淡,并给予分度。通俗意义上来讲,就是颜色的鲜艳程度。

  传统色彩观念下的彩度:

  彩度在中国色彩观念中被分为温度与软硬度两组。

  在间色的概念中,以“阳”组(有彩色)为例,从青到红之间表示温度或冷热度,传统有赤热青冷之说,梁元帝谓“炎绯、寒碧、暖日、凉星”即是;在“阴”组(无彩色)方面从黑到白之间形成多层次的灰表示明度,其渐层效果古称“黼”(fǔ);而“阳”与“阴”的并列,以青与黑为例的渐层效果称“黻”(fú)。黼黻又意为色彩斑斓。而色彩的此种渐层依重铺陈的效果古称“晕”,显示色彩的丰富与明暗或浓淡的层次变化,寺庙彩绘及皇宫装饰极为乐用。

  此外黻之间产生硬度,有生硬顽固意味,男性颇为偏爱,阴的成份愈高则愈硬;红与白的渐层之间则产生软度,有优雅柔软的意味,最为女性尤其是少女所喜,阴的成分愈高则愈软。除蓝红与黑白间产生硬软效果外,有彩色混以黑白均有同样效果。

  总之,一个色彩的阴阳融合方法,其属性也关乎明度、温度、软硬度;而其间阴阳结构的单纯与否,则关乎彩度。 

  B、阴阳交合。

  即色彩的配置与配搭。产生色相交合的方法有相生与相克两种:相生显得调和,相克显得对比。

  色相的调和与对比:

  色相的调和有文弱的稳定感,但易流于单调;色彩对比有积极前进感,但易流于刺眼。色彩之间的调和与对比之间又有“同类”、“类似”、与“小对比”的手法,使配搭效果缓合而细腻,变化更为多姿多彩。

  (补色一种原色和另两种原色调配的间色互称为补色或对比色。如红与绿(绿是由黄和蓝两种原色调配的间色),其他如蓝与橙,黄与紫。补色的特点是把它们放在一起,能最大程度地突出对方的鲜艳。)

  调子:

  使用色彩的调和与对比除了色相外,尚有属于黑白间的明度,属于红青间的温度,以及属于单纯加入黑白的软硬度,此四种交合的机制当其主体色或主气氛构成决定性的律动时,俗称调子。调子的穿插使用均能达到对比与调和的深度效果。而其间的交合法则也属于阴阳互补原则。

  常见的调子:

  以色相本身作“同类”“类似”“小对比”的表达

  以色相与明度,色相与温度,色相与软硬度作对比或调和使用

  以明度为主分别与色相、温度或软硬度作对比或调和使用

  以色相对比,而明度、温度或软硬度作调和      

  依此类推,色彩的搭配可因而达到无穷变化的效果。正如《淮南子》谓“色之数不过五,而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阴阳色彩观的人文化:

  阴阳不仅表现在色的冷暖明暗上,也表现在质与量,乃至气质、格调等性灵方面的抽象精神层面上。

  梁荆浩谓:“红间黄,叶秋堕;红间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山东版画设色口诀说“黑靠紫,臭狗屎”。举凡上述喜怒哀乐甘苦乃至雅俗贤愚等诸多可能性在阴阳观念的微妙变化与统合下,形成万变且全方位的多彩性格表现,也是中国色彩观的一大特色。

三、传统色彩的人文理念:

  1、色彩以显尊卑。    

  自周代以后宗法制度彻底施行,周礼对服饰之服色已有明确规定,又因受五行之说影响,衍生五行相生与相胜之学说,产生所谓“改王朝”则“易服色”的冕服制度,在官服系统加以严格规定,基本上各朝虽有变化但在服色所显示的尊卑观念具有下列特色:

  以正色为尊,间色为卑

  例如:凡祭服、公服均为正色制作;一般了民间服饰,节气等正式公开场合,正夫人著红,妾婢等只可著浅红。

  多彩为尊,简素为卑

  例如:凡位高者服色斑斓多彩,位低者服色素朴。帝王之冕服可饰十二章纹,随阶级依次递减,公九章,候七章,伯五章等,平民只著无彩褐服。

  崇红尚黑

  崇红可能源自原始东夷的太阳崇拜,日色为“红”,因而视红为神圣;尚黑始于伏羲氏,先祖自称黑族,祭祖用黑羊祭器用黑色器,故以玄衣黑裳为正式场合服装。       

  2、色彩以喻吉凶。    

  中国古代传统的礼俗主要分为军、宾、嘉、吉、凶五礼。其中与民间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为吉、凶二礼。

  吉指婚、寿等喜庆之礼。

  红表吉礼。红色的意涵来自远古以血祭祀的仪式中,以血表示与神灵相通,“血”引申为神圣、灵通的意义,同时墓葬中常洒朱砂以避凶邪,朱砂的朱红色彩引为有吉祥避祸的特殊功用,加之有“崇日”的祭祀著红服的传统,“红”色延伸到象征欢庆吉祥及节庆等“吉”的含意。

  凶指丧葬之礼。

  自周代起凡亲死,服斩衰即以素布为衣,粗麻为丧服。史记荆轲传送其刺秦诸人皆著白衣以示吊念之意,可知“白”色意隐含凶、丧等内在意义。丧服皆以“白”“素”为合乎礼,历代因袭未曾变革,因此凡吊丧之礼皆以“白”事喻之。

  3、色彩回避忌讳。    

  色彩的忌讳源自五行五色运行之理。为求国运昌盛,因此在祭服等方面有专尚某种色彩与忌讳某种色彩的禁忌。出兵打仗时,更随军队阵仗之排列与方向,讲究随方位而服色不同才能获胜。

  汉代自武帝太初年间,认为汉朝应属土德,土德尚黄,皇帝袍服尤重正黄色,“黄袍”乃成皇帝专用,逐渐成为平民使用上的禁忌。其它官服规定的阶级品级,基本原则上可兼下,下不可僭上,一切僭越行为,均为禁忌。所以平民服色的禁忌特别多,正黄色、金色、银色、官服色都是禁忌,此外视吉凶场合,时间之不同也有各种禁忌。

四、中国的色彩谱系与意义:

  青色系:青、天青、花青、玄青、石青、豆青、蓝、霁蓝、天蓝等。青色属寒,具退缩感,也令人联想东方、青山、天空海洋等,代表深沉、寒冷、相思、迷惘、别离等。

  赤色系:赤、红、朱砂红、胭脂红、豇豆红等。赤与朱皆属暖色,象征太阳、南方、火、祝福、暴戾,具有热力、前进、膨胀感,为权威、喜庆、避邪的颜色。

  黄色系:石黄,藤黄、雄黄、金黄、留黄、杏黄、鹅黄等。黄为明色,是土地象征,色性灵动性大,有轻浮感,具神圣、高贵、超凡、乐观、进取象征的颜色,也寓意刺眼,轻薄不安。

  白色系:白、灰白、银白、牙白等。白色属清明色,象征西方、月变,有纯真、高洁、朴实、天真的寓意,也有虚无、哀丧的联想。

  黑色系:烟黑、皂、灰黑等。黑色属暗色,有隆重、庄严、坚毅及寂寞、罪恶、死亡的含义与象征。

  紫色系:紫、赤紫、青紫、粉紫、黑紫等。紫色为阴中之阳加阳中之阴,感觉温和香馨,动感稳定,象征祥瑞、高尚、雅致、神秘不凡也有惋息、不安的含义。      

  橙色系:橙、朱黄、黄橙、分橙等。橙色属暖色系,阳性成分偏多,故有前进、激情的耀眼感,及成熟、开朗、渴望乃至彷徨疑惑的涵意。

  绿色系:绿、石绿、葱绿、墨绿、草绿、柳绿等。绿色为中性带阴的间色,性较温柔,象征大自然,有生长、平和、稳健,也寓意生涩不成熟。

  粉色系:粉青、粉红、粉黄、粉绿、粉橙等。粉色为阴中之阳与阳系的有彩色派生,阴柔中带明意,具明快、舒适、优柔的软性感,令有人少女优美纯真的联想。

  赭色系:棕、赭、茶、褐、铁朱等。棕色为灰与红之类的间色再派生出的颜色,阴阴成分生复杂,彩度低,故色彩浑浊,色性稳定,但缺乏个性,有健康、坚实、保守、老实、古拙、原始、成熟的联想。

  土黄系:褐黄、鳝鱼黄、茶叶末等。土黄为灰与黄之类的间色再派生出的颜色,阴阴组织与棕色一样复杂,彩度低,色性及寓意近似,有保守、忠实、污腐的象征与感觉。

五、中国色彩在中华花艺上的机能应用:

  1、写景花

  写景花以表现自然为主,注重描写对象的季节感与地域性。木有四时,春英夏荫,秋毛冬骨;山有四季 ,春山烟云连绵,夏山嘉木繁荫,秋山明净摇落,冬山昏霾翳塞。因此色彩的使用春天以黄绿、粉紫、桃红;夏天以翠绿、碧蓝、螺青;秋天以明黄、金黄、朱红;冬天以白、灰、银、黑、赭等色为主。配以春花、夏叶、秋实、冬枝的插花表现重点,也道出色彩季节的特征。    

  2、理念花

  理念花为作者对社会的期许或理想美之表现,其创作既重文学,也求其意象,依仁游,从理性,提示理想的旨趣,其间或可解说教意,或可阐述哲理,理性重于感性,故作品结构条理有序,脉络分明。取材以风雅格高者当之,花色求雅正,而设色力求端庄高雅,色面比例明确,明暗变化稳健,彩度对比平顺,色调统一健全。

  用色以纯正典雅、格高气足者为宜,如明黄、朱红、纯白、玄黑等各正色及类似色为主,配以葱绿、黄橙、杏黄、赤紫之类,搭配严谨,掩映隆重。

  文人风格的理念花彩度降低,正色色面小,避用粉色。

  古典理念花绿色花材比例高,色晕少,花色变化适中,给人以端庄典雅之感。

  现代理念花绿色花材份量比例低,色相杂陈,色差对比强烈,彩色面块较多,配色技法复杂,色彩丰富,给人以隆重昂藏之感

  3、心象花

  心象原是心理学名词,用在插花学上多指作者以花草为表现媒介,表现其个人人生历练的了解或发现所形成的独立意象,透过主观意义的诠释与安排,以偏于主观的手法所作的创作,是作者思想与情感抽象概念的具体化呈现。由于心象花重视个人内在的主观冥想,喜以联想扩散方法表现,其花材除了常见的象征意义以影射作品事物内容外,也常透过特殊形色的素材来营造不寻常的稀奇古怪或玄妙氛围。

  心象花的用色正间不拘,但配色力求新奇脱俗。

  古典心象花往往象征意味浓厚,寄意深刻。山茶、水仙、梅竹等为常用,用色多雅致,色彩高古拙朴。

  现代心象花在现代精神之下色彩对比离奇,调和复杂而有劲,或昂藏或低沉或雄奇或阴邃,形色新奇,错落有致,杂面镶边,幽光剔透。尤其大作品变化富层次,于矛盾的对比中显现调和。

  4、造型花

  造型花指单纯依美学原理或以美为基础从事造形,或追求或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纯粹的、美的一种插花类型。在造型花中不否定主观个性,但却特别强调客观超然美的存在,使观者超越上述三种带意图的表现形式,在不受时空、种族、宗教、政治等内容因素下,得以用纯粹的感觉去领会一连串的想像,从中直接取得美感,因此形式美比内容美重要,甚至可以说在造型花中内容美已近多余。

  因此色彩在造型花中一跃成为作品的主角,色彩的机能与应用在造型花中最能与“形”搭配,肆无忌惮得到最大发挥。凡中国色彩体系中“五色并立,阴阳成彩”所形成的多种视觉效果悉数可以在造型花中展现

六瑞堂

六瑞堂翡翠文化主题会馆,是集天然翡翠饰品经营、翡翠鉴赏以及茶道、琴艺、花道等古典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会馆,以专营各类高中档收藏鉴赏级翡翠珍品见长。

选购好翡翠

就找六瑞堂









































白颠疯图
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2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