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想想小二班端午节主题活动
小二班端午节主题活动 爱想想为了让孩子们感受端午节的习俗及文化开展了端午节系列主题活动。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爱想想的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了哪些主题活动吧! 1.悬挂艾叶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首先爱想想的婷婷老师介绍了端午节悬挂艾叶的这一习俗,告诉孩子们为什么要悬挂艾叶,以及艾叶有哪些好处!孩子们很好奇艾叶是什么味道的,每个小朋友都闻了闻艾叶是什么味道的。 最后,婷婷老师把艾叶装饰在门和窗户上。 2.系五彩绳 五色线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 传统之俗,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还有种说法,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爱想想的婷婷老师为每一个孩子系上五彩绳,祝福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长大! 3涂抹雄黄酒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端午节这天,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爱想想的婷婷老师为孩子们涂抹雄黄酒,防止孩子们不被蚊虫叮咬! 4.包粽子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主要有四种,其中以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阴历5月5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爱想想的袁熙翰奶奶进入了爱想想的课堂来教孩子们如何包粽子首先是袁熙翰奶奶的完整展示,袁熙翰奶奶先介绍了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糯米和花生、蜜枣、粽叶 然后袁熙翰奶奶展示了如何包粽子,先将粽叶变成小漏斗,舀一勺米、放入一颗蜜枣,再舀米,直到填满粽叶,最后把粽子包起来,用多余的粽叶系起来,袁熙翰奶奶的粽子包好了! 接下来是小朋友包粽子的时间,孩子们按顺序开始包粽子啦! 5.吃粽子 终于到了孩子们最最期待的环节吃粽子!看,孩子们吃得多香呀······ 6.画龙舟 最后宝贝们一起画出了自己喜欢的龙舟 爱想想希望透过端午节主题活动,让孩子感受端午节的习俗与来历,透过社会实践的方式,通过多个环节让孩子能参与进来,让孩子感受到每一个节日的不同,让孩子有一种仪式感。 最后,爱·想想祝小朋友节日快乐! 记录者/摄影者:小红老师 爱生命,爱探索,爱生活、爱学习! ——记录宝贝点滴成长,爱在爱想想!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2402.html
- 上一篇文章: 端午节来了这些习俗你知道多少
- 下一篇文章: 端午节医院祝大家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