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话端午
“端午”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月初五,“五"与“午“同故称端午,又叫端阳。民间在这一天往往因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活动。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风俗农历五月俗称毒月。气候湿热,五毒孳生,蝇虫乱舞,疫病萌发。仲夏也为皮肤病的高发季节,以兰草艾叶这类芳香之品洗浴能辟秽驱邪,有助于预防皮肤疾病。故端午有浴兰节之称。 将艾叶、菖蒲插挂在门上,加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合称“天中五瑞”(端午又名天中节),示以克五毒。其中以菖蒲为首,因蒲叶如剑,又名蒲剑。 在端午节那天,很多孩子们的胸前挂上了小香袋。香袋以锦制作,一般都悬挂胸前或腰间,也有系在床帐上或房门头上。常用具有芳香开窍作用的中草药。如白芷、丁香、木香、苍术、佩兰、艾叶、冰片、川芎、麝香、香附、雄黄等,研成细末装进袋里,这些含有较强挥发性的物质,有辟秽、防疫、清神、醒脑、益气、散浊、防病的功能。 我国江南许多地方的未婚姑娘还流行将自己精心绣制的香袋送给心上情人作为定情之物,以显示自己的心灵手巧和对情人的思念。 江南端午节有食“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其中,黄鳝、黄鱼、黄瓜都是时令应季食材,咸蛋黄既有平安圆满的寓意,也有清热补阴的作用。 在端午将蒲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即为“雄黄酒”。雄黄本身有毒,能以毒攻毒。《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大人一般会将雄黄酒涂抹在儿童额头、耳鼻、手足心处,如在额上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雄黄酒也可以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驱虫避毒。 无论是兰汤沐浴、挂艾叶菖蒲,还是饮雄黄酒,都是为了化湿辟秽。端午所在的毒五月主要的气候特征是湿热、闷热(南方正值黄梅天),这样就容易生秽浊之气,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滋生细菌和害虫。芳香可以化湿,而雄黄酒属于重型武器,燥湿杀虫之力极强。 粽子与五毒饼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齐谐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 除粽子外,五毒饼也是端阳节食俗。五毒饼是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玫瑰饼(玫瑰花瓣捣成玫瑰酱,再加白糖和蜂蜜熬稀为馅),把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上。吃五毒饼就是把五毒吃掉,而五毒仅为外皮之相,内为鲜花,颇有佛陀成道时,魔王以箭射之,佛令箭皆成鲜花之意。 虽然粽子好吃,可别餐餐都吃,而且粽子一般只能提供六大类食物中的主食、肉类与油脂。建议搭配时令蔬菜满足人体对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需求。除此之外,如果有下列几种情况,吃粽子时就需更多留心啦: 01有相关的心血管病 粽子的品种繁多,其中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较多,属油腻食品。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者若进食过多,可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02老人、儿童 粽子多用糯米制成,粘性大,老人和儿童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并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03有胃肠道相关的疾病 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粽子中的糯米性温滞气,合植物纤维多且长,吃多了会加重胃肠的负担。患十二指溃疡的病人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 04血糖有问题 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吃时通常还要加糖,如果不加节制,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 粽子的摄入量,还是需要注意控制哦~ 张璇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3800.html
- 上一篇文章: 端午,一念安康
- 下一篇文章: 每日一练年执业药师考试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