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外治龋齿牙痛看过来
龋齿牙痛 牙体被龋蚀,逐渐毁坏崩解而致的牙痛,称为“龋齿牙痛。”最早的医学文献,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寒热》篇云:“臂阳明入頄偏齿者,名大迎,下齿龋。”马莳注云:“齿有痛病谓之龋。”是口腔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龋齿牙痛之发病率在牙痛中占首位。如不及时治疗,龋坏继续向深部发展,可致牙髓病、牙痛、牙槽风等症。因此,预防龋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相当重要。其别名繁多,如虫蚀牙齿、蛀蚛蚛牙、齿蚛、蛀牙、虫牙、烂牙等。 病因病机 此病多因平素嗜食膏梁厚味、甘甜之品,以致胃腑积热,上冲口齿。兼之缺乏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牙齿污秽,食物残渣塞于牙缝间隙,受胃火熏蒸,久而腐蚀牙体,形成蛀洞,蚀深则损及脉络而引起疼痛。《诸病源候论》云:“牙齿痛者,是牙齿相引而痛,牙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由此可见,牙痛未必尽是胃火熏蒸之候,临床尚须别之。 1、可用清解热邪,辛散止痛的药物置于患侧鼻孔或龋洞内。 方药:牙痛散:荜拔、细辛、高良姜、白胡椒、白芷、冰片、薄荷、雄黄共为细末,置患侧鼻孔或置龋洞内。或《雷氏方》六神丸:珍珠粉、麝香、牛黄、蟾酥、冰片、雄黄。2~4粒放洞中融化。 方解:牙痛散:方中主以荜拔、细辛、高良姜、白胡椒辛散之性以止痛。辅以薄荷以其气芳香,轻清凉散,善疏上焦风热,故可疗胃火上冲而致牙痛之候。白芷辛散,为阳明经引经药,借其辛散之性可解毒消肿;雄黄燥湿解毒;冰片散热止痛,防腐消肿,共为佐使药。于是诸药合用,以其清解热邪,辛散止痛之功而收效。 六神丸:雷允上诵芬堂方,方中牛黄、珍珠清热解毒;蟾酥消肿止痛;雄黄解毒散结;冰片、麝香芳香透肌,解毒消肿。为一切疮疡肿痛之治方,药置龋齿洞中,以其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而收效。 2、《外科正宗》冰硼散:玄明粉15g,朱砂1.8g,硼砂9g,冰片1.2g共研极细末。或樟脑川椒丹:樟脑、川椒各1.5g,研碎放铜勺内,茶盅盖,稠面封四周,勿令走气,微火升之,少顷觉闻樟脑气,取起地上候冷,揭开,药俱升在钟底,入磁器收贮,每用少许塞痛处。掺龋洞内,可暂时起到解毒止痛之功效。 方解:冰硼散:详见本篇第一讲。 樟脑川椒丹:方用樟脑杀虫疗疮,燥湿止痛;川椒解毒燥湿。二药合用,以其解毒止痛之功,可暂缓龋齿牙痛之候。 3、椒末巴豆膏:花椒米、巴豆各一粒,研制成膏,棉花包裹,放龋洞内。或《疡科心得集方》苦参汤:苦参、蛇床子、白芷、金银花、菊花、黄柏、地肤子、大菖蒲,水煎浓汁含漱。 方解:椒末巴豆膏:花椒以其辛散麻醉之性入药;巴豆以其辛散逐瘀之功为伍,二药共捣如泥,置龋洞,而解龋齿牙痛之候。 本文节选自柳少逸著《口腔病中医临床讲记》。 复健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5269.html
- 上一篇文章: 千方百剂大黄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