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yun

中华文化在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不绝如缕,薪火相传,文化传统从未中断。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一样,中华文化的传统并非千年如斯,而是一直处在一个生生不息、日新不已、变易不断的过程中。中国传统节日就是传统文化之一。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你知道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嘛?快来看看吧。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元宵节,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当然,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还远不止这些,二十四节气也名列其中。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古人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节气。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来自三百多年前订立的依据太阳黄阳度数划分。在历史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大家还记得一起研究学习过得节气吗?快来一起回味一下吧!

立春

01

02

03

雨水

01

02

03

惊蛰

春分

01

02

03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SweetMemories

处暑

SweetMemories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怎么样?很精彩吧!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讲过,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继承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5985.html